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余晖莱昂斯:餐饮大王入梦电脑时空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餐饮大王,电脑,时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25 14:52
枪声、厮杀声、垂死士兵的呻吟声,充斥在1944年6月6 日的奥马哈海滩上空。入夜时分,盟军终于建立起自己的滩头指挥所。消息传到海峡对岸的盟军指挥部,大家松了一口气,这其中包括操纵“巨人”计算机进行谍报破译的图灵情报小组。
此时,代表大英帝国计算机领域最高水准的“巨人”,已比盟友美国的爱尼亚克领先了1年多的时间。然而,英国过于严格的保密法,让剑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和急于采用计算机技术的英国莱昂斯公司,无缘接触“巨人”计算机。战后,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迅速解密计算机技术的美国。
殊途同归的考察
1946 年5月的一个深夜,在昏黄的灯光下,剑桥大学教授莫里斯·威尔克斯紧张而又兴奋地手抄着一份文稿,因为这是曾以参与美国原子弹研发而闻名的数学家冯·诺依曼的报告:《关于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的草案》。而带来报告的人只给威尔克斯一晚上的时间,第二天就要带走。
挑灯夜读的威尔克斯一夜间掌握了报告的精髓,透析了美国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研发原理。冯·诺依曼当时正在主持开发具有存储功能的新一代计算机爱达法克(EDVAC),但由于早期开发人员间的冲突,迟迟未有进展。威尔克斯决心抓住机会,代表剑桥大学开发出这种新型的计算机。
随后,威尔克斯赶赴美国参加莫尔学院举办的计算机培训班,充分地与爱达法克的设计研制人员进行接触、讨论,未有戒心的爱达法克研发工程师向威尔克斯介绍了设计思路与技术细节。回到剑桥大学,已任计算机实验室主任的威尔克斯,开始组织自己的计算机研发小组,产品命名为爱达赛克(EDSAC)。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威尔克斯研发爱达赛克的同时,英国当时最有名的餐饮服务及食品生产商莱昂斯,正处于一种对战后转型模式探索的焦虑中。战争期间,它凭着战时的“垄断”性优势取得了领先地位。战后,管理层认为公司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改进管理水平,加强生产和销售的紧密联系,控制和减少日益繁重的文档处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后来成为莱昂斯公司总经理的约翰·西蒙斯认为:“市场形势在变化,消费者口味在更改,新的竞争层出不穷。没有创新,最成功的企业最终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就像曾经蕴藏丰富的金矿,一旦开采完毕,就会成为废墟。”
1947 年,莱昂斯公司决定派员赴美国考察计算机是否可以用于商业部门,此前计算机主要是在军事上展现出很强的计算能力。作为来自二战盟国的客人,考察小组基本上一路绿灯,只有在去阿伯丁弹道实验室参观那台著名的爱尼亚克计算机时出了点麻烦。他们起初通过英国大使馆获得了特别许可,但在参观前一刻,实验室通知他们许可被取消,没有任何解释,只说是因为保密的缘故。
不过他们对此没有太在意,因为他们见到了爱尼亚克(ENIAC)的研发者埃克特。当时,埃克特很高兴地接见了他们。此时正在创办自己公司的埃克特也许把他们当作了潜在的商业客户。可实际上当时二战结束不久,莱昂斯公司根本无法从银行获得足够的美元外汇来买美国的设备。
西蒙斯很关心IBM 在计算机方面的进展。1925年10月,他曾赴美考察过IBM公司。当时,IBM 总裁托马斯·沃森的锐意进取给西蒙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很快读到了属下提交的考察报告,报告中对IBM 在计算机研发表现上的描述,没有给西蒙斯带来惊奇,印象中的那个雄心勃勃的公司似乎变得保守和老气横秋,“这家公司使用电子运算的目的仅仅是将它作为打卡机的附属品”。
野面包师冶伸出的援助之手
“IBM 和其他大型打卡机制造商,在打卡机制造方面有巨大的投资。他们绝不会转向其他领域,因为如果(商用计算机)一旦成功的话,将淘汰所有的打卡设备。”西蒙斯后来曾这样评价1947年前后的IBM。
IBM 作为西蒙斯心目中曾经的偶像,其表现也许让他有些失望,但在朦胧间这似乎又给急于转型的莱昂斯公司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是什么呢?
