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谋划的“模范战例”

  • 来源:文史博览
  • 关键字:延安,东北,胜利
  • 发布时间:2021-03-20 09:45

  1947 年3 月起,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毛泽东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部队,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在彭德怀、习仲勋等人指挥下,与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展开周旋,在撤离延安仅6 天后就通过伏击战取得了第一仗—— 青化砭战斗的胜利。

  1947 年3 月19 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占延安,一时得意忘形,急于寻求共军主力决战,却始终侦察不出我野战兵团的动向。其实,毛泽东、彭德怀早在撤出延安的时候,就已经谋划下一步该怎样消灭胡宗南部了。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抓住胡宗南部求胜心切的弱点,一方面命令野战兵团主力隐蔽集结于延安东北的甘谷驿、青化砭地区,另一方面又命令野战兵团第一纵队独立第一旅第二团第二营佯装我军主力,故意摆开阵势,大摇大摆地向延安西北方向的安塞转移,以迷惑敌人。

  这样一来,国军果然上钩,误认为安塞方向的部队即为西北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随即以 5 个旅的兵力,由延安沿延河两岸向安塞前进寻求决战。同时,国军为保障其主力的侧翼安全,另以整编第二十七师之三十一旅(缺第九十一团),由临真镇向青化砭前进,建立据点。

  青化砭,位于延安东北30 余公里处,南北是一条15 余公里长的蟠龙川,咸(阳)榆(林)公路蜿蜒曲折地从中间穿过。公路的东西两侧都是连绵起伏的山地,山上长着密密的杂树,很利于部队隐蔽并出击。毛泽东在撤离延安路过此地时,就曾感到这是一个打伏击战的好地方。

  3 月21 日晚,西北野战兵团截获并破译了胡宗南发给三十一旅的电报。彭德怀、习仲勋等领导人在深夜到作战值班室查看地图,分析研究敌情。在判明国军三十一旅向青化砭进发后,决定采取伏击战术来歼灭这个侧翼之敌,全力打赢撤离延安后的第一仗。彭德怀把主力部队部署于青化砭附近蟠龙川东西两侧及以北地区,形成了对沿咸榆公路北进敌军的“口袋阵”。为确保此战的胜利,旅以上的指挥员还到青化砭四周察看地形,并就地分配作战任务,部署兵力。彭德怀一再强调注意隐蔽,并鼓励大家“要突然,要猛,一鼓作气把敌人歼灭在这沟槽子的公路上”。

  3 月24 日拂晓前,西北野战兵团各部队全部进入了预定的设伏阵地。时值春寒料峭,指战员们伏在冰冷的山岭上,严密注视着下面河川地带的一举一动。可是从天明一直等到下午5 时,却始终未见国军三十一旅的踪影,士兵们都犯起了嘀咕。于是,彭德怀命令各部于下午6 时后撤出阵地休息。当晚,彭德怀、习仲勋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报告了情况,并猜测敌军可能是待补粮食。事后才了解到,敌军在到达拐峁镇时,果然因补给粮食不得不在拐峁镇住了一宿。

  国军三十一旅未按预定计划出现并没有打断我军的战斗准备,当晚彭德怀电令各部队:明日我军仍以伏击态势,按24 日部署坚决执行伏击。 25 日凌晨4 时左右,西北野战兵团主力部队再次进入各自设伏阵地,严阵以待。早上6 时许,胡宗南军第三十一旅由川口、拐峁沿公路向青化砭前进,其空中侦察和地面的火力搜索都没有发现野战兵团的伏击部队。上午10 时左右,其先头部队进至青化砭附近,主力部队进到石绵羊沟,后卫部队也过了房家桥,整个行军纵队完全进入我军的伏击圈。

  随即3 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西北野战兵团立刻按照预定部署投入战斗,在南面石绵羊沟担任截尾任务的独立第四旅紧紧封住“袋”口,在北面担负拦头任务的新编第四旅迅速堵断敌人,掐住了脖子,收拢了“袋”底。与此同时,在东西两侧山头上蛰伏的战士们也跃出了阵地,以排山倒海之势猛烈夹击敌人,使其首尾不能相顾。青化砭一时间枪声大作,炮声隆隆,硝烟翻滚。

  国军遭遇到多自己6 倍的兵力和突如其来的打击,在兵力尚未展开的情况下,被包围压缩在10 多里长、二三百米宽的山沟里,完全丧失指挥,顷刻间乱作一团。敌军还企图抢占石绵羊沟西侧山梁来发动攻势,不料刚爬到半山腰就被我军击退。空中有几架胡宗南派来的战机,但因为敌我双方交互混战,无法投弹、扫射,只能不停地在山沟上空盘旋。最终经过一番激战,我军以牺牲256 人的代价歼灭国军三十一旅直属队及第九十二团2900 余人。

  青化砭这一仗,正如彭德怀所说的那样,从枪声响起到撤出战斗用时不到3 个小时,却缴获颇丰,在当时也被新华社称赞为“模范战例之一”。青化砭战斗的胜利,打击了国军的嚣张气焰,给了蒋介石和胡宗南当头一棒。

  (责任编辑:齐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