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化行业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硬件设备价格的降低,主机和服务器的数量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大大小小的数据中心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数据处理容量和速度作为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相应的,业务连续性、业务永续、高可用性、高可靠性等字眼成了各类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时的关注焦点。而容灾技术,正是保障业务连续性的关键一环。
传统的容灾解决方案在大家的印象中都与高成本相对应,只有对业务连续性要求高、对数据安全等级有一定要求的企业才会去考虑应用这项技术,所以这项技术大家多是只闻其声、未见真身。不过随着硬件设备成本的降低以及外界环境(包括监管部门)相关规范的出台,容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进一步认识容灾技术,了解容灾级别和应用现状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不过在进入话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历史上一些惨痛的教训。
历史的教训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中心双子大厦遭受恐怖袭击,在该区域办公的企业由于重要信息系统的损坏、关键数据的丢失而面临严重危机。在受影响的企业当中,因为在异地建立了数据灾备中心,德意志银行很快就恢复了业务;而纽约银行因为数据中心遭到破坏,一些分支机构被迫关闭,其2001年第3季度利润下降33%。
2003年,当AT&T无线试图对Siebel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进行升级时,原定一个周末就能完成的项目演变为一场历时6个星期的灾难。这次CRM软件的升级事故使AT&T无线损失了1亿多美元,仅增加的用户欠款、员工加班费和承包商的佣金就高达7500万美元,同时还导致该公司该年第4季度的新增用户数急降82%。
2008年11月,北京火车站售票系统瘫痪,因没有完善的容灾系统,业务中断整整5个小时。
一份美国的研究报告显示,在遭遇灾难之后,如果无法在14天内恢复信息业务,75%的企业业务会完全停顿,43%的企业再也无法重新运营,20%的企业会在2年内破产。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表明,遭遇灾难的同时又没有灾难恢复计划的企业,超过60%以上会在2~3年后退出市场。随着企业对数据处理依赖程度的递增,此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在限定的时间内成功实施灾难恢复,应该成为企业战略计划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只有6%的公司可以在数据丢失后生存下来,43%的公司会彻底关门,51%的公司会在两年之内消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