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第五年,我从北大退学了
- 来源:视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读博,北大,退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18 16:14
人生选错一条路
一进到实验室, 别人都问我为什么选“ 直博”。等我搞明白游戏规则, 我这才意识到,如果功利一点, 按“ 性价比” 去比较, 我应该是在当时的三个选择里选了最差那一个。
我是山东人, 县城高中毕业, 进了长沙的中南大学读计算机。进入大学后, 我仍然像高中一样努力。系里一百多个同学, 连续四年我都是第一, 因此获得保研名额。其实此前, 我从来没想过我还能有机会读北大、清华。毕业那年, 三个o f f e r 摆在面前: 浙大、清华以及北大。前两个都是硕士, 北大的是直博。我当时对硕士、博士没有概念, 只觉得博士比硕士厉害,既然可以直博,那显然更划算。而且当时,我还有个想法是,去北大看看。
到北大后才知道,原来直博入学门槛更低,因为比起硕士, 博士难毕业得多。我记得我当时把保研指标寄给北大的时候, 学校说你的指标作废了, 因为直博不需要保研指标, 我才知道我做的这个选择, 完全浪费了一个宝贵的保研名额。
我家境很普通, 家里也没有科研背景, 本科时期, 也只顾着刷绩点, 没去了解科研。事后想来, 那时假如没有被刻板印象蒙蔽, 能多做一些了解, 知道搞科研的难度, 对学术本身和学术圈子有更多的理解, 或许可以避免陷入后来的困境。
其实我的志向是做游戏, 包括本科时期我那么努力, 也是做游戏的梦想在激励我。但做游戏考验的并不是学术能力, 在这个领域, 博士生反而并不太受雇主欢迎。读博期间我去找实习, 有面试官曾经问我, 你看哪个厉害的游戏是博士做出来的。我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同学,有的去了腾讯, 已经在深圳买了房, 同学们就说我黄高乐是“ 花千万代价读了个水博士, 而且还退了学”。
但这都是后话了, 用世俗标准去衡量, 我当然是“ 人生选错一条路”。不过, 这条路原本可以继续走下去。但越读, 我愈发对科研前景感到失望。有一回, 我导师希望我用一种方法做一个研究,但我不认可,于是产生了冲突。导师禁了我的言, 不再与我沟通, 然后转头把这个方向连同我搭建的实验平台一起交给了学弟。学弟就按导师的方法完善实验, 把论文写完并且成功发表, 作者里没有带我的名字。我后来试了自己的方法,也能解决问题。读博五年,这是我离发论文最近的一次。
其实我的心理压力, 主要不是来自论文,而是来自读博的环境, 或者更具体一点, 是和导师的关系。和几乎所有的实验室一样, 我们每周都会开组会总结当周进展。每周的组会都近乎噩梦。我每周会给导师发一封工作邮件,但这些邮件从来没得到过答复,如入“黑洞”。有时在组会后, 我问导师是否看到邮件, 得到的回答是“ 你做的东西都是垃圾”。假如真是垃圾,我也希望得到具体的反馈啊——从来没有。
后来我逐渐与早我两年入学的学长交好,仿佛在泥潭里相遇的两根树枝,二人互相支撑,互相宽慰:“ 以后我们的目标, 就是混吃等死等毕业吧。” 有时也交流一些对导师的看法。用这种方式抵御负面情绪有一定的效果, 特别是, 当实验室里的博士生们聚在一起, 我们发现原来所有人都是被无差别对待的, 人人感同身受,“ 是一根绳上的蚂蚱”。那时候就有种抱团取暖的感觉, 可以互相倾诉, 排解掉一部分痛苦。有一回我印象深刻,一位学姐开解学弟,她说着说着自己就哭了起来。当学长读到第七年, 原本导师还要再留他最后一年( 超过八年未能毕业的博士, 会以肄业处理), 被他想方设法豁免, 终于毕业了。我这时突然意识到,我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我独自一人, 实在难以为继。我也想离开。
逃跑
我想逃跑不是一天两天。
入学第二年, 我就产生过念头。2 0 1 8 年年底,导师让我与学长共同完成一篇论文。开学后,截稿前, 导师突发通知, 要加一个对论文全无贡献的人上去。学长是第一作者, 我是通讯作者( 按国内学术圈的规则, 一般认为是除了第一作者以外最重要的作者),那个人署名的位置,相当于“ 三作”。我当时非常认真地思考了一下,或许,读博士最糟糕的并不是没拿到学位,而是学术造假。我心想, 假如有一天被曝光,我将没有名誉可言。
我还是把名字添了进去。论文投递出去后那段时间, 我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心理。有时拖延到下午, 才极不情愿地去实验室。情绪也变得非常糟糕, 经常失眠, 怀疑自己做的东西既没有创新性, 也没有意义, 只是把很普通的东西包装一下, 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而这样的文章,完全是在给学术圈添乱。
