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智慧浪潮——让智慧旅游更具发展潜力
- 来源:中国会展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旅游,发展,互联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5-05 16:41
重视技术支持
“互联网+旅游”是围绕“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抓手。值此旅游业发展规划落地实施之年,旅游业要科学把握大众旅游的人民性和智慧旅游的现代化总体要求,用5G时代的互联网技术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内容和主客共享的消费场景,稳步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这其中包括以下9个重点。
1、互联网和数字化已经成为智慧旅游的基础设施。
2、互联网和数字化已经成为大众旅游的生活内容和消费场景。
3、新冠疫情期间,虚拟旅游、分时预约、无接触服务、数字场景、沉浸式剧本演出已经走进国民大众的日常生活。
4、游客消费的互联网渗透率稳中有升,在线旅游消费总额已经达到万亿级别。
5、跨界而来的科技企业将会颠覆传统旅游领域的生产方式,为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的动能。
6、互联网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内容生产、产品分发和现实消费等环节,还有更大的作为空间。
7、如果我们还是坚持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思路,而无视互联网已经是现代旅游业的基础设施,虚拟旅游已经全新的旅游需求这一个现实,就很可能为时代所抛弃。
8、从发展趋势上看,视频资源将是“互联网+旅游”的下一个风口。
9、未来的“互联网+旅游”一定是属于为游客创造美好生活和消费场景的数字技术服务商。
智慧旅游是重点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旅游新场景,智慧旅游新动能。
互联网和数字化已经成为智慧旅游的基础设施。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旅游网民规模达9.8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共有域名总数为4198万个,网站数量443万个,网页数量3155亿个,监测到的App345万款。
在前互联网时代,旅游是独立于目的地日常生活之外的封闭世界,旅游需求与休闲供给之间,很少有信息的交集。互联网改变了一切。WIFI、网络信号、App成为当代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就像机场、码头、铁路、公路和水、电、气构构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那样。随着80后、90后和Z世代互联网原著民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主体,OTA、导航、天气、翻译等行业通用平台,以及景区、酒店、餐馆的信息系统,共同构成了智慧旅游的基础架构。
互联网和数字化已经成为大众旅游的生活内容和消费场景。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合力推动着消费观念的变迁,“互联网+旅游”已经从早期的旅游网络走向今天的网络旅游,有时候我们称其为“虚拟旅游”。事实上,由AR、VR和AI推动的“云展览”“云演艺”“云旅游”“数据博物馆”等虚拟体验产品,已经实现了从概念导入到市场接受的过程。
新冠疫情期间,虚拟旅游、分时预约、无接触服务、数字场景、沉浸式剧本演出已经走进国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监测数据显示,假日期间景区接待预约游客比例为60%,平时也有40-50%。对于近2万家景区,假日期间平均每天接待3500万游客的市场存量而言,没有互联网的加持是不可想像的。夜间旅游和文化娱乐消费场景中,文化赋能和科技支撑的光影故事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游客消费的互联网渗透率稳中有升,在线旅游消费总额已经达到万亿级别,支撑了头部在线旅行商的舞台。“互联网+旅游”不仅为供求双方架起了高速公路,还为旅游产业结了一个经纬交织的生态网。节点上市场主体和消费主体共融共生,在创业创新过程中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消费场景和生活体验。互联网和数字化已经成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5G通讯技术、4K和8K成像技术,加上人工智能和多触觉感知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游客无法分清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到的场景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据《世界日报》2021年3月5日的消息,美国一家太空建设公司(OrbitalAssemblyCorporation)宣布,将于2025年开始,在近地轨道动工兴建世界第一家太空酒店“旅行者”,并将配备主题餐厅、电影院、SPA中心及最多可容纳400人的客房。
未来的“互联网+旅游”将在持续满足旅游存量需求的同时,也会打开全新的市场,创造更有科技感的需求。可以预见,跨界而来的科技企业将会颠覆传统旅游领域的生产方式,为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的动能,并要求我们做好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法律、政策和伦理准备。
智慧旅游的使命
面向大众旅游新格局,遂行智慧旅游新使命。新时代要科学研判新发展阶段大众旅游的消费需求,系统把握新发展格局对旅游业现代化转型的产业要求,稳步构建全面提升旅游业新发展质量。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存量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市场拓展,也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引致的市场增量。
新发展格局要求旅游业着眼多样性、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旅游市场总量。全球正处于大众旅游向特色旅游转型的关键时期,消费升级和市场下沉保证了当前期间的旅游经济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互联网+”为代表的智慧旅游让战略机遇期得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旅游企业面向“小镇青年”市场的“人生第一张机票”策略,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可能只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网红的几秒钟视频经互联网传播而冲上热搜,成为现象级的旅游营销事件,带动其家乡的网络搜索量成几何级数增长。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类“网红”很大程度还是偶发现象,具有不可复制性。旅游需要“网红”,需要在目的地和游客之间建立情感链接,进而带动追求时尚和新奇的年轻人去“种草”和“打卡”。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红”不是旅游的全部,从“打卡”到“打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缺的既不是旅游需求的存量,也不是旅游需求的增量,而是能够激发出游动机,满足品质化和多样性消费需求的创新产品。相对于工商业,互联网对旅游业的系统性改造才刚刚起步。这意味着互联网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内容生产、产品分发和现实消费等环节,还有更大的作为空间。
新发展格局要求统筹内部和外部创新动能,保持国际旅游市场相互促进。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的十多年时间里,各国入境旅游市场虽然度过了萧条期,但一直没有走出低部盘整的阶段。在入境旅游市场的供需两端,互通信息、协作共生的生态尚未成型,还没有打开新型消费空间,还没有现象级的数字旅游产品和世界影响力的创业项目。
全面建成高质量发展的旅游社会,以服务新客户为代表的现代化旅游产品,协作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如何通过更加有效地通过旅游网传播而成为国家旅游新形象?如何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市场新需求,打造数字化旅游产品新体系?都是旅游系统和行业需要认真思考和系统回答的现实课题。
新发展格局所要求的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不是被动形成的,而是以更高开放水平为前提的。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下降51%、62%,出入境市场几乎全面停滞。现在“互联网+旅游”的工作着力点和市场显现力主要集中于国内旅游市场,个别头部企业通过自然人流动、跨境交付、收购境外在线旅行服务商等商业存在的方式开拓境外业务,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概念导入和市场培育阶段。
在目前疫情防控和国际经贸环境下,要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要素”的统筹利用和相互促进,还需要做好跨国公司管理所需要的法律、技术、文化、品牌和人才等方面的储备。新发展格局要求持续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没有变;继续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这个方向不能变。互联网是数字化为表征的新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底层构件,是数据要素流动的高速公路,更是数据生产和价值累积的源泉。相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而言,旅游产业的现代化转型还远远没有实现预期的进程目标。
文化和旅游、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等相关部门应以政策合力促进“互联网+旅游”升级,加快形成以消费互联网为主体、以旅游装备制造领域的工业互联网为助力的旅游经济发展新格局。相对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旅游业的消费驱动特征更加明显。没有游客的消费,工业仍然是工业,农业仍然是农业。有了游客的到访和消费,工业就成了工业旅游,农村就是成了乡村旅游。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必须以旅游需求侧管理为前提。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冠肺炎疫情让国民的旅游消费心理趋于谨慎,出行距离趋于本地化和近程化。从各地推出的旅游复苏政策来看,多数指向“某地人游某地”。要提醒各地,不能让国内大循环为主演变为省内中循环,甚至是市内、县区内小循环为主。毕竟,没有中远程的旅游消费,就不可能有旅游经济的真正繁荣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