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避难空间视觉感知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大学,空间视觉,研究
  • 发布时间:2021-09-07 17:03

  前言

  人们主要通过视觉来认知周围环境并作出判断[1],大学校园作为城市防灾系统的重要一环,其视觉感知是否适宜,影响避难行动的有效进行和灾后的心理平复。文章涉及避难空间为大学校园的室外及半室外空间,包括体育场、广场、绿地、宽阔的道路等[2],它们的良好建设对预防地震、火灾等灾害十分重要。

  1高校校园避难空间基本属性分析

  校园在拥挤的城市中占据大量开放空间。在平灾结合原则的指导下,高校平时作为教育空间满足师生的生活学习需求,在灾时作为城市防灾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承载着校园师生职工和周边居民的避难功能。校园空间对象规模具有一定区别,从不同层级对对象进行分析很关键。校园空间研究包含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分别对应校园整体空间、群体空间与避难空间本体[3]。此外,道路空间在避难活动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1校园整体空间

  校园内建筑群体与开敞空间的分布规律、道路结构等从根本上影响了校园内部的各种活动,包括避难行动的进行。这些决定了避难空间的功能区位和地理区位,影响着有效避难面积、空间可达性等重要避难指标。此外,校园整体空间直接影响了校园的整体形象,形成不同的视觉感知,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人们对避难空间的认知。

  1.2道路空间

  从宏观上,道路系统的结构与校园整体空间具有一定关联,决定了避难交通流线与宏观层面道路的空间形态,进而影响对避难路径和避难空间的认知与选择。在中观尺度上,局部道路的空间形态与周围群体空间互相影响,其安全性指标,如宽度与所能承载的人流量等直接影响避难者的人身安全。微观上,局部沿路空间与道路共同形成了道路的综合形象,人们对某路径的感知,包括对道路、路旁建筑和景观等的综合感知。

  1.3群体空间

  校园群体空间围绕或包含着道路空间与避难空间。群体的组织形态、建筑密度、尺度等影响了人们在道路上和身处避难空间时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并且,重要的群体空间影响校园节点空间的形象和交往空间的创造,群体内标志性建筑、构筑物等常成为校园标志,帮助意象的产生。合理设计与避难路径及避难空间有关联的群体空间可形成良好的空间意象及灾时引导。

  1.4避难空间本体

  校园中避难空间本体指本身承担避难作用的空间主体,直接承载避难活动,包括体育场、停车场等具有一定尺度可支持紧急、临时或长期避难的开放空间,与避难道路相连。在校园中,大尺度的体育场常被作为城市中重要避难空间,并且针对不同规模级别有尺度大小、容量等相关指标要求。由于校园中开放空间较多,在初发紧急状态未能迅速转移到大型避难场所时,可将扩展空间作为紧急避难场所,如开放的绿地、广场、室外停车场等。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时,这些空间功能由平时转换为灾时,有时伴随着边界的变化。

  2避难空间视觉感知分析

  在面临灾害时,个体反应时间和行为具有一定差异,缩短个体反应时间和提高行为的正确率可通过措施达到。日常生活中常有防灾教育宣传、逃生演练等改善人们对灾难的心理预期,缩短彷徨时间,引导正确逃生行为。此外,也应考虑通过空间设计帮助人们迅速融入逃生环境并快速到达避难场所。

  避难空间环境对避难行为心理有很大影响,涉及从灾前到灾后的整个防灾过程。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思考,视觉感知反应在灾时及避难空间中包含灾前对空间的意象、灾难发生时对空间的选择偏好及空间对避难行为的引导[4]。此外,空间的疗愈性不容忽视,受灾群众在灾后常常出现的悲观消极心理需格外重视,利用空间设计缓解其心理也是避难视觉感知的一部分[5]。

  2.1灾前空间意象

  避难空间的意象主要是人在对实体避难空间的信息进行接收、识别和加工之后在大脑中形成的对避难空间的经验,包括对其环境的印象与方位的认知[6],其影响了灾难发生时避难者对客观空间的主观判断及其做出的行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避难空间的认知以意象的方式存储于脑海中,在发生灾难时根据信息进行判断,它直接反映在能否联想到适宜的避难空间,并且能否通过清晰的路径前往该避难空间。可通过控制空间环境中的可意向性元素来影响人们对空间的意象,进而影响避难活动。这些元素是客观实体中包含的可引起观察者强烈反应的意象特征。可根据凯文·林奇的研究将意象元素划分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点[6],其特征包括区域的整体布局、边界形状、颜色等。

  2.2灾时空间选择偏好

  当收到灾难信号时,人们会根据自身位置、灾害情况和日常经验来选择避难路径和避难空间。在该过程中,他们常对不同场所作出比较与选择。除避难空间的距离外,空间特征引起的心理反应是左右选择偏好的关键因素,即这些偏好与空间功能、色彩、形态、尺度等特征有关,它们导致了开放、闭合、有无组织等不同状态。在灾难发生时,人们对空间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偏好,而在设计中对偏好特征的利用可促进避难活动进行。一方面,校园空间有不同的场所精神,它们对使用人群有固有的吸引力,这与不同个体的日常活动经历和性格特征有关,这种日常态度偏好导致的行为结果在灾难情况下被放大;另一方面,空间形态对活动的支持程度不同,应对灾害时,人们更偏好利于避难的空间特征,如开放的空间以避免四周建筑物坠毁造成伤害。可通过对偏好原因的分析选择相关的空间要素,改变其特征使避难空间更符合人们的偏好。

