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物流枢纽城市支撑“双循环”畅通无阻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物流,城市,“双循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1-07 11:11
提 要: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循环畅通。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下,要素的聚集手段和产业组织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而物流又是商品要素流动和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创建物流枢纽城市为城市产业扩张与物流高效组织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通过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加快整合区域资源要素,进行通道化规模化物流运作,既能加快区域资源要素聚集,为城市产业规模扩张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也能推进供需大规模精准适配,推动物流组织效率提升,促进商品和要素大规模自由高效流动,从而加速国民经济的循环畅通。
一、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支撑枢纽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循环
(一)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与枢纽经济发展
枢纽经济发展以要素聚集为鲜明特征。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区位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等驱动,逐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扩张发展,在产业自组织过程中,沿海港口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资源产地城市因先发优势实现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和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和规模化流通组织,再面向辐射区域开展商品辐射,这正是枢纽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枢纽经济发展与传统经济自然发展相比,主要区别在于要素聚集方式和手段的重大差别,枢纽经济发展是有针对性地通过交通、物流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营造,吸引原材料、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聚集,为产业规模扩张提供要素保障。因此,通过环境营造,特别是以物流组织为重要手段聚集资源要素,成为枢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
枢纽经济发展一般以枢纽城市为依托。发展枢纽经济不是孤立地在一个新地域空间进行要素和产业集聚,一般而言,枢纽城市是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方面,枢纽城市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公铁水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相对完善,对外交通货运承载能力较强,能够较为便捷地进行资源要素聚集和产品辐射。另一方面,枢纽城市在人才、科技创新、资本等领域均具备良好的基础,这些均是枢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条件。此外,枢纽城市一般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某个或多个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产品区域辐射较强,对城市枢纽经济扩张发展形成良好示范。
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加速城市经济枢纽发展。对于物流枢纽城市选择而言,一般是交通区位条件更优的枢纽城市,具有较强的国内国际交通连通度和通达性,能够快速地面向区域乃至全球进行物流辐射。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将进一步推进城市物流基础完善和物流通道畅通,强化枢纽城市在区域物流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并依托城市与区域的干线运输通道进行大运量、规模化的物流运作,降低物流枢纽城市物流成本、提升区域物流效率。与此同时,在物流综合比较优势驱动下,进一步强化物流枢纽城市的要素聚集能力,促进城市产业规模扩张,从而助推城市枢纽经济发展。
(二)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循环
现代物流是实体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物流是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流通相关理论基础,将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就离不开流通的支撑。流通是以商品交易为核心,以金融等为媒介,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或服务的完成,在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过程中一般会伴随着商品的空间位移,即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随着经济活动的循环往复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物流在这一过程不可或缺。特别是在现代科技赋能的情况下,现代物流组织方式也加快迭代更新,运作效率明显提高,现代物流对实体经济运行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
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是资源要素的自由高效流动。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贸易和生产制造业大国,一方面需要大规模进口大宗原材料、高品质消费品,满足国内再生产和强大内需市场需要。另一方面,我国生产制造的商品需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进行辐射,要求高效开展商品的全球分拨配送,而这些经济活动均离不开物流服务保障,其本质是通过物流服务支撑资源要素在全球高效流动。从国民经济的构成看,一二三产业高质量发展均离不开物流服务支撑,大规模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上百姓餐桌,原材料从产地到工厂再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商品从产地到交易市场再到终端客户,物流在串连产业链、衔接供应链,推动供需适配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国民经济循环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
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将显著提升经济循环效率。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下,国内国际物流运作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物流企业在利益驱动下提供服务,物流服务参与各方总体上各自为战,物流资源的整合程度偏低。通过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打造一批组织型物流枢纽,构筑城市多级合作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再利用物流枢纽城市间的干线交通通道进行规模化物流运作,引导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将提高城市、区域物流运作效率,促进商品大规模高效流动,从而显著提升经济循环效率和水平。
二、新发展格局下需创新建设物流枢纽城市思路
(一)依托物流枢纽城市奠定雄厚基础
国家战略赋能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为加快优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更高质量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国家规划和顶层设计。共建“一带一路”对沿海、沿边、中欧班列始发城市等地区建设物流枢纽城市创造了良好条件。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对沿线打造若干具有紧密产业链供应链联系的物流枢纽城市提供了现实可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及若干城市群建设等均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物流枢纽城市,牵引构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枢纽的轴辐式物流服务体系,以及“干支仓配”(干线运输、支线分拨、仓储、配送)一体的物流运行体系形成良好支撑。