剑桥大学教授威尔克斯领导下的计算机研发此时已有了进展,但他面临着一个致命的问题:钱。英国因二战元气大伤,政府不可能像战前那样投入更多的财力来进行计算机技术的研发。民间资本也因战争凋零,威尔克斯一筹莫展,爱达赛克项目面临夭折。
莱昂斯公司的赴美考察人员从美国计算机研发人员口中,多次听到对剑桥大学教授威尔克斯在计算机上的高造诣之赞誉。这真有点“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味道,这也可看出英国政府对计算机研发项目过度保密产生的负面效果———英国人当时普遍认为美国科学家才是计算机领域全面的领先者。
莱昂斯公司试探着和威尔克斯的爱达赛克项目小组接触,发现果然名不虚传。莱昂斯公司随后慷慨地为爱达赛克项目提供了一笔资金,而且调拨公司高水平技师协助研发。作为一家商业公司的莱昂斯,此番雪中送炭,意味深长。莱昂斯公司称:“这种机器很有可能成为改变国家目前经济萧条的主要动力。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认为莱昂斯占据了关键位置。据我们了解,迄今尚未有其他人认识到电子计算机广阔的应用前景。”
1949年5月6 日,爱达赛克首次试运行成功。这台计算机虽然没有在社会层面上产生像美国1946年发布爱尼亚克那样的轰动效应,但在计算机研发领域产生的影响不亚于前者。因为这台计算机真正具备了存储功能,而提出原理的冯·诺依曼主持的同类型项目要在3 年后才成功,埃克特-莫契利公司的尤尼法克也要在3年后出品,IBM此时局部地进行着计算机的研发工作,全面地介入也要在1年多以后。
威尔克斯教授藉此在学术研究上获得了巨大的荣耀,所以他不介意参与研发的莱昂斯公司技师复制一台爱达赛克,带回莱昂斯公司做商业应用。
到二战结束时,国际上专利制度已推行了数百年,专利网已经非常结实,可是计算机这条大鱼从网眼漏过了。看起来似乎很奇怪,其实是因为计算机的发明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有无数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成果融汇其中,要争辩谁才是第一个计算机的发明者似乎很无厘头。威尔克斯教授似乎也遵循了这一规则,对莱昂斯公司的复制和随后的大批量生产采取了一种超脱的态度。
进入莱昂斯公司的这台机器成为史上第一台商用计算机,以前都是做为军用和科学计算用途的。这台机器刚搬到莱昂斯公司时,曾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一种恐慌,许多员工风传这台机器将会取代很多人,因此很多人会失业。总经理西蒙斯认为,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复杂的办公软件编程工作,全面自动化的过程会很漫长,没有必要直接裁员。
于是,西蒙斯站出来,告诉有些惶恐的员工们“不会因为计算机而解雇任何人”。
拷贝成功的希望
“即使最糟糕的事情发生,我们一个顾客都没有,第三台计算机也能派上用场,既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在形势乐观的情况下设立一个对外的计算机服务机构,向商业客户出租上机时间。”1954年6月,西蒙斯向公司董事会建议批量生产计算机。
从剑桥大学拷贝来的计算机,很快闻名遐迩,刚进公司不久,英国军械部就找上门来,希望能有偿使用机时,进行弹道轨迹计算。气象局也找上门来,要求帮助进行气象数据分析。
这些还都是计算范畴,而商业应用首先体现在公司的工资发放作业上,今天也许是小菜一叠,但在上世纪50年代初,这台设备成功地完成莱昂斯公司上万人工资发放业务,在英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甚至惊动了当时的英国公主伊丽莎白,她也上门参观。
接着是餐馆配餐项目。随着应用需求的增加,莱昂斯公司又照着原来的机器复制了一台,不过在复制的过程中,公司的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了一些修正。