对此, 我给学院写了一封长信, 除了上述内容, 我还写道:“ 即使混到毕业也是一个名不副实的水博士, 完全是在浪费青春与生命。再加上在实验室里很少得到正面的反馈, 一直处于接连受挫的状态, 时常会陷入反复的抑郁情绪中。”
2 0 1 9 年3 月, 我打算把信交给学院。现在来看, 这是封措词温和的求救信, 我当时内心备受煎熬。那时, 我经常做噩梦, 梦到高三考试考砸了, 梦到博士答辩没通过导致博八( 博士第八年)肄业,梦到找工作不顺被老板奚落,梦到被亲友与朋辈嘲笑只会读书。
我也是想通过这封信, 做最后一点挣扎,比方说换导师。信需要先发给班长, 再一层层转交。没想到第二天, 导师就拿着这封信来找我谈话了。出人意料, 导师看上去并不在乎我在信里提到的“ 冷漠” 等评价。谈话非常短,主旨大意是, 你还是再做个横向( 项目) 吧,做横向的时候你没那么多事。
后来我又了解到, 换导师还是要趁早。我在年级比较低的时候没有察觉出异样, 等到高年级,新导师不太愿意接收的,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家给博士补助只给到第五年, 往后就得导师自掏腰包。更何况这也是要占用一个博士生名额的。
转硕也一样, 假如一个直博生要转硕, 导师需要拿出一个招硕士的指标给他,与此同时,原来的直博指标也就作废了, 这意味着他的实验室将会少一名学生。
换导师、转硕, 两条路都行不通, 只剩下退学一条路。实际上, 读完第三年, 我就打算退学,但研究所建议我不如先休学一年。那一年,我有点废寝忘食地工作, 做出了一款交互叙事游戏,成了我的游戏处女作,上线后反响不错,并借此认识了一些业界大牛。我给自己鼓劲,“我还是挺聪明的”,“我想做什么是能做到的”。由此,我也慢慢找回一些自信。
远离校园的这一年, 我大体琢磨出来导师是什么样的人, 自认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跟他相处了, 再加上作出退学这样一个决定确实不太容易, 所以我就复学了。回校前, 我一遍遍告诉自己, 即便没有导师的支持, 我也要把这个学位拿到。但一入学, 那种压抑的情绪又找了回来。
决定退学前那个春天, 我能回想起教学楼墙上绿色的爬山虎, 未名湖畔粉色的花, 以及自己灰蒙蒙的心情。有个朋友建议我去看精神科医生。在回龙观医院, 我记得那位和善的王医生听完我的讲述后, 告诉我, 抑郁分两种,一种是器质性抑郁, 人体无法分沁多巴胺, 这种情况下可以吃药;另一种是有明确抑郁源的,只要远离了抑郁源, 并不需要服药, 人慢慢能快乐起来。
这次谈话后,我想通了,学位与身心健康,肯定后者更重要。我本来是想通过读博, 做出一点成果, 能够在学术圈里记下我的一笔, 能对社会有一点贡献, 在这种情况下, 我四十多岁拿到博士学位跟二十多岁拿到博士学位, 并没有太大差别。当我看清楚这个之后, 退学这个概念给我造成的心理负担就没那么大了。
第二天,我就马不停蹄开始投简历、找实习。这中间, 我收到了那篇论文的反馈意见, 审稿人希望我们再改改, 也就是那一稿没通过的意思。我当时心中暗自庆幸,好歹“学术贞洁”还在。我回复对方邮件说, 我们不打算改了, 并抄送给了实验室另一位老师。到这种时候, 我已经不在乎导师对我的看法了。办完退学手续后的第一件事, 就是把导师拉黑, 也退了一些群,心里想着, 丢掉这些令人痛苦的回忆, 开始新生活。
反思
实习确定下来后, 难过的一关是跟父母摊牌。他们当然都不乐意。我爸爸说, 你自己的人生, 你自己看着怎么穷作吧。“ 作” 是我们那的一个方言,意思是“自毁人生”“自甘堕落”。我爸说他不干涉我, 但最好还是想办法换导师或者转硕, 总之不要退学。实际上这两种方法我都试过,都需要导师签字才能成功。北大博士的光环有多显著, 北大退学带来的不理解就有多深刻。像我这种人, 保研上北大时, 被加到我们家乡一个“ 人才储备群”,各种好听的话满天飞舞。退学的消息传开后,话就难听起来了。逐渐地, 我开始有意跟一些初次认识的人提起“ 北大退学” 这个关键词。因为这个话题通常会得到两种反馈, 一种人会立刻说, 北大那么好的起点, 那么好的资源,你为什么要退学? 一种人则会问, 天呐, 你在北大经历了什么? 第二种人, 我会深交一些,因为我感觉他们本质上关心的才是人。
我当初选择去北大读直博, 其中一个原因是它“光荣”。对我这样从小县城长大的人来说,环境尤其影响我这样去想。但如果说北大没有白上,是因为它教会了我要独立思考,要反思。最终, 我之所以退学, 也是认为自己没有获得进步。确实, 或许我跟导师搞好私人关系, 混八年, 大概率也能拿到学位, 但我无法接受这样一个自己。
我现在觉得, 虽然中间走了几年弯路, 但在这几年里, 我更了解自己了。我对游戏的志向一直没变, 当时找工作, 我是下定决心非游戏行业不进。因为我已经有自我察觉, 我知道只有在做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东西时, 更容易出成果, 更有可能过一个比较幸福的人生。这个成果不是赚多少钱, 而是能够给社会留下一些东西, 比如死了之后, 你的游戏作品还被人拿出来说。这可能比一个学位更重要一些。(沈博摘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