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从失意中获得什么?

  作为这本杂志坚持了10年的一个年度报道题材,这两年失意大公司的名单整理起来愈发不费什么脑筋—就在本期封面即将收尾的后期制作阶段,发生了一个可载入全球商业史及外交史的事件: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加拿大转机时遭逮捕,后者应美国当局要求如此行为,中国外交部已向美国和加拿大政府提出交涉。

  华为因此“意外”地进入这份“失意”名单,缘由主要是“政治和不可控因素”—这份以编辑部视角选取的名单设置了7个公司管理中常见的导致失利的因素,包括领导者、战略与运营、创新能力、宏观经济、行业趋势、商业伦理,及政治和不可控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榜单上,20家国内公司中,有8家公司占据了同一个入榜理由。

  其中,这份名单的l ast one,也是唯一的非公司角色,A股的入选,也恰恰能体现“不可控”这个因素在2018年的震慑力。A股的沉浮一方面免不了全球股市震荡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将国内改革深水区的风险释放了出来。这一年,A股市售总市值下跌了1/3。仅近期华为事件,就导致A 股相关概念公司的市值蒸发约300亿元—A股已经噤若寒蝉。

  而华为乃至之前中兴所遭遇的跨国纠纷,它们所指向的不可控因素更多是关系到政治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的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早已超出了单纯的经济和商业交易范畴。这意味着自1990年代以来,高歌猛进的全球化进程如今出现了明显的逆转迹象—此前凭借全球市场扩张规模的公司们,不可能不因此心生戒备。当然,走向封闭的可能性不大,但跨国运营的重要性相较以前下降了。

  其实,逆转迹象远不只于此。过去10年来,收获巨大的曝光度与关注度,拥有强大社会影响力及经济收益的行业非移动互联网莫属,而今年,中国的腾讯、美国的Facebook,分别入选国内和国际失意榜单。一直过分依赖游戏业务的腾讯,在游戏业务受到监管后,引来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发展战略的担忧,Facebook则因为泄露客户隐私而触犯商业伦理底线,使品牌受损。它们的具体处境并不相同,却同样引人思考:我们总认为新技术的倡导者们创立的公司,会因空前的技术与商业能力创造出一种新的公司形态,它们有可能免疫一些传统公司的弊病,比如迟缓、傲慢、大公司病—现在看来,这种进化论根本不存 在。

  无论是全球化进程,还是移动互联网生引发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常态”,在2018年终于暴露出它们真实的面目。从这个层面来说,2018年是我们认知经验的重要转折点。

  事实上,要回答一家公司为何流年不利,恐怕多少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嫌疑,但是我们坚持做这个并不讨喜的选题,因为探讨失意比单纯关注成功更能引发思考。在如此残酷的竞争环境,以及如此不确定的时代里,成功的速度和衰败的速度都不在预期之内(今年上榜的滴滴出行和ofo准确诠释了这一点),这迫使我们摆脱对认知经验的依赖—不错,再不会有所谓稳定的“常态”,现在的公司,需要一种更灵活的机制与心态,随时修正思路,以免对某种经验过于信任。这正是 2018年商业世界的失意带给未来的一丝益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