食髓知味,莱昂斯公司开始准备量产机器。1954年11 月,作为莱昂斯公司子公司的LEO成立,开始生产LEO牌大型计算机。不过美国计算机厂商可能带来的潜在竞争威胁,还在莱昂斯公司高管心头盘绕。他们再度派员赴美考察,这次的考察范围也很广泛,包括计算机制造商和应用客户两方面。而作为应用客户出身的莱昂斯公司似乎更加关心美国的计算机应用状况,他们在参观完五角大楼后,在报告中揶揄五角大楼花钱大手大脚,买了不少尤尼法克大型机,却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把它们用起来。
从应用角度看问题是莱昂斯公司的一个特点,这和美国的计算机公司有很大的区别。脱胎于传统产业的莱昂斯公司习惯于将机器的技术、商业、应用潜力挖掘透,也就是说技术更新速度较慢。而美国的计算机公司从诞生开始,就处于剧烈的竞争中,进行激进式的技术更新升级,后来甚至演化成过度升级,就是说客户的设备应用潜力往往没有挖掘透,老机型在商业角度就被淘汰了。莱昂斯公司一旦进入这个竞争格局,将很难适应其节奏。
不过这一切在上世纪50 年代中期还不成问题。LEO 牌计算机在莱昂斯公司的成功应用,吸引了很多公司的老用户,当然以前老用户享用的是莱昂斯的糕点和饮料。福特汽车英国公司找上门来,要求像莱昂斯一样上马工资发放作业计算机系统,接着是Wills烟草公司和劳埃德钢铁公司。
格林米尔斯银行也对LEO牌计算机投去了垂青的目光,这是一家为英国军队发饷的银行。LEO 在喜悦的同时,很快品味了一丝苦涩,因为在政府的主导下,英国陆军军饷部门花巨资订购了IBM 的一台大型机,事先可能没有公开招标。LEO获悉后,努力争取但无果而终。
但此时的LEO 在市场上还是比较顺利的,它很快拿下了一家证券交易所的订单,接着把产品卖给了政府负责养老金的一个业务部门。随后,LEO 开始进军海外市场,产品卖到了南非的兰德金矿。
战后逐步复苏的英国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开始渐渐加大,在滋养了LEO 的同时,也吸引了IBM 的目光。
驾旋风而来的蓝色巨人
“是冷战帮助IBM 成为计算机业的国王。”
IBM 总裁小托马斯·沃森曾这样说。准确地讲,是冷战背景下军方的“旋风计划”给了IBM 全面腾飞乃至拓展海外市场的机会,并最终压倒莱昂斯公司。
早在二战期间的1943 年,美国海军部委托麻省理工学院进行设计飞行模拟训练器的任务,目的是在战争期间加速训练飞行员驾驶新飞机的能力。在研发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种“喧宾夺主”的现象,项目演化成研发一种新型的具有实时功能的计算机,项目负责人佛雷斯特有些自嘲地说,它将会“解决许多与飞行没有直接关系的科学和工程问题”。
二战结束后,美国军界对这个项目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个项目是一个“镀金的废品”。不过,这个项目聚集了一批后来在计算机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其中包括后来成为DEC创始人和总裁的肯尼思·奥森,他曾说:“噢,我们趾高气扬!每一个人都将认识我们!而且我们做到了。”
随后,冷战开始,美国空防系统担忧苏联远程轰炸机突防,因此希望建立一套覆盖全美的防空网,这要用上最新的雷达和计算机技术。于是“旋风计划”被再次全面启用,而且规模要比原来大许多倍。
孙子曾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这种背景下,数十亿美元被投向了旋风计划。二战刚结束时,美国朝野曾对IBM 的垄断能力产生了担忧,把起初的许多计算机项目给了它的竞争对手。而IBM 也确实像莱昂斯公司总经理西蒙斯分析的那样,囿于利润较大的打卡机,在计算机方面进展不快。
但冷战阴云让美国人把对IBM 的垄断担忧放到了一边,因为实施旋风计划只能选择最有实力或潜力的厂商,IBM 无疑是当时的最优选择。于是大量的项目、资金向IBM 倾斜,最高峰时IBM 有七千到八千人为这个工程而工作。旋风计划中集全美英才研发的计算机技术,也在委托生产时,逐步地转移给了IBM。IBM 在处理器、密集储存器件和实时系统上迅速地处于领先地位,IBM 不久就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商品生产。
