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为什么又降准了
- 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经济体,银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19 18:44
应该说这是一个有点意外的消息。
10月7日晚上,也就是中国人的“十一”长假就要结束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
这个降准消息的意外之处在于,这件事发生在美联储刚刚加息之后,很多本币挂钩美元的新兴经济体在酝酿跟随加息或者其他缩减流动性的手段,中国央行却反其道而行之。
当然,就像我们一直说的,中国是一个超级新兴经济体,必会有不同之处。
从短期来看,央行在此时放松流动性的意图应该是对冲年内日趋复杂的全球贸易关系和局域政治冲突对宏观经济造成的更大不确定性。特别是“十一”长假期间美国政府的不友善官方表态。这可能被认为是中美两国经济贸易新一轮计较的前奏。
另外,大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此前也出现了剧烈颠簸,包括亚太股市,特别是香港股市的暴跌,石油价格最近的蹿升,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动。而中国央行之所以如此决策也透露出其对内地宏观层面的一些自信。
这些自信来自于两个层面,一个是经济体内部对通货膨胀管理的自信。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内地很难出现比较高速的通货膨胀。
即便是在比较宽松的流动性局面下,由于市场利息没有提升,商业银行的审贷态度继续谨慎,通货膨胀很可能仍然像前一段时期一样,保持“老虎不出笼”的状 态。
而且,中国的消费问题也有类似美国的“亚马逊效应”抑制社会零售商品平均价格上涨。只不过这在中国应该称作“天猫效应”或者“阿里巴巴效应”。
另一个自信大概来自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内地投资资本外流的情况。
在央行作出降准决定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立刻出现下跌,在岸和离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都突破了6.92。这种情况应该是央行事先有所预料的。而其对所谓逆周期因子的改造将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央行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容忍度很可能也有了一定的调整。
从中长期来看,就像央行对自己的行事的解释中所说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起到了优化流动性结构的作 用。
就像很多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路径一样,中国经历了高投资和外贸顺差以及之后出现的顺差下滑。
这种情况的高峰是在2011年左右,中国出现高额双顺差,这导致央行被动以高额外汇占款作为货币发行的基础(最高时曾达到110%)。为了维持经济体内流动性适度,也不要出现高通货膨胀率,央行采取的主要解决措施就是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比率最高曾经达到21%。
在2014年之后,外汇占款在货币发行的整体大盘子中所占比率开始出现下滑。应对这种情况的办法相应的应该是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但此时央行却更多采取了MLF、SLF等货币工具来对冲流动性的变化。这么做有有利的一面,即可以更灵活地调控对市场流动性,对整体外汇占款的趋势保持了一种谨慎态度。但这相应也有一些问题,那就是对中小型商业银行不利。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大型商业银行在分配央行货币工具给出的流动性时占比率很高,而中小商业银行想获得更充裕的流动性要从次一级的银行间市场获得。这样相对成本较高而且也影响了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
而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中,经济决策者们一直强调的中小微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例相对也较大,所以适当适度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有利于民营及小微企业的融资。
今年以来,央行随即4次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但从整体看今后还有一定下降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