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音乐,教育,小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0-23 21:35
富兰克林曾说过,“教育是国家的基石。”“打开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 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雨果的这句名言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让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受到音乐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并在音乐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的。”小学音乐教育是学生接触音乐的初始,是对他们的启蒙,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做过这样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而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点。”
(一)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美育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在两干多年前就指出:“音乐教育,除注意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索,把人教育成美的和善的”。这一名句道出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乃是以美育人。一,音乐能净化心灵,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审美作用;打造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既能丰富小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陶冶情操、熏陶情感、深化感知,进而培育小学生美好的心灵,使他们今后以美的心态去创造美好的社会。二,寓教于乐,体验审美熏陶。美好的事物总能给人们带来欢愉,美育的过程自然应是充满趣味性和愉悦性的。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他们思维敏捷,乐于表达自我,对于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探究参与欲望。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通过自主探究体验获得审美熏陶,提升音乐认知水平,调动创新思维,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审美态度,树立科学价值观。三,激发学生跟美好事物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让美育在音乐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在今后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重点,对学生多方面的进行美育渗透,激发学生美好心灵,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这些稚嫩的幼苗茁壮成长。
(二)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德育作用
德育是音乐教育的灵魂,音乐教育是德育的载体。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推崇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方式, 先立德, 再树人,这种顺序是固定的, 不可改变的。立德是我们进行教书育人的基础,树人是我们进行教书育人所要达到的目的。一,缓解紧张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逐渐加重成为了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热点话题。欢快的、富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的、情趣的音乐作品随着旋律播放出来, 能够改善小学生们的心境, 使他们更加积极向上, 富有乐观心态。随着在小学教育中加入音乐课程, 小学生们通过音乐的倾听学习, 刺激他们大脑神经, 处于兴奋状态, 提高思维和身体功能, 使人心情愉悦, 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习更加和谐, 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二,开阔小学生视野, 综合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将音乐融入教育中, 让他们初次体会到音乐这个新鲜事物, 起到启蒙作用。小学音乐基本上都是选取欢快的、富有情趣的和强烈的艺术表达气息等作品作为音乐教材, 通过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 首先刺激了他们的听觉。加强了听觉的刺激, 使小学生们在成长发育阶段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 培养听觉能力, 改善听觉效果。另一方面, 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也会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鼓励他们更多接触新鲜事物, 增强创造欲望, 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开阔小学生的视野, 综合全面发展。三,通过优美的音乐作品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培养积极向上的思维品质。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 教师应当认真钻研、分析教材, 挖掘德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音乐教育对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作为可以表达情感思想的行为艺术, 音乐可以在无形之中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等, 存在一定的创造能力, 有利于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社会更加重视人才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调动学生情绪, 使其积极主动地参加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中, 从而促进小学生未来对音乐的学习与发展。一,有利于开发学生潜在智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潜在的能力有待开发, 学生能够通过音乐的律动发挥想象, 有效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美国的斯佩里博士在20 世纪末发表研究, 大脑的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开发存在一定差异, 左脑开发听、说、写、计算的能力, 右脑开发认知、理解、想象等思维能力, 音乐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右脑潜能。二,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个人需求,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创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 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课堂,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念。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培养学生辨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准确认清教学内容的实质。研究表明, 音乐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并使学生的自信心及自尊心有所提升。小学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审美能力。小学音乐落后的教育观念、单一的教学方式都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为了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 培养出可以为适应社会发展进程的创新型人才, 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进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道德和美育是她的灵魂,普及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希望我国的全体国民都真正关心我们的下一代,让孩子们能够接受普及音乐教育,启发他们的远大理想,陶冶优良品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做祖国和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未知的年代,一个创造的时代,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时代。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幻想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幻想能力、实践能力,音乐等艺术学科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则是教学中的艺术。音乐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承担着丰富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见识以及开阔学生视野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责任。在当今时代,社会更需要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对小学生的音乐培养逐渐从书本上的音乐知识转变为情感的培养。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新知识的初期,是对世界形成认知的重要阶段。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之一,能够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拥有了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才会变得五彩斑斓。
作者简介:刘梦婷(199911-),女,汉族,安徽合肥人,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