技术和资金获得了充分保障的情况下,IBM 不仅在美国计算机市场上攻城掠地,其锋芒很快指向了英伦三岛,LEO 的竞争对手很快由本土的厂商演变为IBM。1960 年11 月,IBM 在美国一家杂志上打出一则广告,“问:哪一家公司的发展速度超过了IBM? 答:海外的IBM。”
眼看曾经被自己甩在后面的IBM,在美国政府的政策性扶持下快速地超过自己,LEO 曾不无抱怨地声称自己在孤军作战,没有获得英国政府资金支持,哪怕是鼓励。1963年2月,莱昂斯公司和英国电气公司宣布,将各自的计算机公司或部门合并,成立了英国电气LEO公司。业界人士评价这是在IBM 压力下的抱团取暖。合并后的公司经历了一段令人沮丧的文化冲突期,两支销售团队各自为战,技术研发也没有形成合力。而在这段时间里,IBM 投资50亿美元开展的“360”项目则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技术上已彻底超越了LEO。
此时,由于冷战的缘故,西方社会对东欧国家实施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LEO 落伍的机型则不在受限之列,在东欧市场获得了回光返照式的成果。
莫斯科的告别晚宴
1967年,一台LEO 326 型号的计算机在莫斯科展出,这种机型在西方社会已属于淘汰机型,LEO 希望还能在这里找到市场。缺乏硬通货的当地用户,看来也不想将钱花在这样落伍的产品上,机器在参展后只好又运回英国。
在回国的那天,展览主办方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告别宴会,招待所有展会期间的工作人员。大家频频举杯痛饮,不想告别这冷战期间难得的友谊。觥筹交错间,LEO 员工脸上笑意盈盈,而心里黯然,他们知道LEO 的流金岁月已然逝去,该说再见了。
……
此时,代表大英帝国计算机领域最高水准的“巨人”,已比盟友美国的爱尼亚克领先了1年多的时间。然而,英国过于严格的保密法,让剑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和急于采用计算机技术的英国莱昂斯公司,无缘接触“巨人”计算机。战后,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迅速解密计算机技术的美国。
殊途同归的考察
1946 年5月的一个深夜,在昏黄的灯光下,剑桥大学教授莫里斯·威尔克斯紧张而又兴奋地手抄着一份文稿,因为这是曾以参与美国原子弹研发而闻名的数学家冯·诺依曼的报告:《关于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的草案》。而带来报告的人只给威尔克斯一晚上的时间,第二天就要带走。
挑灯夜读的威尔克斯一夜间掌握了报告的精髓,透析了美国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研发原理。冯·诺依曼当时正在主持开发具有存储功能的新一代计算机爱达法克(EDVAC),但由于早期开发人员间的冲突,迟迟未有进展。威尔克斯决心抓住机会,代表剑桥大学开发出这种新型的计算机。
随后,威尔克斯赶赴美国参加莫尔学院举办的计算机培训班,充分地与爱达法克的设计研制人员进行接触、讨论,未有戒心的爱达法克研发工程师向威尔克斯介绍了设计思路与技术细节。回到剑桥大学,已任计算机实验室主任的威尔克斯,开始组织自己的计算机研发小组,产品命名为爱达赛克(EDSAC)。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威尔克斯研发爱达赛克的同时,英国当时最有名的餐饮服务及食品生产商莱昂斯,正处于一种对战后转型模式探索的焦虑中。战争期间,它凭着战时的“垄断”性优势取得了领先地位。战后,管理层认为公司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改进管理水平,加强生产和销售的紧密联系,控制和减少日益繁重的文档处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后来成为莱昂斯公司总经理的约翰·西蒙斯认为:“市场形势在变化,消费者口味在更改,新的竞争层出不穷。没有创新,最成功的企业最终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就像曾经蕴藏丰富的金矿,一旦开采完毕,就会成为废墟。”
