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今天的艺术摄影?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艺术,摄影,历史
  • 发布时间:2021-12-02 21:11

  今年第28 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来稿量创下了历史之最,我有幸参加了本届全国影展艺术类的初评和终评工作,希望从我观察到的本次评选中的一些现象与认识,为今后的评选工作留下一点参考。

  初评阶段的来稿量比往年大,艺术类作品总数超过5万幅,采取电脑看片的机评方式。评选先分为组照和单幅分组筛选,筛选后再合在一起评出进入终评的作品。终评阶段最终从一千多件入围作品中选出了116件。整体而言,入选率约千分之三。

  在初评接触到的报名摄影作品中,我的直观感受是好的作品比例很低。在这个全民摄影时代,即使艺术类的组照限制在每组4 至10 幅,仍然有大量的业余来稿将少数专业来稿淹没。所谓“业余”主要体现在对摄影创作的模仿跟风上,诸如对往届入选作品的模仿、“老法师”式沙龙化陈旧摄影题材、摄影手法的跟风,以及大量形式雷同的无人机地貌俯拍,等等。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面向全国的、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摄影评选,全国影展应该以摄影的专业性来引导全民摄影,才能体现摄影在国内发展的新成果,才能体现全国影展的历史价值和权威性。三大全国摄影评选中,如果说中国摄影金像奖评的是个人摄影成就,国际影展评的是摄影的世界性,那么全国影展应该以国内摄影的当代社会人文成就与发展趋势作为提升评选的立足点。因此作为本次全国影展艺术类的初评委,我尽量在这一阶段把大量跟风、重复的作品排除,如荷花类、旅游景点摆拍类、简单地使用PS 滤镜类等,试图让入围作品能够体现出视觉和观念上的创新性。

  作为一项全国性的评选,在初评中,各类别评委在同一个空间中进行评选,评委们偶尔会说某艺术类来稿应该放在纪录类或创意和商业类,某纪录类来稿应该放在艺术类,等等,说明在评选来稿的分类上还需要加强引导说明。也有评委提议是否可以开发专业 APP,在评选中可以更加容易识别来稿的类别和模仿雷同性。

  从初评到终评,如果参评作品体现不出足够的专业水准,终评评委可能对初评结果产生误解,会认为是初评评委评选水平导致的结果。初评评委的评选尺度也不能太紧,这样才能给终评留有更充分的选拔余地,组委会在初评时也强调了这一点。艺术类终评组中只有我参加了本届全国影展艺术类的初评和终评,我为终评评委们介绍了初评的情况以便避免此类误解。

  全国影展的终评由各类别分别各自进行现场封闭评选,采取作品输出纸面作品的方式进行现场评选。艺术类初评到终评的作品入选率约为1 比300,组照与单幅件数比例不超过 6 比4。就单幅与组照的入选比例分配来说,单幅作品不具备组照作品内容的充分性,两者很难放在一起比较。从评选质量上看,我个人觉得可以尝试取消单幅与组照的比例约束,只以作品的好坏论胜负。如果要保证单幅作品的入选,最好是单幅与组照始终各自分开评选。

  艺术类终评评委对本届全国影展评选标准问题的讨论贯穿了评选始终。全国影展分设艺术类评选,在征稿启事中注明:“以着重表达拍摄者主观感受、观点、意趣为主要目的。鼓励视觉创新,鼓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 这些要求是定性的,没有要求到何种程度的定量标准,在评选中只能依靠评委个人把握。评委们如果在这些方面缺乏专业共识,就可能会因票数分散而使折中者胜出,达不到评委和大众对评选结果的真正认可。摄影在当代的发展日趋多样化,在此背景下人们对摄影的共识性也在降低。如何体现当代摄影的发展特点,也许是全国影展的评选需要直面的问题。艺术类评选如果不能提供对今天的艺术摄影发展的专业性观察与思考,就无法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评选标准。相对而言,本届全国影展艺术类终评评委从中国摄协领导、当代艺术家到高校教师身份多样,这样的终评团队,必然会兼顾到中国艺术摄影中坚主流与当代新锐的多样实践,提高全国影展艺术类评选结果的质量。

  评选后各类别评委们进行了总结会,通过与评委们和组委会工作人员的直接交流,促使我对全国影展评选的现状进行一些反思。我个人认为入选作品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摄影专业性的提升上,这不是参选作品数量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要对摄影在当代的发展有一定清晰的专业认识。从全国影展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考虑,我个人认为可以把专业类和业余类分开评选。这样一方面让摄影评选保持高水准的专业权威性,另一方面可以为业余作者提供一个专业发展的引导。

  从提升全国影展来稿的专业性来说,在公开征集的同时可以考虑引进专业的摄影机构和个人参与推荐更多专业背景的摄影作品投稿,在保证公正、公平、公开的基础上有效提高来稿质量,为评选和展览提供一个更高水平的基础。这样也可以鼓励更多的机构与摄影人关注、参与全国影展的发展,使全国影展拓展更加广泛全面的社会合作。根据评委建议也可以考虑采取大数据分析,为征稿和评选方法提供一些更加系统性的专业参考信息。

  如果说纪录摄影承载了摄影对人类外在世界改变的图像信息记录,那么艺术摄影更多承载着摄影对人类自身创造性的视觉传达。从专业性来看,全国影展评选中除了艺术摄影,没有其他类别能够最充分体现摄影术自身在当代发展的变量。纵观摄影自1839 年发明至今,摄影的改变如果只有一个选项的话,就是摄影从模拟技术发展到数字技术。这个改变引发了我们对摄影全方位的重新认识,模拟技术摄影在数字时代可以被统称为传统摄影,当代摄影发展关注的是这两种摄影发展的变量。因此在本届艺术类终评过程中,我建议增加对作品技术手法的关注,包括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两方面的不同摄影术作品,其中包括传统摄影术如银版、湿版、物影等,也包括数码后期特效、天文摄影等新科技手段。不同时代对艺术摄影内容的认知,代表了摄影的不同历史发展状况,本身就具有专业学术的参考价值。在今后全国影展艺术类的评选中也可以进行更标准细化的区分,如分为传统摄影术、数码特效、艺术观念、创意传播、摄影书、综合材料等,为不同的艺术摄影实践提供不同的展现空间,鼓励引导艺术摄影的多样化和创新性发展。全国影展应该为广大摄影人提供这个时代对艺术摄影的认知,来展望艺术摄影发展的可能。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考虑到艺术摄影在摄影历史变迁中的价值何在,这其实也涉及到摄影在当代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对于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大展,改变一定是一件困难的事。不论怎样,就全国影展艺术类评选来说,也许永远要不停追问的是:什么是今天的艺术摄影?

  舒阳,策展人,批评家,德国DCKD 莱茵美术馆执行馆长,第28 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初评及终评阶段艺术类评委。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