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我是党员,会更加放心”

  2018 年12 月底正值寒冬,北京市密云区、平谷区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让人冷得厉害。为了这次公益活动,北京市康复辅具技术中心资深假肢技师陈利岩和同事们筹备了数月。

  他们的任务是为村庄里的老人和孩子定制假肢、助听器、义眼等康复辅具。村庄分散且交通不便,大部分时候只能步行,陈利岩天亮出发,回到住所已是深夜。

  历时三个多月,他们为超过5100 位贫困老人和儿童配置了康复辅具。离开村庄那天,有村民骑车数公里,亲手交给他一面红色锦旗。

  这样的公益活动,北京市康复辅具技术中心常有。从业二十余年,陈利岩常穿一身白大褂,左侧胸前总别着一枚红色的党徽,他擅长为残疾人定制假肢。“他们看到我佩戴在胸前的党徽,知道我是党员,会更加踏实放心。”

  积极入党

  2004 年提交入党申请书时,陈利岩已经在北京市康复辅具技术中心工作了六年多。他是中国假肢矫形技术中等专业学校的第一届学生,这是1994 年中德两国政府在湖北省武汉市共同创办的学校。

  彼时国内假肢矫形技术领域几乎空白。中国康复辅具行业的诞生,源于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残疾军人假肢配置服务的需求。

  入校四年,陈利岩学习人体解剖、临床医学、机械制图等理论知识,也要动手制作假肢。还学过缝纫机,稍微掌握不好机器速度,假肢上的皮革便缝得歪歪扭扭。

  1998 年毕业后,进入假肢行业。北京市康复辅具技术中心内党建氛围浓烈,陈利岩积极申请入党,主动报名参观革命纪念馆和烈士陵园,学习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

  “申请入党后,工作和生活上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从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三年多时间里,陈利岩遇到了很多敏感脆弱的残疾人,在这些失去肢体的人面前,他生怕说错一句话。

  “在他们眼中假肢不是真正的肢体,他们甚至不愿意看它一眼。”为患者定制假肢前,总会准备一堆问题:家庭、生活环境、爱好、预期、心理状态等,他耐心询问、聆听,步步谨慎。

  制作假肢也会失败。有残疾人穿上假肢后疼痛不已,他立马拆了假肢,反复制作了三次终于发现,原来假肢中接受腔里仅有几毫米的误差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让假肢成为残疾人身体的一部分。”与患者残肢接触的接受腔,陈利岩要打磨数十次直至患者穿戴舒适。他说,为残疾人定制假肢是为他们美化心灵的过程,外形变好了,心病也就消失了。

  技术日渐熟稔,找他定制假肢的残疾人变多了。从提交入党申请书的那一刻起,陈利岩用精进技术和职业操守,通过党组织的考验。 2007 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助截肢勇士登顶珠峰

  2018 年北京时间5 月14 日10 点41 分,中国登山家夏伯渝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年过七旬的他成为中国残疾人登顶珠峰的第一人。

  曾有人问他:你这么大年纪了,又没有脚,为什么一定要去攀登珠峰?夏伯渝回答:我遇到了假肢专家,他看了我的情况后跟我说,安上假肢之后,我不但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还可以再登山!

  夏伯渝重燃信心,他为自己“安装”了两个小腿假肢,假肢底部镶嵌着攀登雪山专用的冰爪。为他定制“登山利器”的便是陈利岩所在的假肢专业团队。

  “老人终于征服了高山,实现平生夙愿。” 从业至今接触过数千个残疾人,陈利岩见过各种形式的欢喜和悲伤。听过的悲伤故事多了,他安慰自己:伤心没有用,用实际行动让他们摆脱悲伤才有用。

  他遇见一位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姑娘,“感觉每走一步,她的腿都要断掉了。”由于经济拮据,姑娘的父亲甚至用铁丝缠绕在她腿上。

  历时近两个月,陈利岩结合假肢和矫形器的技术,为患者量身定制了一款能够帮助她正常行走的康复辅具。后来,姑娘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第一时间向陈利岩报喜,“以前她不敢要孩子的。”

  “每一位党员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我要用一技之长帮助更多残疾人。”陈利岩介绍,国家关心残疾人群体,有不少配套政策,贫困或特困的残疾人也可以申请补助。

  北京市康复辅具技术中心里还有更多兢兢业业的老党员。老党员杨宏达曾告诉陈利岩,他从家里五分钟便能抵达办公室,但这短短距离,必须日复一日地坚持,因为很多残疾人需要帮助。

  “我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陈利岩告诉自己,要用工作态度和成果继续接受党组织的考验。

  技术传承任重道远

  “国内康复辅具行业面临人才储备不够的困境。”如今,陈利岩已是北京市一间首席技师工作室和民政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

  工作室里的年轻假肢技师们也穿上了白大褂,如同当初的他。“学习假肢矫形技术的学生本来就不多,而且不是所有学生最后都会选择这个行业。

  在北京市康复辅具技术中心,从初级技师、中级技师到高级技师,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这样漫长的成长周期吓退了不少年轻人。

  陈利岩偶尔想起学习假肢矫形技术的日子,那时候班上只有20 多位同学,年轻的学生们每天想着如何制作出最适合患者的假肢。数十年过去了,中国假肢矫形技术不再是一片空白,人才储备依旧堪忧。

  “这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陈利岩的话语间显露忧心,目前北京市康复辅具技术中心里仅有20 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庞大的残疾人群体而言实在太少了。

  技术传承对人才也有要求,“首先要有职业操守,有耐心钻研技术。”一个普通的假肢需要经过阴模、阳模、对线、调整、组装等十多道严苛的工艺,技术人员还要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穿戴小腿假肢至少训练七天,大腿假肢大约用15 天甚至更久。

  随着假肢矫形技术的发展,新型假肢舒适度更高,大部分假肢能够使用十多年,实现正常肢体功能的70% 至80%。

  更多像陈利岩这样的资深假肢技师在努力引领年轻一辈。入党已十余年,他记得当初的宣誓,像老党员们那样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工作压力大的时候,陈利岩喜欢到北京郊外的水库钓鱼,抛出钓绳,水面浮现出几圈波纹,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但他要尽快返回办公室,穿上那件别着红色党徽的白大褂,等待下一位患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