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游”
- 来源:艺术启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苏轼,经典之作,精神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5-25 10:25
被贬至黄州三年,苏轼在这一年的寒食节不由得“悲从中来”。他置身于如渔舟般的小屋,望着连绵的春雨、凋谢的海棠,点燃老灶里的湿芦苇煮些蔬菜吃。生活困苦尚可克服,但报国无门、有家难归的窘境令他最觉无奈,以致发出“本想学阮籍那样途穷而哭,但心如死灰般不能复燃”的哀叹。
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可谓苏轼少有的沉郁之作。全帖运笔节奏由缓而疾,字形自小而大,亦是一幅心境与书境合一、无意于佳而佳的经典之作。
谪居黄州虽是苏轼政治生涯的低谷,但这座江边小城,亦成就了他最为后人称道的诗文书画作品。然而相对于凝重、苦涩的《黄州寒食诗帖》,我更爱他月夜泛舟游赤壁所作的更加超然、浪漫的《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等诸多美景。与此相比,人是多么渺小,但只要我们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就不必羡慕大自然的“无穷”,反而学会从“造物者之无尽藏”中得到乐趣。
正是这双爱美之眼,让苏轼身处逆境也能保持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一次次立于赤壁之上,发出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他的书法,也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而越发闪耀光辉。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前人的书帖源源不断地为苏轼提供临摹与学习的样本。“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融于大自然的畅意之旅使他的心灵得以滋润,于是刻薄与愤怒蜕变为温和与幽默,他的诗词文赋与书画也由此化为温暖与醇香。
苏轼还隐约透露给我们,美需要我们去发现,等是等不来的。并且,真正的趣味是深沉、微妙而平静的,如果我们不能像他一样体会落日时的“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下雨时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泛舟时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赏梅时的“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那我们的旅程就只剩下坐车、排队、花钱……当真没什么乐趣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