1947 年,莱昂斯公司决定派员赴美国考察计算机是否可以用于商业部门,此前计算机主要是在军事上展现出很强的计算能力。作为来自二战盟国的客人,考察小组基本上一路绿灯,只有在去阿伯丁弹道实验室参观那台著名的爱尼亚克计算机时出了点麻烦。他们起初通过英国大使馆获得了特别许可,但在参观前一刻,实验室通知他们许可被取消,没有任何解释,只说是因为保密的缘故。
不过他们对此没有太在意,因为他们见到了爱尼亚克(ENIAC)的研发者埃克特。当时,埃克特很高兴地接见了他们。此时正在创办自己公司的埃克特也许把他们当作了潜在的商业客户。可实际上当时二战结束不久,莱昂斯公司根本无法从银行获得足够的美元外汇来买美国的设备。
西蒙斯很关心IBM 在计算机方面的进展。1925年10月,他曾赴美考察过IBM公司。当时,IBM 总裁托马斯·沃森的锐意进取给西蒙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很快读到了属下提交的考察报告,报告中对IBM 在计算机研发表现上的描述,没有给西蒙斯带来惊奇,印象中的那个雄心勃勃的公司似乎变得保守和老气横秋,“这家公司使用电子运算的目的仅仅是将它作为打卡机的附属品”。
野面包师冶伸出的援助之手
“IBM 和其他大型打卡机制造商,在打卡机制造方面有巨大的投资。他们绝不会转向其他领域,因为如果(商用计算机)一旦成功的话,将淘汰所有的打卡设备。”西蒙斯后来曾这样评价1947年前后的IBM。
IBM 作为西蒙斯心目中曾经的偶像,其表现也许让他有些失望,但在朦胧间这似乎又给急于转型的莱昂斯公司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是什么呢?
剑桥大学教授威尔克斯领导下的计算机研发此时已有了进展,但他面临着一个致命的问题:钱。英国因二战元气大伤,政府不可能像战前那样投入更多的财力来进行计算机技术的研发。民间资本也因战争凋零,威尔克斯一筹莫展,爱达赛克项目面临夭折。
莱昂斯公司的赴美考察人员从美国计算机研发人员口中,多次听到对剑桥大学教授威尔克斯在计算机上的高造诣之赞誉。这真有点“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味道,这也可看出英国政府对计算机研发项目过度保密产生的负面效果———英国人当时普遍认为美国科学家才是计算机领域全面的领先者。
莱昂斯公司试探着和威尔克斯的爱达赛克项目小组接触,发现果然名不虚传。莱昂斯公司随后慷慨地为爱达赛克项目提供了一笔资金,而且调拨公司高水平技师协助研发。作为一家商业公司的莱昂斯,此番雪中送炭,意味深长。莱昂斯公司称:“这种机器很有可能成为改变国家目前经济萧条的主要动力。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认为莱昂斯占据了关键位置。据我们了解,迄今尚未有其他人认识到电子计算机广阔的应用前景。”
1949年5月6 日,爱达赛克首次试运行成功。这台计算机虽然没有在社会层面上产生像美国1946年发布爱尼亚克那样的轰动效应,但在计算机研发领域产生的影响不亚于前者。因为这台计算机真正具备了存储功能,而提出原理的冯·诺依曼主持的同类型项目要在3 年后才成功,埃克特-莫契利公司的尤尼法克也要在3年后出品,IBM此时局部地进行着计算机的研发工作,全面地介入也要在1年多以后。
威尔克斯教授藉此在学术研究上获得了巨大的荣耀,所以他不介意参与研发的莱昂斯公司技师复制一台爱达赛克,带回莱昂斯公司做商业应用。
到二战结束时,国际上专利制度已推行了数百年,专利网已经非常结实,可是计算机这条大鱼从网眼漏过了。看起来似乎很奇怪,其实是因为计算机的发明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有无数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成果融汇其中,要争辩谁才是第一个计算机的发明者似乎很无厘头。威尔克斯教授似乎也遵循了这一规则,对莱昂斯公司的复制和随后的大批量生产采取了一种超脱的态度。
