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经济发展下公共管理事业的出路与思路分析

  摘 要:新常态是社会物质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必然结果,新常态的出现使得公共管理事业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为此,有必要针对新常态,对公共管理事业加以思考和分析,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途径,推动公共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本文重点解读了新常态下,公共管理事业的出路和思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革,新常态理念出现在众人眼前,为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公共管理事业需要进一步改革和优化,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以达到最终的发展目标。

  一、中国社会背景下新常态的理论内涵

  新常态理论的内涵就是在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应在法律基础上开展,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新常态背景下,主要是在传递法律精神的过程中,打造更加浓厚的法律氛围。以此为基础,在法律框架下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体系,依据法律法规落实社会管理主体责任,加大法律的监管力度,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我国改革工作日渐深化,要基于依法治国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也成为政治新常态内涵的核心内容。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国全面进入经济新常态,需要在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从文化角度来看,我国经济政治发展中,文化日渐进入新常态当中,为完善文化体系,确定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需采取有效措施高度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全面覆盖和有机结合。不断深化人员伦理道德意识,增强法律的约束力。从环境的角度来看,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是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加大了环境治理成本,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创建科学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创建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也成为环境建设的新常态。

  二、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

  (一)目标要求与实际差异较大

  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事业工作开展中设定的现代化治理体系,难以满足社会行政生态的需求,虽然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但在具体治理中仍与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异,部分问题得不到解决,对社会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法治社会建设缺陷较多,完善性不高;民主化程度有待提高,人们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不强;政府建立的运营机制缺乏灵活性,工作处理拖延,效率较低,无法满足人们办事需求;社会网络制度不完善,网络化制度约束性较低,导致利益分配不均,产生了公平性缺失的问题。为此,就要求政府及社会组织结合起来,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展开制度、措施上的改进和优化,营造平等社会环境;治理主体之间缺少完善的政策支持,使正常工作开展存在诸多问题,难以维持群众与政府间的效平衡。再加上工作人员思想意识、办事能力较弱,很多工作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给群众利益造成一定损失,矛盾加剧,降低了社会治理效果。不仅如此,不同机构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要点、责任不明确,在公共管理开展中,难以有效配合工作人员落实治理内容,降低整体管理质量。

  基于此,在现今发展中,应结合新常态发展要求,完善治理体系,增强治理能力,以现代化发展为核心,开展治理工作,完善政策制度内容,以满足现今需求,解决两者间存在的差异性和不协调性。

  (二)实践手段单一,技术落实不理想

  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借助多样化辅助工具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发挥公共管理的作用和优势。当前应用在公共管理中的技术种类很多,如数字治理、智慧政务、应急管理、风险评估、科学决策、绩效治理等,且每种技术都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能有效保证技术的落实,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为政府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帮助。但是这并不代表公共管理实效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因为在各类型技术使用过程中,多是以单一方式展现其功能的,技术间的融合效果不佳,整个管理显得过于僵硬,在问题解决上存在片面性,经常是解决一个问题忽略另一个问题,最终公共管理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传统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制约有较大关系。所以在日后发展中,应解决单一手段应用的影响,确保技术的有效落实。

  (三)顶层设计带来的当下改革困境

  顶层设计中要求做到依法治国,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发展,加快我国深化改革步伐。顶层设计理念的提出,为我国自上而下改革活动的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为我国政府增强改革信心和决心提供了依据。不过顶层设计框架创新性改革政策的落实与实施,还需要考虑到地方政府的贯彻和落实情况、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情况,如果这两方面难以满足顶层设计创新改革要求,那么在后续作业中,也将出现更多问题。在对地方政府的贯彻落实情况中了解到,我国虽然针对地方政府制定了较多激励政策和措施,但因为缺少法律依据和制度的保障,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受到制约,存在较多问题,难保改革制度落实的稳定性、持续性,一些地方甚至会增加资源损耗,因改革带来不良影响。

  针对社会组织和公共参与机制的建立,由于社会发展速度的滞缓,使得相应法律和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现有的多元治理体制、网络跨界合作体制、协同合作机制等难以落实,不利于行政生态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进程运行到社会基层治理层面,就会由于基层治理制度的不健全而遭遇“肠梗阻”,改革难以贯彻彻底。对此,构建基于顶层设计的自上而下推动总体改革目标落地的机制和路线图,就变得十分迫切。

  三、走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困境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一)增强公共管理治理能力,建立完善的治理体系

  公共管理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这三部分,三部分结构体系的不同,采用的治理方式也各不相同。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对组织机构、运行制度加以创新和优化,转变传统治理方式,根据新形态公共管理要求,不断尝试体系制度的完善,并引进先进的治理技术,增强治理能力。另外,开展人员培训,落实选拔和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素质,重视公共管理,快速识别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社会组织治理能力的增强,需加大社会组织培训力度,对传统管理模式予以创新和变革,提高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监督管理能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协助政府部门加强公共管理效果。为改进公众治理能力,则要从现代化发展角度展开问题考量。我国应着力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畅通民众参与国家治理的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作用,通过加强全社会范围内的知识和文化价值体系教育,深化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参与国家治理的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促使社会公众自觉有序地参与社会治理,且进行自我管理。

  (二)做好公共管理技术的创新和融合

  为更好地发挥数字治理、智慧政务、应急管理、风险评估、科学决策、绩效治理技术的作用和优势,在实际应用中,需做到创新与融合,规避传统单一手段带来的弊端,优化公共管理水平。政府部门应转变思维模式,打破以往僵硬化管理模式带来的束缚,了解新常态下对公共管理的要求,探究存在的具体问题,合理利用现有技术开展管理工作,促进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在管理技术创新中,要加大互联网、物联网、地理信息、危机预警等技术系统的融合,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和控制,为公共部门作业的开展及创新活动的落实,奠定基础。

  (三)构建顶层设计落实机制

  一是要在顶层设计指导下完善地方管理机制,为地方政府工作落实,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管理权限,深化治理效果。在地方管理机制构建中,要对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无法有效落实的原因及存在问题加以分析探讨,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体系及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实现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同时,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效程度。二是建立创新型社会治理体制,调动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积极性。创新型社会治理体制的建立,需要从价值层面和操作层面展开综合分析。前者是确定治理理念和原则的根本,后者则是明确治理方式方法及绩效范畴的关键。另外,在新常态下,社会治理体制的建设还需要遵循我国宪法及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以提高公共价值,为公共管理落实提供助力。治理主体要实现多元化,将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社会组织纳入到治理主体的范畴中,使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组成一个共同治理、共担责任的协同治理体制。治理方式应强调合作与协商,由刚性的自上而下式的治理手段,向柔性的网络化治理手段转变,构建网络化治理平台和治理机制。治理范畴要做到明确化,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作业,解决现存问题。对于治理绩效,要展开科学评估和反馈,以维持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实效性。

  结束语:

  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专业人员可对新常态下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有所了解,构建顶层设计落实机制,增强公共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尝试更新转变,以此推动公共管理事业的长远进步。

  参考文献:

  [1]凌宜萍.新常态下城市管理事业发展新思维[J].当代县域经济,2020(04).

  [2]李佳丽.新媒体对公共管理事业的影响分析[J].今日财富,2019(13).

  [3]崔美然.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度的提升方法探讨[J].就业与保障,2020(01).

  [4]张展.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事业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J].现代职业安全,2019(10).

  作者简介:王熙炎(1996-),男,汉族,天津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公共事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