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立医院财务内控的问题和对策

  • 来源:公司金融
  • 关键字:会计,制度,医院
  • 发布时间:2021-03-30 14:58

  摘 要:本文结合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与公立医院的发展实际,提出当前公立医院财务内容的主要问题,即重视度较低、预算管理不严格、内控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水平薄弱、监督考核不力。进一步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提出对应的优化对策,以期为公立医院财务内控工作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板块,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障、维护社会稳定、防霾等多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也对公立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新会计制度的引入更是直接要求公立医院必须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整体要求。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最为突出,也是公立医院进行财务管理改革的关键要点。

  一、当前公立医院财务内控的主要问题

  (一)忽略财务内控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公共性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健康需求、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这种职能特点就决定了公立医院在日常管理中的核心任务是不断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升级、持续引进各类创新性的医疗服务技术,以带动公立医院医疗健康服务能力的提质增效,这也是医院管理层所关注的重点。同时,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带动了人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升级,这在刺激医疗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经营主体参与到了医疗市场中来,客观上加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虽然公立医院在社会口碑等方面拥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当前其也已经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下完全财政拨款支持的发展模式,因此其在发展中也必须直面这一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因此,管理者更需要关注医疗主体业务的拓展,以保持公立医院的发展优势,这都使得其在财务内控上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应的资源配备也较为薄弱,这就阻碍了财务内控工作的升级发展。

  (二)预算管理不严格

  对于任何性质的单位来说,预算管理都是财务内控的“重中之重”,预算管理直接决定了后续资金配备能否符合预期要求、能否满足单位的发展规划。新会计制度也对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给予了更高的重视,但是就现有的实践而言,我国多数公立医院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不严格的情况,尤其是缺乏一套体系清晰的预算管理机制。这也使得很多财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法从现有的机制中获取明确的参考,因此整体工作方法相对粗放,直接基于前一年度数据进行简单加减等方式仍然较为常见,这在很大程度上磨灭了预算管理的前瞻性价值。与此同时,部分医院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各项要素,例如将大型设备采购等事项排除在外,使得其资金调动无法与预期目标契合,也增加了潜在的财务安全风险。除此之外,公立医院本身的业务流程就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具体到各科室及部门则更为复杂,当前部分医院在预算管理中采用了笼统的方法,忽略了各科室及部门的独立性,也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的科学性。

  (三)财务内控人才素质不高

  如前所述,公立医院对于财务内控的忽视,也使得其相关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较低,特别是在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多数公立医院的财务内控人员仍然停留于简单的记账工作层面,虽然引入了会计电算化手段,但是却无法有效发挥信息资源对于内控的价值。同时,多数内控管理人员以财务人员为主,对于设备、基建等专业性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使得其难以胜任新时期公立医院财务内控的要求。

  (四)内控信息化能力薄弱

  新会计制度下的公立医院财务内控涉及到更加复杂的信息与流程,因此单一的人力工作无法保障内控工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但是当前我国多数公立医院的财务内控信息化能力都相对薄弱,虽然绝大多数医院已经完成了会计电算化建设,但是所谓的电算化多停留于对人工记录等机械化工作的替代,不能实现对各类信息的有机掌握与系统调动。同时,医院各科室的业务特点不尽相同,薄弱的信息化能力使得各科室间的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着天然的鸿沟,阻塞了信息沟通渠道,严重影响了财务内控工作的整体效率。

  (五)内控管理监督考核不力

  公立医院财务内容具有覆盖广、流程复杂的特点,为了保证这一系统性工作的有序展开,需要以严格有力的监督考核机制加以配套,但是总体而言,多数公立医院的监督考核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一些医院的审计部门流于形式,其通常直接对院领导负责,在监督考核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主观性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专业审计力量相对薄弱,无法应对新会计制度提出的更加复杂的工作要求,也滋生了财务内容中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公立医院财务内控的优化对策

