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学》教学创新改革实践与思考

  《中医药膳学》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的精品课程,于2006年首次开设,并于2020年获得教育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经过近15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精品课程。学校老师曾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医药膳学》;主持的“中医药膳信息化建设”在2010年获贵州省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国家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1]。近年来,本课程建设和改革团队共参编国家规划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5篇,申报并获得国家级和院级教学改革项目共4项,教学改革创新成果显著。《中医药膳学》虽然已成为学校的老牌精品课程,但是在新形势下,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本课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团队从这些问题出发,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1 教学改革解决的重点问题

  1.1 原有教学内容的结构尚需优化

  《中医药膳学》这门课程作为学校很多专业的限选课,主要为了培养学生掌握中医药膳的基本理论及运用常用的药膳配方来进行慢性疾病的康复辅助治疗等技能。如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足够的学时来进行详细的授课,但是长期以来,这门课的课时作为限选课只有36学时,而规划教材内容则过多,过于分散,且重点不突出。既往的教学经验常常会发现不同的专业课时进度差异会很大,因为专业背景不同,大家对内容的学习难易度差别很大。比如中医学专业的学生非常易学的药膳基础理论部分,对于运动康复等专业来说就比较困难。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大纲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优化现有的课程内容结构是本门课程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1.2 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融合度不够

  《中医药膳学》过去的课程建设大多是从专业内容上来打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专业知识非常丰富,但是思政内容不多,医学类课程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的融合度也不够。近年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越来越同向同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中医药膳学的课程思政就成了本课程建设的新挑战,如何寻找中医药膳学中合适的思政与专业契合点,将两者深度融合成为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

  1.3 学生参与度和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

  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3]。《中医药膳学》是很多专业的限选课,并非核心专业课,而且传统的中医类课程偏重抽象理论的授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限。中医药膳学课程内容多和贵州多辣、多酸等饮食文化习惯有较大的差异,学生们对养生药膳兴趣不大,参与度也大大降低,主观能动性不强。加上很多专业,如运动康复等专业学生虽然已经学过中医基础理论等专业课程,但对其理论知识掌握并不扎实,加之未学习过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学科,因而在学习中医药膳学时存在基础理论知识的缺失,而限选课课时有限,对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又不能详细介绍,学习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进而又会影响学生们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1.4 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中医药膳学》本身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课程,很多中医药膳的制作等内容需要非常形象化地展示方式才能够让课堂更生动有效,这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由于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有限,中医药膳学的实训课程内容一直无法按照教学设计来开展,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的意识较弱。此外,中医药膳和我们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本可以非常好的满足社会大众需要,可以开展创新创业的内容很多,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也有一定的意愿参与创新活动,但因缺少相关的平台和机会,找不准创新创业的方向和思路,其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利用中医药膳学的知识来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如何选择相关的研究方向也成为我们研究的内容。

  2 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2.1 优化课程大纲内容,满足学生专业需要

  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的问题,我们认为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就《中医药膳学》的限选课,我们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精简和时序上的调整,基本确立了主要的教学内容。

  (1)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结合中医学理论基础进行讲解,培养我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药的认同。

  (2)中医药膳原料和配方:结合贵州地方特色和现代营养学的最新成果进行介绍,培养学生的学科前沿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

  (3)药膳历史和文化:深度融合中国传统的医药养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药膳产业研究:融入新时代我国的相关战略要求,将“健康中国”战略、中医药传承创新等内容进行介绍,确保课程目标明确,紧扣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药膳学里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2 思政与专业深度融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4]。在《中医药膳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和专业相结合,教学团队进行了以下实践:

  (1)注意充分结合新时代国家战略,实现高等教育和国家发展的统一。在课堂上结合国家关于“健康中国”战略、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等战略要求,开展中医药膳的介绍,尤其是在药膳文化和产业的讲解中,鼓励大家进行相关创新创业,将自身的教育融入到国家发展的浪潮中。

