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黎明摄影用光原理之光力的变化与应用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完美,线光,形态
  • 发布时间:2020-11-23 14:38

  经过40年钻研实践,秉着“万物归一”的哲学理念,胡黎明摸到了用光的精髓,并以此为原理发明了“光影训练器”。经过训练,一秒钟就能找到想要的光。《摄影之友》35周年之际,特邀胡黎明开设专栏,独家讲解用光理论。毫不夸张地说,学会这些用光原理,可以助你在商业摄影中少走三五年的弯路。

  早在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就首先提出: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会对这个表面产生压力。这个压力又称“光压力”,这一学说实际上证实了“光力”的存在。

  物体的受光面(以下简称物体)在接受不同方向照射的光线时,会对物体和视觉产生不同的光压力。这里我会把光在对物体不同照射方向的变化、特性、光力强弱和如何对光力的掌控运用逐一讲解。光与物体的照射关系有三大种类:去向光、法线光、来向光(顺光、逆光)。注: 去向光、来向光这种对光方向的命名是为了给人们一种方向产生力的概念。而“法线光”原本就是一种方向定位很准确的光学名词。

  为了解去、来向光和去、来向光范围,在讲述它们的运用之前,我先用图来示意说明用光的三维空间概念。在室内用光拍摄时,首先要将物体与相机(视点)定位,之后才是用光。这就在相机和物体之间形成了一条直线,这条直线通过物体一直向前到终点,和相机、物体相连。形成了拍摄时非常关键的一条中轴线(也称为:影相轴)。再由物体中心成90度画一条横线,在这条横于相机之间的立体四分之一圆的空间内,射向受光面的光源都处在去向光范围内,这里每一个光位都称为去向光。在受光面横线与终点之间的立体四分之一圆内,照射在受光面上的光源都处在来向光范围内,这里的每一个光位都称为来向光。在受光面的正上方,垂直照射在受光面上的光是“法线光”,也称正光轴。其他的来、去向范围的光源都是侧光轴。以上叙述描绘了一个三维立体光、物、视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摄影用光影的场域。

  去向光和去向光范围的形态:光源和视点在同一个方向,照射在物体上的光为去向光。去向光范围:光源和视点在同一方向,在相机的平行线与受光面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加上受光面上法线与相机一侧的三维四分之一圆的空间内,射向受光面的光,都是在去向光范围内。1

  去向光方向的光力,决定了能使我们见到物体原貌和物体原本的色彩,因此我也把它称为“物感光”。这种光的去向决定了光力只作用在物体本身,只对物体产生光压力,它并没对视点产生任何光压力,因为它的反射方向是在视点的对面,所以这时的视点并没有感受到反射光的刺激。去向光(物感光)在拍摄过程中主要功能就是体现物体的原貌和真实的色彩。在去向光范围内,光对物体照射角度的变化,不会对物体的质感和色彩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同一种物感光效果,在去向光范围内,光的入射角可以有多种角度选择,这就是去向光的特点。

  在去向光和来向光之间,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光——法线光。法线光垂直照射在受光面上,然后原路返回,造成了入射反射法线重叠在一条线上的现象。它既不是来向光也不是去向光,它的定义要由视点所在的位置而定。当视点也在这条重叠线面对受光面时,同时会出现物感和光感。造成物感的是:光源发出扩散式光芒,形成的二次扩散的反射效果。造成光感的是:光源本身的倒映。当视点离开法线光的垂直范围时,在与法线光形成平行关系,并有一定距离时,它就是去向光,可把物感表现得比较完美。

  法线光还有一个独特的功能,当法线光照射在反光较强的物体边沿、棱角和凸起的尖状物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有很小的受光面),会随物体的形状构画出和这个突起物一样形状的光条或光点,增强了物体的质地,同时也描绘出物体的形状和透视关系。2

  来向光的形态:物体在光源和视点之间,光照射在物体上,视点这时就位于光源和物体的反射方向,这种形态为来向光形态。物体的平行线,面对光源的区域,为来向光范围。 这是一个立体三维空间,在这个空间的每一个点位,照射在受光面上的光源都是来向光。在来向光范围内,入射角反射角大,光压力大,光感强,相反光压力小,光感弱。靠近中轴线照射在受光面上的光压力大,光感强。远离中轴线照射在受光面上的光压力小。3

  在来向光范围内,调解光压力强弱的方法:这是一个立体三维空间,在调解光力强弱的过程中有水平、垂直和混合三种调解方法。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调整光的过程,可以分三种方式逐一讲解操作方法。

  水平移动光源,调整光压力使光感增强减弱,首先要将视点、物点、光点排列为一条中轴直线,光源在中轴线的远端,来向光范围内光的入射角最大,而且光源在三者的中轴线上,光的入射反射都对准了视点,因此,可以看到物体受光面上, 出现最强大光压力的亮度。在一个立体来向光范围內,这个点位的光压力最强,也可认为这是个光压力的最强中心点。在光源与受光面距离不变的情况下,不论是水平或垂直移动,接近这个中心点,光力强光感自然强,远离这个中心点,光力弱光感自然弱。光源在水平移动的过程中,调节的是光源对受光面入射反射方向的角度,它的移动是在来向光范围内等距,以中轴线为中心做水平弧线半圆形移动。这个角度和中轴线重合时,就回到了最强光压中心点。接近中轴线,光力强、光感自然强,远离中轴线,光力弱、光感自然弱。4

  垂直移动光源调整光压力,使光感增强减弱。这种光源的移动是垂直在中轴线上方,来向光范围内,以最强光压力中心点为起点,等距向上做垂直弧线四分之一圆形运动。在起点到接近弧线顶端的运动过程中,是一个逐渐减小照射光源的入射反射角的过程。在起点入射反射角最大,光压力最大,光感最强;当来到垂直弧线接近顶端时(注:当光源在顶端就是法线光范围)入射反射角最小,光压力最小光感最弱。

  以上两种方法调整用光准确精细,用时较长。第三种是水平、垂直混合调整光感的强弱,用时较短,准确精细对于初学者不太容易。用混合调整光感强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来向光范围这个立体空间内,越靠近最强光压力点和中轴线,光感越强;离开最强光压力点和中轴线越远,光感越弱。5

  在去向光范围内,同一种去向光效果,可由多个去向光角度完成。在来向光范围内,光源的每一点点移动,都会使光的强弱和物体的质感、颜色、光感产生明显的不同。因此在表现特定的光感时,只有特定的光位才可以完成这个特定的光效,其他任何一个角度的来向光都无法取代。

  胡黎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