  2.3灾时空间引导

  校园空间常具有复杂性和相似性,在平时易造成空间识别或寻路困难,尤其对较少在校园活动的人。此外,在灾时由于巨大的心理恐惧,避难者易慌乱,丧失对空间的理性判断。在发生灾害后,群众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往往遇到来自空间、他人活动和自然灾害状态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产生或改变自身对空间环境的感受,主动作出改变对策或被动产生特殊心理。在该环节可利用空间释放相应信号,改变群众对空间的判断,起到引导作用。

  空间的引导性一方面体现在对避难者避难过程中情绪和信心的积极影响,相关因素如道路上视线长、刺激点数量、沿路空间组织规律程度、转弯方向及角度等,可影响避难目的地的心理可达性。当要素帮助缩短心理可达性或避免产生厌烦无助情绪并更符合心理期待时,可对避难行为产生激励作用。同时,空间对避难行动更加支持,如道路更宽、沿路建筑界面密度更低时,人们会作出偏向于它的选择,从而体现出对避难途中行为的引导。此外,辅助避难路径识别的要素如标志性构筑物、标识或特殊色彩等对恐慌与紧张状态下的寻路有很大帮助。并且空间的识别性与意象有很大关联,更易产生意象的空间常具有更强的识别性,在灾难发生时更能帮助形成对环境的认知。

  2.4灾后空间疗愈

  灾难常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由于空间环境可帮助舒缓人们灾后的心理,灾后的空间环境应该能给予避难者安全感和积极的心理暗示,缓解其内心的恐惧,以免发生隐患。利于灾后恢复的空间,一方面与避难空间对避难的支持程度相关,避难空间更利于避难时使避难者情绪稳定;另一方面,根据既有研究中对避难空间选择具有向光性、向熟悉性等特性可知,合适的光照情况、熟悉的环境要素可促使人产生安全感[7]。此外,根据瞭望庇护原理[8],可探索周边的同时又隐蔽自身的空间利于产生安全感。

  3避难视觉感知视角下校园空间设计策略

  3.1校园整体设计

  复杂的空间规划容易造成人们脑海中混乱的意象,加剧灾难发生时的慌乱心理。在面临复杂的空间状态时,人们更难快速对空间作出判断或选择,从而延误宝贵的避难时间。因此在校园整体规划中应避免追求形式造成空间布局复杂混乱。 根据避难行为中的向熟悉空间的心理,避难空间为人们所熟知时会增加被选择的几率。并且在生活中可频繁看到避难空间或常在避难空间活动时更易产生意象,缩短灾害发生时的反应及选择时间。因此在校园功能布局中,应将主要避难空间、绿化空间或开敞空地充分利用为主要活动空间,或分布于重要道路或建筑周边,增加避难空间与日常活动的交集。

  3.2道路规划设计

  在道路规划时应避免复杂的路网结构造成避难过程心理焦虑,同时也应避免单一乏味的道路状态使避难者丧失信心。路径应有适当数量的节点或其他刺激点,如道路交叉口,其与街区尺度相关。此外,沿路标志性元素的存在也起到同样作用。

  道路空间应营造开阔的视觉感受。道路视觉终止点距离越远时,视觉感受更加开阔。在对避难路径进行选择时,人们也更倾向拥有长视线的道路空间。在道路规划中,连接避难空间的道路除保证一定的宽度外,可将道路尽端延长以营造长视线,引起人们的选择偏好,并起到给人正确引导、缓解避难过程焦虑情绪的作用。此外,降低沿路建筑界面的密度也可使道路空间更加开阔。

  3.3群体空间设计

  群体空间布局对避难空间的形态和光环境有很大影响。针对灾后的心理恢复,避难空间应开阔并保持适宜的光照,避难空间周边群体建筑应控制高度、体量与朝向,避免对其产生大面积遮挡。避难空间周边标志性建筑、构筑物或其他相关标识的存在应更易促使人们产生积极的意象,并且避难途中的标志性元素可引导避难行为。因此在校园群体空间设计中应根据空间精神特点设计标志性元素。

  3.4避难空间本体设计

  边界元素则作为空间的重要实体界定元素,更易成为人的关注点并往往促进意象的形成。具有渗透性的边界容易使避难空间更多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从而促使产生积极的意象。在发生灾难后,具有一定通透程度的边界可以支持观察外界环境。此外,边界元素在没有危险隐患的同时应具有一定的围合性,这样更易引起避难者的安全感受。避难空间的主要界面应选择具有疗愈效果、可使心理舒缓的材质与色彩,如草地植被,或搭配不同的色彩,起到对心理的不同刺激作用。

  结语

  从避难空间视觉感知的角度思考校园空间的设计,在灾前空间意象方面,应通过整体空间的规划设计促进对空间,尤其避难路径的清晰意象的产生,并使避难空间融入日常生活,同时各空间层级应通过标志性元素的设计加强意象;在对空间的选择偏好方面,应营造开敞的视觉感受;在空间的引导性上,应注意道路设计中合理数量的刺激点及标志引导物;在灾后的空间疗愈上,应通过建筑布局营造避难空间良好的光照情况,避难空间主要界面选择使人心理舒缓的材质与色彩,边界元素应具有一定的围合性,在提供安全感的同时支持观察外界环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