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藏族青年做杂志

  1994年出生的李尕也生长于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南部的一个牧区,那里直到2006年才通电,2008年开始修建第一条公路。整个牧区没有报纸,对“外面的世界”了解最多的,就是牧区中心的小学老师,他们多是在外游历后回来的藏族人。

  牧区的汉语普及度很低,所以李尕也转到县城去上初中时,经常听不懂老师在课上讲什么,这种语言的冲击让他第一次感受到牧区和外部世界的距离。直到今天,他仍然对自己的汉语表达没有足够的自信,讲话时常带会一句“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牧区选择“读书”这条路的人并不多,有人宁愿交罚款都不去上学,对大学教育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在李尕也决定要考大学时,并没有什么人能给他意见,只能靠他自己摸索。李尕也想象中的大学应该是一个开放自由、能见识很多新东西,也能做很多尝试的地方,但入学两个月后,他就发现,所在大学的繁琐机制和照本宣科不但没有让他感到自由,反而更加束缚。于是他决定放弃未来4年的大学生活,去大城市走走。

  2015年的夏天,李尕也从西宁坐了23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在藏学研究中心找了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工作内容是把一些藏文古书编成现代纸质书的版本。工作室一共7人,都是来自青海、四川和西藏各地的藏族人。他因此萌生了一个想法,做一本有关高原青年文化的杂志。

  在李尕也看来,很多藏族青年离开家乡后都会有和他一样的迷茫,在面对工作竞争和生活压力时常常感到困惑,而这些困惑是远在家乡的亲人朋友无法解答的。“上一辈人更多会选择留在牧区,但我们这一代大部分接受了系统化教育,走出去了。”李尕也希望杂志能写一些藏族人的故事,传达包容和积极的心态,让在外学习和工作的藏族人找到一些归属感。

  就在那年,《雪域青春》杂志诞生了。

  杂志的内容和李尕也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原本他想要采访一些有名的藏族人物,但 3个月过去,发出去的采访邀请回复寥寥,李尕也几乎没有拿到任何采访素材。他只能转变思路,列出备选人物的名单,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内容,重新撰写成藏文,并通过微博将文章发给撰写对象,审核通过后才放到杂志中。半年里,李尕也利用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做杂志,一人包揽了从撰文、翻译,到设计排版、跑印厂的所有工作。

  没有刊号,李尕也开了一家微店,并通过参加一些藏区商业活动来售卖杂志。此外他还去了西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藏族人多的学校,找学生代理销售杂志。 “第一期杂志印发了3000本,最终卖出6成,回来的钱不够覆盖成本。”

  但事情并没有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雪域青春》的诞生在藏区引发了关注,地方媒体找到李尕也做采访,甚至还有一些企业找到他合作,这些回应都给了李尕也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为了离藏区的生活更近一些,2 016年8 月,李尕也从北京回到青海全职做杂志。第二期杂志以藏文化创意品牌、藏族社会企业和公益圈人物为主,他众筹了1万多元,印刷了 1000本杂志。而到了第三期,杂志的价格从24 元调整到38元,1300本全部售罄。

  随着杂志越做越好,工作室实现了盈利,去年他还和青海民族出版社谈妥了合作,增加了杂志的销售渠道。在李尕也的规划里,网站和App建设也提上了日程。

  在接触藏区年轻人的过程中,李尕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做一些和民族文化相关的创业项目,“很多年轻人都在尝试,有一些做得很好,但因为传播力度不够,无法让大家看到,希望杂志上的一些案例可以给他们鼓励。”李尕也还组织了不少线下活动,给这些藏区的创业者带来社交机会,从而帮他们连接到更多的资源。

  李尕也坚信现在的藏区青年需要“链接”,这正是他的杂志及活动所能推动的。 “前段时间有一个藏族大学生读者找到我,说想做一个民宿,但不知道从哪里学起,她看到了《雪域青春》上在五省藏区做得最好的民宿品牌,然后跟着这个民宿创始人的游学团队去实习了。”李尕也说。从今年9月的第四期杂志开始,李尕也将藏区“新一代年轻人”分为环保人、匠人、素食主义者等十几种种类,每一期杂志会写一种人物群体的故事,“这一期的人物都是走出牧区的藏族人,所以主题是,漂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