进入莱昂斯公司的这台机器成为史上第一台商用计算机,以前都是做为军用和科学计算用途的。这台机器刚搬到莱昂斯公司时,曾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一种恐慌,许多员工风传这台机器将会取代很多人,因此很多人会失业。总经理西蒙斯认为,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复杂的办公软件编程工作,全面自动化的过程会很漫长,没有必要直接裁员。
于是,西蒙斯站出来,告诉有些惶恐的员工们“不会因为计算机而解雇任何人”。
拷贝成功的希望
“即使最糟糕的事情发生,我们一个顾客都没有,第三台计算机也能派上用场,既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在形势乐观的情况下设立一个对外的计算机服务机构,向商业客户出租上机时间。”1954年6月,西蒙斯向公司董事会建议批量生产计算机。
从剑桥大学拷贝来的计算机,很快闻名遐迩,刚进公司不久,英国军械部就找上门来,希望能有偿使用机时,进行弹道轨迹计算。气象局也找上门来,要求帮助进行气象数据分析。
这些还都是计算范畴,而商业应用首先体现在公司的工资发放作业上,今天也许是小菜一叠,但在上世纪50年代初,这台设备成功地完成莱昂斯公司上万人工资发放业务,在英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甚至惊动了当时的英国公主伊丽莎白,她也上门参观。
接着是餐馆配餐项目。随着应用需求的增加,莱昂斯公司又照着原来的机器复制了一台,不过在复制的过程中,公司的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了一些修正。
食髓知味,莱昂斯公司开始准备量产机器。1954年11 月,作为莱昂斯公司子公司的LEO成立,开始生产LEO牌大型计算机。不过美国计算机厂商可能带来的潜在竞争威胁,还在莱昂斯公司高管心头盘绕。他们再度派员赴美考察,这次的考察范围也很广泛,包括计算机制造商和应用客户两方面。而作为应用客户出身的莱昂斯公司似乎更加关心美国的计算机应用状况,他们在参观完五角大楼后,在报告中揶揄五角大楼花钱大手大脚,买了不少尤尼法克大型机,却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把它们用起来。
从应用角度看问题是莱昂斯公司的一个特点,这和美国的计算机公司有很大的区别。脱胎于传统产业的莱昂斯公司习惯于将机器的技术、商业、应用潜力挖掘透,也就是说技术更新速度较慢。而美国的计算机公司从诞生开始,就处于剧烈的竞争中,进行激进式的技术更新升级,后来甚至演化成过度升级,就是说客户的设备应用潜力往往没有挖掘透,老机型在商业角度就被淘汰了。莱昂斯公司一旦进入这个竞争格局,将很难适应其节奏。
不过这一切在上世纪50 年代中期还不成问题。LEO 牌计算机在莱昂斯公司的成功应用,吸引了很多公司的老用户,当然以前老用户享用的是莱昂斯的糕点和饮料。福特汽车英国公司找上门来,要求像莱昂斯一样上马工资发放作业计算机系统,接着是Wills烟草公司和劳埃德钢铁公司。
格林米尔斯银行也对LEO牌计算机投去了垂青的目光,这是一家为英国军队发饷的银行。LEO 在喜悦的同时,很快品味了一丝苦涩,因为在政府的主导下,英国陆军军饷部门花巨资订购了IBM 的一台大型机,事先可能没有公开招标。LEO获悉后,努力争取但无果而终。
但此时的LEO 在市场上还是比较顺利的,它很快拿下了一家证券交易所的订单,接着把产品卖给了政府负责养老金的一个业务部门。随后,LEO 开始进军海外市场,产品卖到了南非的兰德金矿。
战后逐步复苏的英国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开始渐渐加大,在滋养了LEO 的同时,也吸引了IBM 的目光。
驾旋风而来的蓝色巨人
“是冷战帮助IBM 成为计算机业的国王。”
