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第28 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终评在浙江临海举行,我有幸担任评审会的观察员,有机会得以近距离观察各个类别的评审过程,同时也向评委和众多专家们请教了许多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之旅。
全国影展的终评受到了全国各界摄影师的瞩目,如何保障公平、公正是评委会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摄协展览处为全国影展的三天终审评选制定了极为周到细致的工作预案,每个类别的终审小组都严格按照评审程序的规定进行。虽然来稿数量庞大,但评审真正做到了充分尊重每一位作者,尊重每一幅作品。每一轮讨论和投票,评审工作小组都会对各类别的入选作品进行拍照、登记,包括名册上的骑缝签名,纪录类存疑作品由现场技术专家快速鉴定,这些工作细节都从制度上保证了终评会的公平、公正和高效、高质。
评委们每天从早到晚超负荷工作,评审过程中的反复斟酌,力求不遗漏任何一件优秀作品。我在评审现场聆听了各类别评委从不同角度对参评作品进行的点评,包括对全国影展征稿机制的讨论,加深了自己对全国影展平台的认识。
此次评选的承办方临海工作团队服务周到,为评审会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充分优质的后勤保障。现场管理井井有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全天候待命,有求并应,充分体现了“最多跑一次”大背景下精干、高效的浙江精神。
本次的观察员工作也启发了一些我对于全国影展的思考。目前看来,创意和商业类的来稿体量明显失衡,因此如何调整分类,如何更加遵循商业的市场规律是讨论较为集中的问题。比如,是不是可以把这一类别从全国影展独立出去,以市场化规律单独做一个全国商业摄影作品展的平台,既可以让不同类型的商业摄影师同台竞技,也可以提高创意和商业类作品的投稿的数量和质量。而纪录类作为体量最为庞大的类别,我注意到,大量作品集中关注大事件,而且一些作品视角重复。用摄影关注大事件,这是好事,但是相比较而言,投稿中细腻地观察和记录现实生活的作品有待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工作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这句话值得广大摄影者深思。这次的艺术类投稿作品创新不够,有一些作品存在较为明显的沙龙趣味,如何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是国展艺术类评选最需要思考的问题。全国影展是在 2012 年24 届上首次增设了多媒体类,至今已有10 年,这是全国摄影展顺应摄影发展做出的改变,但是使用新的媒介并不意味着作品的创新,我注意到这次投稿的一些新媒体短视频作品也陷入了几个固定的套路中,多媒体作品的投稿也同样要鼓励影像的创造性;此外,作为与静态摄影不一样的媒介,多媒体作品的评价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细化。
影像是当下普及最为广泛的艺术门类之一。在全民摄影时代,全国影展作为体制内标杆性的影展平台,来稿数量年年攀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希望全国影展能更多地组织发动国内职业摄影家参与,更多地激励具备专业素质的摄影艺术家参与,机制上按照艺术发展规律不断改革,办成令业内引以为豪的高品质专业影展平台,引领中国摄影未来发展的风向标。未来如何解放思想,保持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势,按照艺术发展规律办展,有待于中国摄协和全国摄影人持续不断的努力。衷心希望全国影展越办越好。
毛小芳,浙江省摄影家协会驻会秘书长,第28 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观察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