  (一)观念升级,加强对财务内控的重视

  加强对财务内控工作的重视,将其作为公立医院发展战略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新时期提升公立医院财务内控水平的首要条件。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必须打破对于财务内控工作的认知局限,尤其是要认识到其同其他业务工作的密切联系,权衡好财务内控同业务工作的战略安排,主动学习新会计制度,通过领导带头学习、医院广泛宣传等多种形式,在医院内部形成了解新会计制度、主动强化内控管理的良好氛围,有效降低新会计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阻力。此外,考虑到当前多数公立医院已经建立了财务内控制度,但是在繁重的业务压力下,公立医院管理者无法对所有内控工作“面面俱到”,使得财务内控机制的深入推行受阻,针对于这一情况,公立医院应当秉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态度,通过总会计师制度为财务内控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以避免财务内控工作陷入形式化的怪圈,也为各个具体科室即部门自觉规范财务行为、落实内控要求提供清晰的引导。

  (二)机制完善,提升预算管理效果

  公立医院应当着眼于自身的医疗卫生服务属性,结合本单位的科室部门设置,实现对业务版块的细分,在此基础上为细分后的各个板块提供对应的财务内控管理手段。在具体实践中,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在各科室部门之上,设置统一的预算管理机构,以领导小组的形式实现对具体预算工作的统筹管理,保证整体方向的统一性。同时,依照各科室的具体情况,对各科室的预算职能进行精细化划分,由领导小组统一管理,避免各科室部门出现主观化、随意化的倾向。其次,要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规范性,在预算编制前期要由各科室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信息反馈,再由财务内控部门从财务管理的视角出发,对各科室的成本属性、动因进行分类,保证预算编制的针对性;与此同时,财务内控人员也要立足于公立医院的整体发展视角,将医院的历史预算经验、未来战略目标作为统筹预算编制的参考内容。最后,优化预算执行的审批流程,实现对战略目标的有效分解,使得科学预算管理的目标渗透到医院日常运转的各项环节中,有效提升医院的风险抵抗能力。

  (三)人才建设,提高财务内控专业水平

  针对于当前财务内控人员专业技能不足的情况,公立医院应当加强人才建设,为财务内控工作提供的专业人才支撑。一方面,公立医院要积极引进熟悉财务管理技能与专业医疗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编制配备、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手段,壮大财务内控队伍的整体力量。另一方面,要关注现有财务内控人才队伍的培训,以专题研讨、参访调研等多种活动,为财务内控人员接受最新的会计制度要求、把握先进的财务内控理念提供机会。

  (四)技术支撑,强化信息化能力

  传统模式下单一的人员操作以及简单的电算化应用,客观上割裂了财务内控各环节的联系性,使得财务内控工作无法实现对公立医院运转各流程的有效覆盖。新时期,公立医院应当立足自有的信息系统,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结合本单位的科室设置等具体情况,推动财务内控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尤其是要将各科室及部门均纳入到统一的信息系统中来,突破传统模式下的信息沟通壁垒。同时,考虑到公立医院所具有的社会性与公共性,应当积极探讨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以及兄弟医院的系统对接,实现数据资源的高效共享,协调多方力量提升财务内控现代化水平。

  (五)强化力度,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财务内控的核心目标是有效规避公立医院财务运转中存在的不确定风险,提高公立医院现有资源的配备效率,由于其流程复杂、覆盖面广,因此其中存在着很多可供操作的空间,如果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那么势必会为不当行为提供发展机会。新时期,医院要重视监督考核机制建设,发挥好监督考核机制对内控管理工作的规范作用。不仅要实现对各项流程的全覆盖审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新问题,为内控机制的调整提供客观的参考。还要加强监督考核部门建设,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地位,确保其在监督考核过程中不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最后,要强化对内控管理的反馈,结合内控管理实效,提出科学的评价反馈,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至医院的管理层。

  三、结语

  新会计制度实现了对旧有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延伸,其框架体系更加完整、合理,这也为公立医院的财务内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会计制度所带来的挑战,公立医院应当围绕财务内控这一中心环节,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战略任务,通过增强重视程度、优化预算管理、加强财务内控专业人才建设、强化信息化内控能力、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有效破解当前公立医院财务内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提升新时期公立医院的财务内控水平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嘉.新医改形势下医院财务内控现状与应对方法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0,(07):44-45.

  [2]孟范春,刘建玲.新时期下的医院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J].财会学习,2020,(07):237-238.

  [3]朱慧,薛立伟.论医院财务内控助力固定资产重置工作的策略[J].中国总会计师,2020,(03):106-107.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