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正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網上營銷的新經濟模式在全球迅速增長,將成為民生與企業的新追求,內地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亦成功推動了疫情下內地經濟的恢復。觀之疫情下的澳門,線上銷售的新零售模式未在澳門掀起熱潮,對此作何評價?原因何在?
澳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戴建業局長:為協助企業抓緊內地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勢頭,特區政府鼓勵中小企利用內地電商平台,包括以直播帶貨、電商促銷、電商選品等新興線上銷售模式進行推廣,協助將澳門及葡語國家優質產品帶進內地市場;同時為進一步推動跨境電商發展,經科局積極支持業界為澳門中小企設立跨境電商孵化基地,去年 10 月有企業成功在珠澳跨境工業區珠海園區設立孵化基地,向有意拓展跨境電商業務的澳門中小企提供基礎設施和一系列支援性綜合服務。經科局與廣東省商務廳亦建立了跨境電商聯絡機制,向澳門業界提供有關跨境電商平台的操作指引及協助處理業界遇到的困難,全方位支持中小企把握跨境電商的商機。
澳門電子商務協會畢志健會長:線上銷售在澳門發展慢,以前是因為“物流”和“支付”這兩方面因素未完善。這兩年因為疫情原因,澳門政府推出電子消費卡,本土商家因為疫情關係,生意難做,也開始了電子支付的收款方式,出現了多種本土支付工具,電子支付在澳門有了一定的發展,所以目前來說,解決好 “物流”問題,優化物流配送服務,會大大推動線上銷售的發展。此外澳門市場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電子商務在澳門的發展。
澳門金業同業公會李居仁理事長:相信澳們很多商家都是朝著線上銷售的新零售模式去做,但著手去做的時候往往遇到不少因“內部” 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帶來的痛點和困難。
外部因素主要體現在:澳門培育電商發展的土壤尚不成熟,現在的土壤環境和資源未能真正配合線上銷售的快速發展,包括跨境的通關、結匯、運輸、電商平台等基礎配套;還有新起的電商平台與流量支撐的不匹配,現時澳門及珠海都陸續湧現一批新起的電商平台,但他們往往缺乏流量支撐,有平台但無流量,貨品銷售不出去,而有流量的平台,只在臨近地區設點卻未選址到澳門,無辦法為澳門提供結構性的平台服務。
內部因素主要反映在:首先是企業內部結構中,企業團隊的發展目標與員工個人發展是否達到了 “同頻共振”的效果?例如很多企業,員工尚缺乏創新意識和積極性,可能老闆已經提出創新和改變的想法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在實際推動上,大多數員工的意識還未被啟發,所以在推動上相對比較慢。其次是企業的根本目標,企業是否真正願意脫離過去的舒適圈,主動尋求轉型?疫情前澳門都是高遊客量的,很多企業都依靠外來遊客旅遊消費帶動。現在大家都在觀望,期望疫情過後這個舒適區仍然存在,企業不願去改變的很大原因就是等遊客回來,重新做回固有營運模式。但在快速發展的新時代,企業發展已經不是“大魚吃小魚”的問題了,而是“快魚吃慢魚”,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已經逐漸發生變化,在日常網上購物時已經可以買到世界各地的產品,不用再等到去旅行或出行的時候才買了,如果此時澳門企業的思維模式還跟不上時代進步的速度,將來就只能如“溫水煮青蛙”般的被市場淘汰。這些外因素都是我們需要去考慮的。
粵港澳大灣區電子商會翁振軒創會理事長:近幾年澳門積極推廣工商業,並且重視年青人的創業。目前澳門整個電子支付方式已經大有改變, 但如何扶持業界及推動澳門產品透過電商及新零售模式進入內地市場,還需要再做深層次的思考,需要去改善澳門現存的幾個結構性問題。在思維模式上,對電商知識的學習腳步不能停滯,否者會被時代的洪流沖走。
目前澳門在電子支付範疇上,開始與內地電商平台接軌,澳門亦出現了許多淘寶代收店。我們透過電商平台消費變得更方便了,但澳門企業或個人去做電商的方式尚未有完全打通及理順,主要原因是澳門社會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一是澳門產品供應鏈問題待優化;二是澳門的企業家或個人需加速學習內地電商及市場基本知識,聚焦於目標市場的快速變化而開發產品,精準開發,以銷帶產,而不是以產帶銷;三是缺乏電商平台公司在澳門的對口單位。澳門市場載體小,不具備吸引力,大電商公司直接在香港設立總部,澳門被當作香港附屬聯動地對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