IBM 总裁小托马斯·沃森曾这样说。准确地讲,是冷战背景下军方的“旋风计划”给了IBM 全面腾飞乃至拓展海外市场的机会,并最终压倒莱昂斯公司。
早在二战期间的1943 年,美国海军部委托麻省理工学院进行设计飞行模拟训练器的任务,目的是在战争期间加速训练飞行员驾驶新飞机的能力。在研发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种“喧宾夺主”的现象,项目演化成研发一种新型的具有实时功能的计算机,项目负责人佛雷斯特有些自嘲地说,它将会“解决许多与飞行没有直接关系的科学和工程问题”。
二战结束后,美国军界对这个项目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个项目是一个“镀金的废品”。不过,这个项目聚集了一批后来在计算机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其中包括后来成为DEC创始人和总裁的肯尼思·奥森,他曾说:“噢,我们趾高气扬!每一个人都将认识我们!而且我们做到了。”
随后,冷战开始,美国空防系统担忧苏联远程轰炸机突防,因此希望建立一套覆盖全美的防空网,这要用上最新的雷达和计算机技术。于是“旋风计划”被再次全面启用,而且规模要比原来大许多倍。
孙子曾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这种背景下,数十亿美元被投向了旋风计划。二战刚结束时,美国朝野曾对IBM 的垄断能力产生了担忧,把起初的许多计算机项目给了它的竞争对手。而IBM 也确实像莱昂斯公司总经理西蒙斯分析的那样,囿于利润较大的打卡机,在计算机方面进展不快。
但冷战阴云让美国人把对IBM 的垄断担忧放到了一边,因为实施旋风计划只能选择最有实力或潜力的厂商,IBM 无疑是当时的最优选择。于是大量的项目、资金向IBM 倾斜,最高峰时IBM 有七千到八千人为这个工程而工作。旋风计划中集全美英才研发的计算机技术,也在委托生产时,逐步地转移给了IBM。IBM 在处理器、密集储存器件和实时系统上迅速地处于领先地位,IBM 不久就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商品生产。
技术和资金获得了充分保障的情况下,IBM 不仅在美国计算机市场上攻城掠地,其锋芒很快指向了英伦三岛,LEO 的竞争对手很快由本土的厂商演变为IBM。1960 年11 月,IBM 在美国一家杂志上打出一则广告,“问:哪一家公司的发展速度超过了IBM? 答:海外的IBM。”
眼看曾经被自己甩在后面的IBM,在美国政府的政策性扶持下快速地超过自己,LEO 曾不无抱怨地声称自己在孤军作战,没有获得英国政府资金支持,哪怕是鼓励。1963年2月,莱昂斯公司和英国电气公司宣布,将各自的计算机公司或部门合并,成立了英国电气LEO公司。业界人士评价这是在IBM 压力下的抱团取暖。合并后的公司经历了一段令人沮丧的文化冲突期,两支销售团队各自为战,技术研发也没有形成合力。而在这段时间里,IBM 投资50亿美元开展的“360”项目则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技术上已彻底超越了LEO。
此时,由于冷战的缘故,西方社会对东欧国家实施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LEO 落伍的机型则不在受限之列,在东欧市场获得了回光返照式的成果。
莫斯科的告别晚宴
1967年,一台LEO 326 型号的计算机在莫斯科展出,这种机型在西方社会已属于淘汰机型,LEO 希望还能在这里找到市场。缺乏硬通货的当地用户,看来也不想将钱花在这样落伍的产品上,机器在参展后只好又运回英国。
在回国的那天,展览主办方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告别宴会,招待所有展会期间的工作人员。大家频频举杯痛饮,不想告别这冷战期间难得的友谊。觥筹交错间,LEO 员工脸上笑意盈盈,而心里黯然,他们知道LEO 的流金岁月已然逝去,该说再见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