新冠疫苗,你会接种吗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新冠病毒,疫情,接种
  • 发布时间:2020-11-13 16:28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9种新冠病毒预防用疫苗(以下简称新冠疫苗)进入3期临床试验,即终点试验阶段。人们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可能会接种上新冠疫苗。其中,中国有3种新冠疫苗进入3期临床试验,因此国人有望在全球率先接种疫苗。

  对于新冠疫苗,接种还是不接种,这是一个问题。人们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做出选择,比如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甚至是价格等,都会影响人们的接种意愿。本文将就人们关心的问题加以介绍,希望能够帮你做出选择。

  接种意愿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与益普索(国际市场调查公司)进行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约3/4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种新冠疫苗。这项调查从今年的7月24日持续到8月7日,历时两周,对27个国家的近2万名成年人进行了访问。

  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公众接种新冠疫苗的意愿在全球领先,为97%,之后为巴西(88%)、澳大利亚(88%)和印度(87%)。接种意愿最低的国家是俄罗斯(54%)、波兰(56%)、匈牙利(56%)和法国(59%)。同时,中国公众也对新冠疫苗的研发展现了最为乐观的态度,87%的受访者预计疫苗将于今年年内问世。但全球大多数受访者表示,预计2021年之前不会有疫苗问世。

  中国公众乐观看待新冠疫苗并乐于接种,反映了一种对科学的态度,即相信科学,并认为疫苗能帮助人们度过这次自21世纪以来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保护自己和家人。显然,这是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的一种表现。

  科学素养的提高当然是建立在可见的事实基础上。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首次提出国家计划免疫项目,包含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和白破二联疫苗。此后,这一免费计划免疫项目又扩大到甲型肝炎疫苗、流行性脑膜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

  通过计划免疫,自1995年后,中国阻断了本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普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中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1992年的9.7%降至2014年的0.3%;接种白喉疫苗后,自2006年以来,中国已无白喉病例报告;接种流脑疫苗前的20世纪60年代,中国流脑发病最高年份曾达304万例,普及疫苗接种后,2017年的发病人数已低于200例……

  这些成果让国人坚信,免疫接种能够保护健康和挽救生命。此外,中国有几种新冠疫苗进入3期临床试验也让国人对疫苗持乐观态度,认为中国的疫苗在世界领先,因此大多数人愿意接种新冠疫苗。

  疫苗的效果

  对于疫苗,人们最在意的是其效果。疫苗接种后诱导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是评价疫苗有效性的指标之一。抗体滴度是衡量某种抗体识别特定抗原所需要的最低浓度(也即最大稀释度)。

  对于疫苗刺激产生抗体的浓度要达到多少才能有效识别病原体并产生免疫应答,不同的疾病和病原体有不同的标准。就阻止新冠病毒的入侵而言,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中和抗体滴度要至少达到40,这是一个底线。而且,中和抗体浓度越高越好,100以上较好,1000以上是极好。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登记注册的6种疫苗的各个研发机构公布的1、2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中国国药集团疫苗的抗体滴度为121~316,中国科兴生物的疫苗为23.8~65.4,英国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公司的疫苗为115~241,美国国家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和美国Moderna公司联合研发的疫苗为340~650,辉瑞药物公司联合多国研发的疫苗为168~437。

  从抗体滴度看,现在进入3期临床试验的疫苗在1、2期试验的结果都达标,因此需要看3期临床试验后的结果。如果没有意外,这些疫苗的有效性都不会有问题,只是抗体滴度多与少的问题。

  此外,WH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都对新冠疫苗有质量和安全标准。FDA在6月30日发布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希望未来被广泛使用的疫苗在以安慰剂为对照的试验中显示出有50%的有效性,这算是降格以求。WHO提出的要求严格一些,要求有70%的有效性和1年的保护期;最低是50%的有效性和6个月的保护期。

  8月14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等5个文件,其中《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从临床需求、安全性、有效性、上市评价、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等各方面给出了新冠疫苗上市的評价标准。

