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城市叙事的演绎方式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中国,城市叙事,演绎方式
  • 发布时间:2022-05-20 18:31

  浙江师范大学葛永海教授近期推出了其新作《中国城市叙事的古典传统及其现代变革研究》(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多年前,作者已出版了《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新作可视为前书的姊妹篇。如果说前书偏重于古代小说与城市关系的历时性梳理,对于不同时期的典型城市叙事进行重点揭示,那么新作则侧重于总结和分析城市叙事发展演进的历史规律,并对其古今转型予以重点透视。作者由此形成的一叙一论,基本完成了对中国城市叙事历史演进和现代转型的整体把握和理论总结。

  新作视野开阔,体例宏大,布局严谨。在理论思辨的维度上,该书提炼出城市叙事之“历史演进论”“传统特征论”与“现代转型论”三大核心板块。就历史演进而言,该书对于城市叙事的历史分期提出自己的观点,将《诗经》时代一直到二十世纪初的城市叙事划分为宋前的“都城圣咏”、宋元的“市井俗调”、明清的“城镇和声”、近代的“都市变奏”四个阶段,可以说,第一次较系统梳理总结了中国城市叙事的演进脉络。

  在“现代转型论”部分,一方面是对历史演进流程的接续,从社会转型和文化嬗变两个方面论证“都市变奏”的发生;另一方面聚焦于城市叙事之近代变革引发的叙事主题、叙事模式和叙事心理的巨大改变,深入讨论现代转型何以发生、如何发生、影响如何。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历经较长的时期,自1840年左右开始发端,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新感觉派作家崛起文坛为标志,伴随着“对象城市的现代性”“描写的空间化”和“城市反思”等现代城市叙事三要素的确立,现代转型才基本完成。以此作为全书的结穴之处,融古铸今,从而做到水到渠成,逻辑自洽。

  该书关于城市叙事古今演变的思维贯穿始终,其中既有历史演进分析的纵向探讨,具体如《从曲江叙事到西湖叙事:走向市井的现世体悟》等章节,又有将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互为坐标”的研究,具体如《新媒介传播:文学报刊的古典传统及其近代变革》等章节,而更多的着力点则在于城市叙事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临界时段考察,充分展示出古今演变研究的学理自觉,体现出学术取径的全面性和立体性。

  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需要在城市学的视野中加以观照。该书一方面重视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包括对城市营建、规划布局、空间变迁等资料予以充分采集和吸纳。比如曹魏时期邺城的营建在我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表现在:首次出现中轴线和对称布局;宫城、官署与民居截然分开,改变了过去长安、洛阳城中宫城和里坊相参的布局等。这些都为后世的都城建设所继承,进而影响了都城叙事的题材内容、叙述方式和美学特征。

  另一方面,则尽可能汲取西方城市学、地理学中的各种思想资源,比如该书充分吸纳了美国人本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的著名概念“恋地情结”,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地“合一”不是合在自然属性,而是合在人性。场所、地方或地域特征是生命的载体和象征,为生命的留恋提供了空间,为不可留的时间提供了可留的空间替代,书中对此类理论的推衍阐释为该书增添了更多哲学思辨的色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