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媒体人,经常会收到一些投稿,或者要为客户写一些报道文章。面对这些投稿,时常感到这些稿子写得平淡、没有可读性;而我为客户写的文章,被客户修改后,也往往变得平庸、无味。
我过去一直认为,这些投稿人或客户写作水平差,只会自吹自擂,没有读者视角。
但现在我发现,这并不是投稿人和客户的写作水平差,而是我的思维出现了问题。
我指责他们没有读者视角,而我恰恰是最没有客户视角的人。我没有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他们为什么这么写、处于什么样的考虑。其实,只要换位思考,就会发现这么写是有道理的。
以下是我曾经以为客户稿件平淡的三个方面。
1.标题和内容平淡
为了吸引人读者观看,我写文章时通常会在标题、内容冲突和修饰用词上下不少功夫。
比如标题上会采用共鸣、颠覆认知、制造悬念、引发争议、对比等手法,内容结构上会设置疑问、冲突,用词上通过一些可以引发情绪的词汇或修辞手法,以引发读者读下去的兴趣。
而投稿文章或经过客户修改后的文章,经常是标题变成了陈述句、内容更加平和,用词更加正式。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安全的需要。
对于客户来说,文章的安全性与可读性相比,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发出去的文章要保证不会带来任何歧义、不会引发任何风险,不会对公司或产品产生误解和理解偏差,不能影响公司形象。宁可平平淡淡,也不能挺身冒险。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国际公司来说更是如此,出言十分谨慎。之前总觉得他们讲话或文章太官方、缺乏感情色彩,现在理解了,这是控制风险所作出的必要反应。
其实这篇文章我也考虑了安全性,如果只是为了可读性,我在这里应该列举一些鲜活的例子来说明,但我没有,为什么?因为怕客户对号入座,怕产生误解,对我们产生不好的印象,影响后续的合作啊!嘿嘿。
2.技术描述晦涩
因为与所从事行业相关,所写文章经常会涉及到对技术的描述。有一些文章会大量应用各种技术用语、技术参数,技术特点恨不得全部罗列出来,让我看起来实在无趣和晦涩。
但站在客户的角度看,这一切是合理的。我不说清楚这些,怎么能体现我的优势和特点呢?我不罗列完备,万一错过了潜在用户最看中我的那一点呢?所以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尽可能详细的都说到。
此外,读者和用户很多都是专业人员,他们看得懂这些技术参数,我觉得无趣是因为我的专业技术理解不够、所站视角不同。
3.名单不厌其详
有些会议或活动的报道文章,所列的参会人员、机构名单会占据文章相当篇幅。我之前觉得完全没必要,只要说出几个重点,其他统而概之就可以了。
但从客户角度出发,这是最稳妥的一种方法。做生意是和气生财,来的都是客,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伙伴,如果遗漏了哪家机构和个人,万一对方计较起来,得不偿失。这就像电影正片后播放演职人员和感谢名单一样,恨不得把倒开水的服务人员都写上去的道理一样。
回想我们自己举办的会议之后的文章报道,也是把参会人员几乎都写上去了。所以视角不同,思维和行为也就不同了。
说了这么多客户的合理性,那是否意味着客户发什么,我们媒体就只能刊登什么呢?
当然不是了,如果是这样,那媒体只是一个传声筒,一个杂乱无章的发布平台,迟早会被淘汰。因为现在各种高流量、低成本的发布平台太多了,与它们相比,显示不出媒体有什么优势。
那媒体的优势在于什么?
内容!这是根本。
媒体对于文章内容的要求是可看、可读和价值性,希望发出去的文章大家愿意读、喜欢读,并获取到有用的讯息、观点或机会;希望读者越多越好、彼此的交流越多越好,成为一个行业交汇的价值平台。所以媒体编辑记者会写很多这方面的文章,来增加与读者、与客户的粘性。
那么对于客户的文章,能否找到一个交汇点,既有可读可看性,又能实现安全性、技术专业性呢?
一定可以,否则怎么体现媒体的价值呢?其实客户发布文章的目的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看能读,这点与媒体的要求是一致的。只要解决好安全性,其他就是媒体优势发挥的空间了。世上有规矩才成方圆,有要求才会进步,能两全其美才更能显示媒体本色。
最后,借用赵本山早年小品《相亲》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啥也别说了,理解万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