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寒冬?

  上一次讨论这个题目是在3年前。

  2015年上半年,中国的创投圈还沉浸在“2014年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新政策”带来的兴奋中,这个由中国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政策不仅激励热情的年轻人投身创业,也推助更多热钱注入到私募股权交易市场。A股IPO重启,也给投资者带来更多退出希望。一种近乎狂热的情景持续到7月之前:北京中关村的咖啡馆里挤满了揣着商业计划书的创业者,各类创业项目的路演沸沸扬扬,在人们沟通的话题中, “创业”取代“升职”成为成功的新一代标识。

  只是这一切,在7月戛然而止。随着中国股市的一轮暴跌以及此后的人民币贬值,资本市场敏感地感受到资金紧缩。以投中集团发布的 2015年第二季度数据为例,中国互联网行业VC/PE融资规模环比下降 50%,跌至37亿美元。在前半年还如火如荼的O2O、共享经济等热门概念的初创公司,都在下半年体会到赤裸裸的资金断裂或融资艰难。

  不过,也有一些公司熬过了这轮寒冬,比如滴滴和美团。美团更是在创办8年之际,赶上最后一轮移动互联网概念热潮,登陆资本市场。

  如今,回头来看,2015年的寒潮固然凛冽,持续时间并不太久。从 2016年开始,融资市场不断回暖。根据投中研究院的VC/PE统计报告,2107上半年市场完成募集资金的规模达1342亿美元。但这并不意味着2015年下半年只是阶段性收缩。

  事实上,我们本期封面故事探讨的现象,资本退潮—2018年上半年,清科统计的这个数字仅为341亿美元,同比下降74.59%—在互联网上也被冠以资本寒冬的说法,表面看上去像是2015年状况的重现,但实际上是某种延续。

  自2015年以来,越来越加剧的金融去杠杆政策以及不断出台的资本监管新规,几乎遍布最近3年的时间表,从中可以看出金融监管朝着不断强化的方向演进。从长期来看,这样的监管是对此前市场节奏的回调,有利于金融投资行业的规范发展,但短期的确会给融资造成压力。不仅是机构投资者面临的出资规则更严峻了,而且高净值的LP也会在这种调整期间调低投资意愿或转变投资方向。

  “融资难”成了中国创投圈2018年的主题词。很多初创企业的创始人,正在经历他们入行以来最为煎熬的时期。

  然而,有经验的投资人多数不认为这种状况意味着资本市场进入 “拐点”。在他们看来,无论2015年的寒冷,还是此前2008年的艰难,都是正在成长中的中国创投行业必经的历练。而在未来,二级市场的波动、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都将在充满不确定的环境下相互牵扯,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一级市场,最终它们会合力铸造资本市场的周期性规律。或许,在这个市场上,不存在真正的所谓寒冬,也或许,下一轮投资热潮已开始酝酿—它仍像之前那样难以置信,转瞬即逝。

  更多聪明的投资人正在学着忽略周期性影响来作判断和决策,毕竟,好公司从来不是在温室中创立并成长的。

  最后,各位读者大概已经注意到:又逢10月,杂志封面变pink,一年一度的Be Pink女性健康关爱的活动时段,今年谈论的是“独立”—这可不仅仅是局限于女性的话题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