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化对傣族慢轮制陶工艺的影响

  • 来源:大众文摘
  • 关键字:现代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
  • 发布时间:2022-08-17 19:50

  摘要:2006年5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传统技艺傣族慢轮制陶工艺跻身于首批518项之中。随着科技、生活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的改变,傣族慢轮制陶工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笔者通过在西双版纳景洪市曼斗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勐传习馆对慢轮制陶工艺进行的观摩、学习和访谈,浅谈现代化对傣族慢轮制陶工艺的影响。

  国家“非遗”传承人玉勐的傣族慢轮制陶传习馆位于澜沧江畔曼斗村寺庙附近。玉勐依然采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制陶,并以传习馆的方式对这项古老的制陶技艺进行传承。慢轮制陶工艺流程主要涉及配泥、制坯、拍花、烧制四个步骤。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在经济发展迅速、机器生产提高产量等现代化的影响下,在各方面发生着主动改变和被动改变。主动改变主要出于文化持有者的主观原因,例如文化习俗的改变或与利益相关,而被动改变多为客观原因,例如生存环境的改变。

  一、现代化对制陶材料及工艺流程的影响

  西双版纳慢轮制陶工艺曾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从黏土到工具再到烧窑的木材,一直利用澜沧江带来的资源。现在因生存环境的变化,黏土和木材的来源已经发生了改变。以曼斗村为例,在曼斗村改造为城中村之前,玉勐家就地取材,在自家的附近即可找到适合的黏土。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建设,曼斗村可用的黏土越来越少。现在玉勐家日常使用的黏土来自于一些挖坑、挖鱼塘的地方,得知某处有挖出泥土时玉勐的儿子岩温叫会去看挖出的土是否能用作陶泥,如果黏性合适,会买回来。现在土的价格并不高,但运费要贵一些。原材料缺少的问题,曼斗村也曾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过,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澜沧江边的木材烧出来火慢,温度没有那么高,烧出来的器物质地更硬。而现在澜沧江边已经被城市化建设影响没有了那些树木,西双版纳的很多地方大量种植橡胶树,在烧窑时无法使用之前的木材,甚至有些西双版纳的制陶作坊已经采用电烧的方式。

  二、现代化对慢轮制陶器型及用途的影响

  在现代生活中傣陶作为生活常用器皿和宗教祭祀用品的作用逐渐减少,橡胶、塑料、金属等材质的现代生活用品陆续的取代了制作时间长且易碎的陶器。饮用水不再使用陶罐进行存储,烹饪手法从生火变成了天然气,烹饪器具以金属材料为主,傣族老人用做痰盂的器皿等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不再使用。傣族爱花,因而衍生出现傣陶中的花插器型,究其原因是土地用于楼房建设,各家各户爱花又不能种花,只能使用花插。现在除了关门节等大型祭祀仪式中的陶器还是传统器型外,在其他宗教仪式中鲜有继续使用傣陶作为礼仪用器。笔者于己亥年腊月二十八时在西双版纳总佛寺正好遇到一家滴水仪式,在大殿的二楼,供桌的位置是侧对佛祖,竹篾编的小桌子上放着各种贡品,笔者询问了在场的一位女士,这位女士来自泰国,据她所说她们是趁着过年来总佛寺祭拜她的父亲,之所以来总佛寺是因为其父亲的亲戚居住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在祭拜的过程中没有其他在墓地祭祖的伤感悲痛之情。全程中没有使用陶器,贡品用白色搪瓷盘子盛放,滴水用的陶壶直接被矿泉水瓶取代。

  三、现代化对慢轮制陶工艺传承方式的影响

  慢轮制陶工艺作为一种实用品和商品,其传承多以家庭、家族为单位,而现代生活中慢轮制陶工艺品的使用场合逐渐减少,更偏向于审美性,以艺术品的姿态出现在生活中。尤其是傣陶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慢轮制陶的传承目的从本地家庭使用转向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古代社会中传统制陶仅仅算是在农闲时的副业,并不以其为主业生活。现在当地人学习慢轮制陶的人几乎没有了,少数慢轮制陶工艺的传承人以此为主业。玉勐曾组织过曼斗村的部分村民自愿来学习慢轮制陶工艺,但一部分人在学习的时候认为耗时耗力又不赚钱,就放弃了。还有一部分人学会了工艺流程,但平时不制陶,仅在自己家生活有需要的时候会到玉勐家中借用工具制作,完成后由玉勐家烧窑统一烧制。现代化、城市化使交通更方便,玉勐现在被邀请到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学校进行慢轮制陶工艺的现场教授,此外还有慕名而来的学习者。

  四、现代化对慢轮制陶工艺消费群体的影响

  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气候,天气炎热,傣族人认为使用陶器盛水会对水进行过滤,并且水会更清甜。用陶器煮肉、烹茶、存粮的口感更好,不易变质,防霉防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发达的时候,傣族人常用“以物易物”的方式生存。社会经济和物流的飞速发展使线上购物开始在生活中占有了极大的位置,不再需要通过本地的“以物易物”方式进行物品交换。据玉勐回忆,她年轻的时候会织傣锦又会慢轮制陶,但如果想与他人交换大米、鸡等物品,相比之下陶器可以换来物品更多的物品。而且与织锦相比,制陶耗时耗力更少,玉勐每天至少可以做两个陶罐。现在慢轮制陶工艺成为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其消费对象从本地居民转变为全国各地到西双版纳来的游客,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品逐渐向美观、便携、有民族特色的方向发展,成为西双版纳傣族的一张独特名片。在玉勐传习馆,依靠现代化的物流,来传习馆体验慢轮制陶工艺的游客可以将自己手工制作的物品在玉勐家进行后期的晒干和烧制,烧制完成后玉勐家再邮寄给游客。

  五、结论

  现代化机器生产对手工艺的冲击越来越大,从生产的角度,少数民族手工艺品不如机器生产效率高,手工成品不如机器生产平整完美,价格也要远高于机器生产,但有些技艺只有手工可以达到效果。工具的使用一方面为生活带来便利,另一方面在“非遗”保护和“文化自信”的国家力量下,如何改进工艺流程又不失文化特色是如今少数民族工艺从事者和保护者要考虑的重大难题。少数民族手工艺在现代化的时代洪流的夹缝中难以生存,从材料到工艺到制作者再到消费群体每一个环节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生改变,少数民族手工艺将在现代化中找到新的个人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 张海超,徐伟兵.人类学文化整体观中的西双版纳慢轮制陶技艺[J].文化遗产,2011(01):120-126.

  [2] 王冬敏.西双版纳傣族制陶技术传承模式及变迁研究[D]. 西南大学,2012.

  作者简介:刀杰(1995.7),男,傣族,云南景洪,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2019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语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