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流量洼地如何突破“人气困境”?

  • 来源:中国会展
  • 关键字:线下流量,“人气困境”,突破
  • 发布时间:2022-09-25 14:33

  提升功能性, 构建城市服务场景。从“会展中心”到“会展综合体”再到“会展功能区”,在充分满足会展场景服务需求的同时,场馆建设从业态的多元性入手,通过服务体验的多元化设计提高非会展人群的吸引与粘性,成为城市生活配套的组成部分。如在建的厦门新会展中心,将融合展览、会议、活动、餐饮、购物、娱乐、文创等为一体,打造大型海滨会展综合体,而新会展中心所在区域将由20多公里滨海线串联起体育场馆、会展场馆、会展酒店、内湾商业、滨海商业、游艇码头等多元业态,带动人气流量,打造24小时精彩不落幕的活力湾区。再如前不久刚结束全球创意征集的大兴国际会展消费功能区,将“会展” 与“消费”紧密联合,以建设世界级消费新地标为发展目标。

  挖掘活动力, 发挥会展先天优势。从无人接盘的“不良资产”到艺术向往的人造乌托邦,阿那亚的“造星”密码是什么?笔者以会展人的角度看,“ 活动力”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围绕艺术、戏剧、音乐、生活等主题,阿那亚每年举办超1500场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不断地沉淀流量构建社群,在激发社区生态活力的同时,也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效应,成为强文化属性生态。包括近几年兴起的“策展型XX”概念,例如策展型零售、策展型商业,也是基于会展的工具性与价值性做出的创新实践。

  回到会展圈,我们也在发挥会展活动力的价值,但至少从场馆的层面,我们还是更聚焦于典型的会议、展览活动,更强调的是会展平台价值中的产业性、效益性。一方面不妨将符合热点趋势的产业作为市场开拓的重要参考,如时下火热的“它经济”,今年 7月TOPS它博会在杭博举办,接待了 34,312名专业观众及82,468名消费者,在同期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杭博新开业的美食廊收入近50万元。另一方面融合了科技、艺术、文化等元素的主题特展在艺术空间、商业空间都吸引了较大的人流量。根据《中国文创特展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超过60%的特展选择博物馆、美术馆举办,而在统计中并没有会展场馆的占比,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当然,也不乏将“活动力”发挥出极大价值的场馆,如亚洲国际博览馆除常规会展活动外,演艺活动是经营亮点也为其带来了大量热度。设施配套的先天优势赋予了场馆很多可能性,如果经营管理的思维不受限可以尝试让更多可能性落地。

  此外, “打卡” 效应也不失为一个参考方向。去年同事在小红书上发现杭博的一条车流通道竟然成为一个小众打卡点,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对前来打卡的人群进行了劝阻,但这小小的意外走红也体现了场馆具备成为“网红”的潜质。建筑之美在现代场馆的建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可能很多人到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不是为了看展只是为了在门口跟艺术馆合张照。从细节处着手打造氛围感,如UAP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引入了来自于七位知名国内外艺术家的十件不可思议的场域定制艺术品,是一次场馆与艺术的融合尝试。

  笔者始终认为,会展场馆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空间,只是目前我们的探索与实践还较为局限,大胆想,放手做,也许人气就随之而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