  这些标准有几个方面。一是适用人群,要求候选新冠疫苗最好能适用于所有年龄段和身份的人群,包括孕妇及哺乳期女性;至少应适用于成年人,包括老年人。二是安全性,要求疫苗不良反应较轻、持续时间较短,无严重不良反应或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新冠疫苗不应具有抗体依赖性增强(ADE)风险。三是保护效力,要求疫苗在以安慰剂为对照的试验中,对目标人群的保护效力最好能达到70%以上(点估计值);至少应达到50%(点估计值),95%置信区间下限不低于30%。疫苗最好能提供1年及以上的保护;至少能提供6个月的保护。

  疫苗的保护期

  前面提出的疫苗具有至少6个月、最好是1年以上的保护期的要求,目前的疫苗可能还达不到这一点。尽管3期临床试验结果尚未出来,但新冠肺炎康复者获得的免疫力足以说明问题。

  一些研究表明,人感染新冠病毒康复后,体内的抗体水平会逐渐减少,其中中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出院8周后有40%无症状患者和12.9%的有症状患者检测不到抗体。此外,中国香港、美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陆续出现了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再次染病,表明新冠病毒在发生变异。这些情况让人们怀疑正在研发的新冠疫苗是否有用,甚至产生了更悲观的论调,认为新冠疫苗可能无用,因为它们的保护时间太短。

  但是,9月1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冰岛90%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在确诊后体内抗体水平上升,随后保持稳定,前后持续长达4个月的时间。这个研究结果证明,人们无论是感染新冠病毒还是注射新冠疫苗后,获得的免疫保护时间都可能达到4个月之久。

  为了解患者恢复后的免疫状况,研究人员对3万多冰岛人进行了抗体水平检测。迄今,冰岛大约有1%的人口感染了新冠病毒。在从病毒感染中恢复过来的1797人中,有1215人接受检测,其中有1107人(91.1%)为血清阳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后的2个月内,这些人的抗病毒抗体滴度保持增加,两个月后则保持平稳水平。抗体保持时间为4个月。

  疫苗是道法自然。以人们患新冠肺炎后获得4个月的保护时间为标准,注射疫苗后,大部分人体内产生的抗体也可能保持4个月之久。这一时间足够人体抵御新冠病毒感染了。只要在4个月之后再次注射疫苗,就能刺激机体产生更高滴度的中和抗体,以抵御新冠病毒的入侵。

  况且,疫苗保护期是否能达6个月以上还需要人群大规模接种后才能验证,所以未来接种应当是可行的选择,只有接种才能知道疫苗的保护期能有多长。

  病毒变异和二次感染

  8月24日,中国香港报告确诊全球首例感染新冠病毒康复后再次被感染病例,此后美国、荷兰、比利时、厄瓜多尔等地都发现二次感染病例。二次感染发生的原因是,新冠病毒发生变异,使得人患病后即便获得自然的免疫力(体内产生中和抗体)也不足以抵御变化了的病毒的侵袭。疫苗是效法病毒感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如果病毒变异,注射疫苗还管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了解免疫的机理和事实,就大可不必怀疑和担心疫苗的作用。事实上,无论是通过感染病毒还是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力,都足以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称为自然免疫,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力称为人工免疫,并且是人工免疫中的主动免疫,而注射痊愈后的患者的血清则是人工免疫中的被动免疫。

  任何人感染病毒后,都会在体内产生免疫印迹,即免疫记忆,包括细胞免疫记忆和体液免疫记忆。即便体内的免疫力(中和抗体)消失了,但免疫记忆仍然存在。

  当新冠病毒再次入侵时,负责细胞免疫的T细胞可以通过记忆T细胞把杀毒方法再次调动出来,让效应T细胞再次破坏靶细胞(即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是两种责任分工不同的同一类细胞,前者负责识别入侵病原体,后者负责攻击入侵者;B细胞也是如此,记忆B细胞识别入侵的病原体,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以攻击入侵者。

