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读个商学院

  两年前,因为“想做点不一样的事”,孙丽君离开做了一年半的教师岗位,转行做起了新媒体运营。

  运营是个包罗万象的工作,除了内容运营,还有产品运营、用户运营等多个分支。孙丽君不想只在一个圈子内打转,但对于新工作,她想要突破却无从下手。

  无论是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还是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的老手,都可能遇到类似困惑:刚进入一个行业,我该如何建立起较为体系化的认知和方法论?工作陷入瓶颈期时,又该怎么突破?

  互联网的渗透,对公司人的自我更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岗位不断涌现,诸如传统经理、程序设计等老岗位几乎每天都发生着迭代。这种情况下,如何快速适应职位需求的变化、在职场中建立自己的“护城河”,成为除升职、加薪外职场人的新课题。

  孙丽君报名参加了“三节课”的线上课程。她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学完了高阶的《互联网运营》一课。在缴纳了约2000元的学费后,她被分入一个“班级”,也就是微信群中。根据班主任和助教安排的学习进度,孙丽君每周都要花几个小时在“三节课”的网站上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完成课后作业。每周,她还要参加“班主任”组织的作业评讲,听取助教对每位同学的反馈和指 导。

  从2016年夏天起,原本只是分享互联网运营干货的公众号“三节课”,开办了有关产品设计和互联网运营的线上课程。分别成立于2014年和2015年的“馒头商学院”和“插坐学院”更是早就开设了产品设计、新媒体运营、文案写作等线上课程。这些内容与互联网的发展前沿相关,无法从大学学习中获得,但在职场中似乎又大有市场。 不同于“得到”等知识付费项目,以及“网易云课堂”等在线学习平台,这些新式“线上学院”多以社群的

  方式运营,根据课程难易程度和课时的不同,用户在缴纳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的学费后,会被编入不同的“班级”,在班主任和助教的带领下,通过“线上学院”的官网或App,完成听课、作业提交等任务。也就是说,“线上学院”更像一所真正的学校,而不是知识分享平台—一旦订阅了得到、喜马拉雅FM等平台上的付费内容,看不看、听不听的选择权,完全在订阅者手里,学校可不允许你这样。班级的存在和课程有效时间的限制,让报了“线上学院”的人想懒散也不那么容易了。

  体系化的课程设计、高管导师、班主任和助教制度,这些因素让线上商学院开始成为部分公司人的新充电方式。我们采访了这个领域的几家公司,帮你了解这些公司可以提供怎样的学习机会,以及你可以如何使用它们。

  为了与运营模式相匹配,“线上学院”在课程结构上也做了调整。很多知识付费平台都是为了满足公司人“碎片化学习”的需求而诞生的,其最大的功能在于扩大订阅者的知识面。“线上学院”可能恰好相反,它要体系化很多。

  以孙丽君所学的《互联网运营P3系列课程》为例,它被分为重新构建思考方式、重新理解运营、流程化思维训练与运营玩法、重新理解你所面临的运营问题等4个模块,第一节课是拆解具体的运营案例,之后的课程讲解就围绕这些案例的用户分析、需求挖掘、产品设计、流程管理等环节展开,整个课程是一个较为完整的闭环。

  上什么课不是课程讲师一个人决定的。许多线上商学院都设置了课程产品团队,团队会与导师一起商讨课程案例的选取和作业安排。一门课程的上线,有时候要花费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些课程多数不是封闭的,而是根据某一行业最新的发展,在短时间内做出改进。课程团队也会在课后收集学员的反馈,不断优化课程。

  面向公司人的定位决定了这些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性,而不只是理论知识。除了课程本身以案例为主,课后作业也多采用案例形式。

  马婉欣是三节课运营团队的成员之一,也是“产品经理”课的一位班主任。她曾布置过这样一项作业:分析公众号“新世相”策划的丢书大作战的活动步骤,在策划、传播、二次转化等阶段,活动团队都做了哪些事情。批改作业时,马婉欣会检查学员是否使用甘特图标明流程、文档里各个项目的排期是否完整,还会注重方案的可执行性等。总之,一切围绕“实践”展开。

  张玉峰体验过馒头商学院课程的实践性。他是河南通用传媒的新媒体电商运营总监,最初参加馒头商学院,就是奔着“干货”去的,“自己学习,肯定得找一些成体系的、有导师的课程,效果更好。”在产品经理体系培训课程上,他听到了小米、网易的运营“大牛”结合具体案例讲述产品如何设计和推广,“非常接地气,而且平时工作接触不到这些人。”张玉峰说。

  张玉峰提到的“导师”,是线上商学院的核心资源。很大程度上,导师也是这些线上商学院的招牌。不过,插坐学院的创始人何川挑选导师,名气不是唯一的标准。除了实践经验,他还看重导师的表达能力和授课热情。

