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对教育教学的启发及其应用

  • 来源:大众文摘
  • 关键字:科学素养,课堂教学,应用
  • 发布时间:2022-08-21 16:30

  摘要:科学素养可以概括为四个组成部分,即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智慧、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一、培养科学素养有何意义

  中国的教育面临很大困境,因为现行教育制度的原因,很多学生只会考试、只有成绩,这不仅背离了教育“培养人才”、 “启发思考”的初衷,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而科学素养可以说是关乎我国的综合国力强弱的一大因素,因此,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学生迫在眉睫。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能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能使学生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物质世界背后的客观规律,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思考、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让他们了解并实际操作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证意识、独立思考意识、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面向实际问题,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如技术与工程思想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如果能通过教育学到这些,对于他个人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他自身的思想会变得更有深度,他的眼界会变得更广阔,对很多事情也能看的更通透,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提升,能更自如的活在这人世间。

  (二)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当每个人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社会的风气就会和现在截然不同,我们的社会将处处弥漫着创新的思潮,充满了思想之间的碰撞和火花,犹如古时百家争鸣;我们的社会会不断的向前进步,虽然现在也是在进步的,但是那必然是截然不同的速度前进;因为人均科学素养的提升,社会上的伪科学等谣言,也不会再如此盛行。

  (三)能为国家添砖加瓦

  自我国1840年被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国门后,我们就充分的认识到了,国家想要富强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在科学和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繁荣,严重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又与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开展状况密不可分,尤其是和中学科学教育的联系最为紧密,可以说科学素养关乎综合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个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然也会推动国家的发展,国家急需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急需一个洋溢着爱科学、学科学良好风气的社会。

  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可以说是教育的一大遗憾,因此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像是把石头丢进原本平静的池塘,打破这份原有的平静的同时,石子还激起一圈圈的涟漪,其影响会不断扩散开去,形成如同上述所说的,从小小的个人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巨大意义。

  二、如何在科学课上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着眼于当下的教育体系和方式,我们不难找出其中的问题,那就是存在严重的“知识中心主义”传统和“唯分数论” 思想。教育的本质本该是启发思维,追求的是“最高等”的智慧。就教育促进人的心智发展而言,我们的教育活动可以分成四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常识层次、知识层次、智慧层次和精神层次。前两个层次相较于后两个层次来说较为低等,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各种知识考试的成绩高低被当作教育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准,学校教育不断向常识和知识层次退缩,而与智慧教育和精神教育却渐行渐远。而本次谈论的重点“科学素养”实际上就是一种智慧、一种精神。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上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我认为需要注重的有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五方面,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底蕴,拓展自己的眼界,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不单单局限于本课时内的内容,而能有所拓展。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课本外的科学知识作为课程引入或者课外延伸;可以加入最新的科研进展、基于假设的科学情境等信息,以情境导入或开放题的形式出现,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第二,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问答、对话的形式将知识生动的传授,做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领导者,我们要承担起引路人的角色,这有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也能让学生更深入的去把握知识。

  第三,搭建起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建立并加强科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既是让学生明白“书不是白读的”知识是有用的,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让学生用科学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或者利用科学理论与现实生活发生的冲突来更深入理解科学等教学方式。

  三、总结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科学教育最高境界就是能让学生培养起科学素养,我们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提倡创新性和创造力,而不是一味由老师主导的,灌输性的进行学习。牛顿发现力学三大定律、发现地心引力,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等等,他们就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敢于挑战权威,具有首创精神,同时敢于也善于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期被他人所接受和理解,总而言之他们就是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而我们需要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初中的科学教育,可谓是学生未来科学道路的基石,想要造就摩天大楼,就必须把地基牢牢打好,而这地基中不应该仅仅包含科学知识,更多的应该是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智慧、科学素养。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要让学生得到这些东西,我们自身就必须具备这些,这必须成为我们教师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王文礼.20世纪美国中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段淑霞.谈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教学中STEM理念的渗透 [J].学周刊,2020(36):95-96.

  [3]徐晖.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路径探讨[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1):127.

  [4]章佳敏.关于科学,公众到底想知道些什么——以“上海科普大讲坛”的观众提问为例[J].今日科苑,2020(06):58-65.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