交通和物流设施网络支撑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我国日臻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体系成为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依托干线运输通道,在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沿海港口城市、陆上边境口岸城市已经形成了若干综合货运枢纽,具备良好的多式联运和干线运输条件,为大规模的通道化物流运作提供了设施支撑,也成为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的重要设施依托。为加快构建“通道+ 枢纽+ 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等均以城市为依托,这些设施对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城市物流运作的规模化网络化,相关资源整合和物流运作实践也有助于承载城市创建物流枢纽城市。
(二)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总体思路
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并非另辟蹊径再造一个城市物流系统,而是按照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选择一批交通连通度高、物流辐射能力强的城市,通过升级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运行系统,以提升物流组织化水平为核心打造物流枢纽城市。在物流枢纽城市建设过程中,要跳出物流产业自身发展和城市内生物流需求,站在城市枢纽经济发展与强化国内国际物流辐射视角谋划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具体而言,以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完善为切入点,强化城市、区域、城市群乃至国际物流资源整合,依托干线交通网络开展通道化的物流运作,加大区域、全国及全球资源要素聚集,推动物流偏好型产业规模扩张,实现物流枢纽城市物流与产业同步发展,将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作为推动城市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三、加快推进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物流枢纽城市区域空间布局
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视角,统筹物流枢纽城市布局建设,选择一批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运作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开展物流枢纽城市建设。
基于物流发展基础选择物流枢纽城市。对于物流枢纽城市建设而言,是在现有的城市物流系统基础上按照物流服务能力和辐射方向要求进行物流系统重塑,因此物流发展基础对物流枢纽城市建设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正在探索打造一批组织型的物流基础设施来提升物流运作效率,这些物流基础设施所在城市具有创建物流枢纽城市比较优势。结合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城市分布,借鉴国家物流枢纽分类,统筹开展不同类型物流枢纽城市建设,重点建设港口物流组织型、航空物流组织型、边境口岸国际物流组织型、内陆多式联运组织型、生产制造供应链组织型、商贸流通组织型等不同类型物流枢纽城市。
基于国家战略选择物流枢纽城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随着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内陆腹地也将成为我国新增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区域,物流需求也将同步增长。为此,应围绕国家战略方向布局物流枢纽城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经济先发地区的中心城市可率先布局建设物流枢纽城市,围绕新一轮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也应适当加大中西部等经济后发地区物流枢纽城市布局建设力度,推动中西部地区加快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二)完善城市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提升物流枢纽城市交通货运承载能力。物流枢纽城市具有鲜明的物流要素集聚辐射特征,大规模货物跨区域流动要求强大的货运交通基础设施支撑。物流枢纽城市虽然是区位交通和物流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的城市,但仍需按照物流规模化运作要求加快补齐货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交通货运承载能力。一方面要重点开展多式联运设施建设,补齐综合货运枢纽设施短板,推进铁路专用线进港口、进物流枢纽,提升货物转运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推动干线货运通道扩能改造,探索物流枢纽城市间高速公路无人驾驶专业车道改建,加强物流枢纽与干线交通网之间的集疏运路网建设,支撑跨区域大规模物流运作。
升级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按照 “通道+ 枢纽+ 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要求,围绕物流枢纽城市打造轴辐式的物流运行网络。一是加快建设以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物流枢纽等为核心,物流园区为支撑,城乡配送网点为支点的支撑轴辐式物流运行网络的物流节点设施体系,强化城市分散物流设施资源整合,引导新建物流设施向组织型物流枢纽集中,提升物流设施承载力。二是补齐物流枢纽城市主要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推进保税物流、口岸通关、公共云仓、冷链物流、智能分拣中心等设施建设,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对传统物流基础设施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物流基础设施作业效率。
(三)开展组织化网络化循环物流运作
依托物流枢纽城市核心物流设施开展循环物流运作。对于物流枢纽城市而言,开展国内国际双向相对均衡的物流运作,是畅通城市、区域经济循环的必然要求,也是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首先,要依托物流枢纽城市核心物流设施,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再利用货运干线开展通道化的物流运作,系统性降低物流成本。其次,以物流枢纽城市物流辐射方向为重点,结合物流枢纽城市在国际物流运作中的角色定位,发挥城市在海运、国际航空货运、国际陆路多式联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联合利用物流枢纽核心基础设施,整合国际物流需求,实现国内国际双向相对均衡的规模化物流运作,强化物流枢纽城市在国际物流运作中的组织中枢地位。
利用科技赋能物流枢纽城市物流网络化运行。现代科技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代物流的显著特征,对于提升物流运作效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科技赋能物流枢纽城市是开展物流网络化运行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仓储、运输、装卸、分拣、配送等物流运作各环节进行数字化赋能,推动物流运作的可视化、智能化。另一方面,要依托物流枢纽城市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加快整合区域物流资源,推动区域物流供需的精准适配,提升物流网络运行效率。同时,应加强与其他物流枢纽城市、境外物流节点信息互联共享,提升跨区域物流网络化服务能力。
(四)推动城市枢纽经济高质量规模化扩张
加快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偏好型产业聚集发展。创建物流枢纽城市的核心目的就是发展城市经济,依托物流枢纽城市营造的服务国内、面向全球的高效率低成本物流环境,强化物流枢纽城市对国内国际资源要素的吸附能力,为产业扩张提供要素保障。应按照不同物流枢纽城市在国家经济空间分布中的差异化定位,结合物流枢纽城市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重点筛选与物流关联性较强的生产制造业、国际商贸流通业等在枢纽城市聚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促进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偏好型产业加快发展。
打造依托物流枢纽城市的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等核心物流设施是物流枢纽城市物流运作的重要载体,其在开展物流规模化运作过程中除了对要素的聚集能力外,也具备较强的对物流及相关业态的强大整合能力。应围绕物流枢纽城市内的国家物流枢纽等核心物流设施,吸引分销、交易结算、供应链金融、研发设计、跨境电商等各类业态聚集,构筑物流及相关业态空间高度聚集的物流产业生态圈,支撑构建若干具有产业扩张能力的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推动物流枢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