  一些在线学习平台以嘉宾为核心,来自于不同公司的嘉宾,使用的案例各不相同。有时候,嘉宾与嘉宾之间的观点也互相冲突,案例和逻辑的不连贯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三节课偏向聘请“有自己方法的方法论导师”,“导师不仅会告诉你用户体验很重要,还会告诉你怎么提升用户体验。”三节课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后显慧说。

  但是,对实践性的看重并不意味着线上商学院的课程只输出技巧,不提供视野和思考。孙丽君认为,上课的过程也是改变认知的过程。上完课未必就能升职加薪,但与导师、同辈的交流,会拓宽原先想问题的思路,每个人身上的优点,也会“激发人变得更好”。在三节课上完课后,孙丽君跳槽到了科技媒体“硅谷密探”,负责付费产品“硅谷Live”的全线产品运营。

  与知识付费平台不同,这些线上商学院都会把学员编入不同班级。和听音频、看视频等单向学习方式相比,有互动的学习更容易让人坚持下去。一些线上商学院的作业还会专门要求由5至6名学员共同完成,以降低中途放弃课程的比率。在馒头商学院的创始人王欣看来:“学习是挺枯燥的过程,同学间的互动能促进你坚持下来,高手过招也能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班主任和助教的存在,是学员顺利完成学习的另一重设计。他们往往由线上商学院的内部工作人员或者往期课程的优秀学员担任。除了安排学习计划、布置作业、组织讨论,他们还承担着“监督”职责,如果学员迟交了作业,就要及时督促他们尽快完成。

  马婉欣曾遇到一位想转行做产品经理的设计师。经验的缺失让他学得很吃力,两三节课后就跟不上进度了。马婉欣发现后,主动去找这位学员了解情况,缓解他的压力,并定期查看他的学习进度,引导他完成作业。结课时,这名原本想要放弃的学员,还被评为了“优秀学员”。

  报名参加一个线上商学院只是个开始。要想做到有效学习,顺利度过职场新手期或瓶颈期,你还得注意这些问题。

  选择能解决自己需求的课程

  只要在这些线上商学院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官网上,找到课程页面,就可完成缴费。但在报名前,先得找准自己职场上的痛点,想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根据需求寻找合适的课程。比如,对于想转行做产品经理的人来说,自然要选择产品经理相关的课程。

  有些线上商学院会设置不同阶段的同类型课程,比如三节课的《互联网运营》系列课程,就分为P1、P2、P3 3个等级,它们分别适用于新手、工作1到2年和工作3年以上的运营人员。初阶课程侧重于基本概念和方法传授,而高阶课程则偏重于以分析实际案例的方法,解决运营老手的工作瓶颈。所以,在选择好课程后,你还需要评估自己的实际情况,看自己适合选择哪个阶段的学习任务。

  无目的的学习会让你越学越焦虑

  系统性地学习某一门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岗位需求高速迭代下公司人的焦虑。但孙丽君认为,如果只是为了缓解焦虑,而不是真正想从某方面提升自己,就不要轻易报名上课,因为无目的的学习只会让人“越学越焦虑”。

  据担任过班主任的马婉欣观察,学员们学习的目的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即时满足型,为了当前的工作需求“现学现用”。另一种是回报后置型,他们当前并没有很迫切地学习某项工作技能的需求,更多是为了未来的发展而学。“抱着第二种目的来学习,心态会更放松,不那么焦虑,能更扎实地吸收知识。”马婉欣说,她建议公司人放平心态,不要急于求成。

  追求完美的心态,有时也会影响课程效果。马婉欣认为,学员没必要一开始就给自己设置过高目标。就像互联网行业常说的“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一样,好作品也要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很多学员想一步到位提交一份完美的作业,但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心理压力大,往往在作业快要截止时,都没写出两个字。”对此,马婉欣认为,“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不要错过向助教和同伴请教的机会

  既然线上商学院设置了班主任、助教等职位,就要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完成课程学习后,孙丽君申请成为了一名助教。她曾遇到过一位来自福建的学员,分析产品杂乱无章。但这位学员特别认真,每次提交完作业,都会提醒孙丽君去查看,并且主动向她询问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久而久之,他就可以写出完整、清晰的产品反馈了。

  除了虚心请教,孙丽君认为,必要的时候,也要向助教说出你对职业的看法或对行业的了解,通过输出来倒逼知识的吸收与更新。

  但有了班主任、助教等辅助学习的角色也并非万能。三节课、馒头商学院等平台的完课率,均在50%左右。也就是说,有一半报名参课的人,最终放弃了学习。说到底,学不学这件事,还是掌握在学习者手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