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看囊萤窗下

  随着疫情逐渐趋稳,莘莘学子们迎来复课,终于可以回到久违的校园,读书写字,行走于南风草木间。记忆里的校园似乎总是千篇一律的绿漆白墙,方方正正的教学大楼。但今时今日,当代建筑师使出了各种杀手锏,打破人们对空间的固化想象。他们着眼于孩子们认知的天性,从空间中赋予孩子们独立思考、深入探索世界的可能。成长之路或许会经历荒芜,幸有青青校树、灼灼庭花,鼓舞赤子们天马行空,欣沾化雨如膏。

  迷宫里,光影斑驳

  成长之意义,是从探索时间的美好开始的。

  在成都哈密尔顿麓湖学校内,气泡状的绿地、河流般穿梭于室内外的通道,形成了灵动丰富的漫游式交通系统,最大程度让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得到释放。

  设计者秉持“空间即教育”的理念,通过空间上的纵横延伸,建筑与景观的完全融合,让学生在校的时间和空间共同构成一个“由内而外生长出来”的有机体,打造一处思想和学习上的无围墙境界。

  位于校园大门的装置作品,以时空为演绎概念。“水滴” 化身为派生万物的奇异点,在砵底抽象地构筑着微观宇宙,中心螺旋向下的空间用形式语言阐述万有引力的黑洞。时间的刻度穿梭于一个个空间循环之中,或许能够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一点哲思。

  操场旁的看台正对升旗台,设计者从中升起一面墙体形成与校外空间的界限,墙体向上延伸成为一个弧形的顶棚。在这面弧形的墙体上嵌入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小圆窗。每当太阳升起时,彩色的光斑印在操场上,形成一个奇幻的三维空间。随着太阳的高度、方位的变化,这片时间迷宫在操场上挪移,并呈现出不同的阴影与形态。

  于城市,这所学校是一个小型的街头艺术馆。人们在人行道上行走时,余光撒向下方彩色玻璃窗,听着操场上欢快的奔跑声,获得了行走的趣味。于孩子,尽管还很年幼,但或许可以在光影的变化中懵懂地了解了时间的意义,发现世界的五彩斑斓。

  屋顶上,绿意蔓延

  曾经设计过日本四叶草之家的MAD建筑事务所,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为孩子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MAD主持建筑师马岩松说:“老北京有句形容孩子淘气的俗话,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屋顶对孩子来说是充满魔力的。在四合院空间中,屋顶就像是一片新的大地,是无拘无束、自由的象征。”

  以“飘浮的屋顶”低矮平缓的姿态水平展开,北京四叶草之家将空间最大限度地转化成为孩子活动的场地,形成了充满未来感的内外开阔、整体围合的尺度空间,让小朋友们可以在这座同时拥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场所中学习、成长。

  广阔而又色彩斑斓的户外平台,像飘浮着的“云朵”,是孩子们室外运动、课余互动玩耍的主要场所。平台的西南侧,一个个“小山丘”与“平原”相互交错,周围的绿树和孩子一起和谐生长。

  新空间与古四合院相邻相望,新旧交替,在一片城市的绿意之中,孩子们随时能近观、接触历史,帮助他们加深对时间维度和历史的认知。小朋友们有自己的林中小屋,也可以和老师一起深入森林发现动植物,学习户外的知识,大自然就是他们教室。

  幼儿园的负责人是受过专业自然和户外教育的专家,能引导孩子在森林的祥和与宁静中,与自然交流,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下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

  每学期开园时,小朋友们还和家长一起在四合院里共同种下一株绿植,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感知植物生长的奥妙,体会自然的神奇。

  港湾内,静谧生长

  形态清浅而完整,杭州崇文学校呈现出一种谦逊的态度。它传承自杭州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崇文舫课,自明代开始,先生带着学生在西湖泛舟上课,游走于荷花碧波之间,开创出一种亲近自然、自由而开放的教育精神。

  契合这种精神,学校设计者有意识地摒弃了传统的集约型线性空间模式,在学校中轴线上的中庭内建有一组曲折迴复、变幻多端的楼梯群,从地下生根,一直生长直贯天顶。天顶有玻璃屋盖,天光倾泻而下,打在橘红色栏板上,使整座阶梯熠熠生辉,晕染出温暖的光芒。

  这座“山峰”有不同的路径可供上下,不同的路径上会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平台与之连接。楼梯悬空于中庭,不同组的楼梯互相分离,高低错落,当学生在楼梯上行走时,视线就可以捕捉到空间里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活动,获得各种讯息。

  对应于学校这样的教育场所,建筑者希望设计有沉静特质的公共空间,供孩子安静思索。内院式的校园布局迥异于传统的行列式布局,围合使院落获得了一种向心性和领域感,更易使人安定下来,关注内心,享受最为静谧的读书氛围。

  而教室之间也留出了大小不一的开敞空间,统称之为“港湾”,它是一种袋型空间,被走廊串接起来,相对于走廊的跳跃喧闹显得稳定安静,让每个学生更容易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独处角落。这些港湾可以被利用为小剧场、小图书馆、小画廊,它们像是奇妙的水体,在有学生活动时它们就是富有活力的港口,当学生独处时它们又成了安静的港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