  (2)深度融合中国传统的医药养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5]。在授课中,始终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深度融合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文化,将药膳置于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去讲解,增强大家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立足贵州当地饮食养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教学过程中,在国家统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加入贵州省特色的食材、药膳、民族饮食风俗文化的内容,开展“贵州省特色饮食养生文化”为主题的自主学习环节,就是要让学生们立足地方实际,培养学生对当地饮食文化的专业认识,培养家国情怀,未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3 线上线下信息互动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针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主观能动性较差的问题,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非常注重线上线下信息互动的形式,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互联网+时代,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以在线开放课程所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6]。本团队在参编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药膳学》的基础上,从2010年就开始尝试探索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2020年本团队主持建设和改革的《中医药膳学》课程获得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通过线上资源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教学,在教材基础上科学合理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中医药膳学》课堂的“灌输式教学”到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以视频等方式来给学生们形象化的知识展现,多方位的角度为学生展示中医药膳历史与文化。通过在线上进行讨论交流,增加老师和学生们的互动环节,弥补原有线下课堂不足,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4 鼓励参与学生活动,培养实践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改革提高教学环节的效率才能弥补现有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7]。目前针对学校硬件有限暂时难以解决,实践教学开展受限的问题,本团队一方面在教学中努力利用现有条件资源来开展实践课堂,如药膳实训室水电问题暂时无法解决,就设计一些参观讲解的实训课程和用水量少不见明火的实践环节,再利用线上的视频资源对实践环节进行辅助教学。此外,我们也非常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药膳相关学生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对教学进行补充,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本学期引导学生先后参加了中医养生学院药膳大赛、行业分析大赛等,引导学生加深对药膳相关的国家政策导向、社会市场需求、行业现状等创新创业问题的理解和学习。学生团队利用所学习的药膳知识,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社会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调研当地金刺梨产业发展,开展金刺梨药膳产品养生保健机制研究,主持申报的金刺梨药茶饮料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金刺梨酸奶国家发明专利1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极大地提升。

  3 讨论

  中医药膳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的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的一门学科[8]。《中医药膳学》是中医养生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很多中医药院校各类其他专业的限选课。这门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中医药膳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具备运用常用的药膳配方来进行慢性疾病的康复辅助治疗等技能;使学生具有应用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开展药膳养生保健实践活动的素质和能力。此外, 为了树立“课程思政”理念, 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现象,应该从战略高度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9]。以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为依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10]。中医药膳学课程从战略上定义其思政目标,就是提高学生们对中国药膳养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论述[1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民族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通过本门课,培养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中医学的专业认同。

  2020年学校团队主持建设和改革的《中医药膳学》课程获得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充分说明了本课程教学改革初见成效。未来,《中医药膳学》教学改革团队将以此为契机,在原有基础上继续不断开展课程建设完善和教学科研改革工作,不断把握新时代的教学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教学各要素中进一步努力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各种手段,解决教学中的切实问题,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扩大辐射范围,实现《中医药膳学》课程在 “十四五”期间的高质量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曹峰,吴大梅,田梦源,等.《中医药膳学》慕课的建设及运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11):111-112.

  [2]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3] 葛玉红,吴大梅.翻转课堂与医学教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2):21-23.

  [4] 申琪,刘卉,马潇瑶.中医院校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结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4):10-12.

  [5] 张丽萍.中医研究生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4,23(2):22.

  [6] 荣宝山,任存霞,白雅雯,等.基于在线开放课程提高中医食疗学教学效果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1):1-2.

  [7] 郭静,谢春光,胡一梅,等.中医学本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新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7):1756-1758.

  [8] 谢梦洲,朱天民,中医药膳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

  [9]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10] 曹娟,崔轶凡.教书育人 润物无声——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1):15-17.

  [11] 梁尚华,章林,李海英,等.关于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中医药文化,2017,12(6): 50-53.

  [2021-11-07收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