  同时,体液免疫记忆也会发挥作用以减轻二次感染对人的伤害。负责体液免疫的B细胞也有记忆B细胞。香港的二次染病的患者在第一次感染后的第10天接受检测时,血液中并没有发现针对新冠病毒的IgG抗体。然而,在第二次感染住院治疗第5天,患者血液中就检测到了针对新冠病毒的IgG抗体。这意味着,免疫系统在初次遇到新冠病毒时,产生具有针对性的IgG抗体需要更长的时间;经历了初次感染,记忆B细胞已经认识了新冠病毒的免疫系统,能够通过效应B细胞快速产生针对病原体的抗体。

  正因为如此,尽管该名病人二次住院时体内已经检测不出中和抗体,也并不妨碍细胞和体液免疫发挥作用。表现为,病人二次感染后完全是无症状,体温和其他健康指标正常,胸透成像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在二次感染住院期间的一系列核酸检测发现其体内的病毒载量不断减少。二次感染比第一次感染要轻,说明了免疫力仍然存在并发挥了抗病毒作用。

  其他传染病提供了更好的说明,即有时人工主动免疫(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力还优于自然患病获得的免疫力。比如,人们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后,会获得自然免疫力,即便如此,这种病毒会在人体内潜伏数年,得不到清除。但是,如果注射疫苗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注射两次后就可以将疱疹病毒清除。这说明,注射疫苗的主动免疫与自然免疫各有千秋,有时前者比后者的效果还好。因此,只要两次或多次注射疫苗,就会逐渐建立和产生强大的免疫力给人体以保护。

  迄今,新冠病毒的变异率很低,并不会影响疫苗和自然免疫的有效性。即便是病毒发生变异,以前感染或注射疫苗后获得的免疫力也会对后来的变异病毒形成交叉免疫,以抵御病毒。

  疫苗的安全性

  疫苗是否安全,同样决定着人们的接种意愿。从1、2期临床试验来看,新冠疫苗并无什么严重副作用,只有一些轻度副作用。受试人群普遍出现发热、肌肉痛、头疼等局部或系统反应,使用扑热息痛可明显缓解这些不适症状。

  但是,新冠疫苗有可能会出现一个比较严重的副作用,人称抗体依赖性增强(ADE)效应,即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某些对抗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一般多为非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后,结合了病毒的抗体可通过其可结晶段(Fc段)与某些表面表达Fc段受体(FcR)的细胞结合,从而介导病毒进入这些细胞,增强病毒的感染性。这些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如果ADE效应发生,就可增强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引起严重的机体病理反应。

  以前的研究发现,日本脑炎病毒、墨累山谷腦炎病毒和登革热病毒入侵人体后,机体产生抗体也会产生这种ADE效应。现在,人们担心的是,注射新冠疫苗后是否会产生ADE效应。不过,从新冠肺炎病人的症状和临床治疗效果看,目前尚无证据证明新冠病毒会产生ADE效应。此外,无论是病毒感染还是注射疫苗,只有产生特异性抗体才能诱导产生ADE效应,而且这些特异性抗体多为非中和性抗体。新冠疫苗诱导机体产生的多为中和抗体,因此也难以引发ADE效应。

  尽管如此,也需要严密观察疫苗可能产生的ADE效应。在临床试验中,如果有这种情况出现,疫苗也不会获得批准上市,供人们使用。据最新报道,英国阿斯利康的新冠疫苗3期临床试验有一名志愿者出现不明原因的疾病,为此公司暂停新冠疫苗的3期临床试验。这也是疫苗试验中的一种常规作法:一旦在某项试验中出现不明原因的潜在疾病,就必须采取暂停行为,以确保试验的完整性。

  由此看来,如果严格按照现代医学的标准研发疫苗,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是能够得到保证的。但也同样说明,新冠疫苗的研发不会一帆风顺。

  一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