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小孩子读中国诗词?
- 来源:视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诗词,体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1-07 15:13
我从很小还不大认字、不大懂事时就已经开始背诗了。到正式上课了, 我认字渐渐多了起来, 就开始背唐诗。唐诗不在正课中,正课是“四书”,只是我十分喜欢背诗。在我家里不仅伯父、父亲喜欢读诗, 伯母、母亲也都读诗。但是女人读诗不像男人那样大声诵读, 而是低声吟哦。真正第一次拿着《唐诗三百首》当课本教我的是伯母。伯母受过良好的教育, 她是按着《唐诗三百首》编选的顺序来教的,其实她也不教什么,就是让我背。《唐诗三百首》是按体裁编的, 五言古诗, 五言古体乐府,七言古诗,七言古体乐府,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乐府绝句,七言绝句,七言乐府绝句。那时我伯母并没有给我讲这些诗歌的体式,就是从第一首开始念。
不论是伯母教唐诗,还是姨母教“四书”,都不详细讲, 都是让我背诵。我觉得,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小孩子实际上不需要多讲, 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 让他们多记忆、多背诵。背这些有什么用处呢?我小时候, 虽然似懂非懂只是背诵, 可是我觉得这种背诵的古典教学方式是有用处的。小孩子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的时候, 此时, 即使他不能理解, 只要先背下来, 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 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其实, 按人的智能发展规律来说, 中国的这种传统教育方法才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长阶段的。比如我早年背诵《论语》并不理解, 但在我以后的人生路程中, 遭逢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 会忽然理解了《论语》中的某些话, 越发体悟小时候背书真是很有道理的。直到今日,《论语》也仍是我背诵得最熟的一本经书, 这使我终生受益。我确实因为读诵了《论语》而在性情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 我逐渐体悟到了儒家思想中的柔顺而坚韧的美德, 因而改变了我以前的倔犟急躁的脾气。这种体悟对我一生的处世为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年龄愈大,对书中的人生哲理也就愈有更深入的体悟。此外《论语》中有一些论诗的句子,使我在学诗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启发。直到现在,我在写文章和讲课的时候, 还经常喜欢引用《论语》中的句子, 这就是我在做学问和做人方面都曾经受到过《论语》影响的一个最好证明。
真正好的诗词作品, 让人家从表面的第一层意思还可以联想到很多层的意思。就像王国维所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那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独憔悴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所举出的都是宋人的词。王国维接着说:“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所说的不见得是作者的本意, 但好的作品, 它有很丰富的内涵,你把它背下来,很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 以及对人生体验的逐渐丰富,每个阶段都会有更深入的体会。
我开始背张九龄的 “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时并不喜欢,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 念起来也不好听, 诗中讲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人生道理,我那么小当然也不懂。而像“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是我能体会的; 像李商隐的“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也觉得不错,念起来也很好听, 嫦娥、银河、烛影、屏风这些词汇都是我熟悉的, 我就背下来, 并没有什么深的理解,后来一直也没理会。直到 1 9 5 3 年教书时, 课本里选了一篇《资治通鉴》里的文章《淝水之战》,里面写到前秦与东晋交战,东晋胜利了,获得了一辆苻坚的云母车,想必是车上有云母的装饰。下课后我搭乘公共汽车回家,在等车时,想到刚刚讲的云母车,忽然间李商隐的嫦娥诗从脑子里跑出来了:“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时距离小时念这首诗已经好几十年,当年纪小时,我只是从表面知道嫦娥的故事和屏风、烛影这些具体的物象, 可这时我对这首诗就忽然有了另一种体会。因为我已经过了患难,才真正懂得了李商隐这种孤独、寂寞、悲哀的感觉。诗里这些丰富的内涵,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就是要把小孩记忆力强的时期利用上,让他背诵下来,只要他记住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时都会有所体会,随时都会有所升华。
我小时读诗也是喜欢那些声律好听的、意象优美的诗句,至于那些有哲理的诗也不大懂。哲理诗写得最好的是陶渊明,我小时没有读过,也不知道如果读了会不会喜欢。陶渊明的诗是我上大学时跟我的老师顾随先生念书时才开始读的,顾随先生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我也是从一开始就喜欢上了陶渊明,并为之倾倒。陶渊明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诗人,同样是哲理诗,你把陶渊明的诗与张九龄的诗作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出不一样。张九龄是把人生的哲理用智力安排出一些形象而表达出来:“兰叶春葳蕤”是说兰花的叶子春天长得很茂盛;“桂华秋皎洁”是说桂树的花开在秋天也很有光彩;“ 欣欣此生意 ” 是说四时的每一种草木,都有它生命的力量,它都能把自己生命的力量表现得很美丽;“自尔为佳节”是说每一种草木都各有它表现出自己生命力量的适当时节,都能欣欣向荣地把自己的生命表现出来,这是它本身,本身的生命,本身的光彩;“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你哪里知道有些在山林隐居的人,喜欢兰桂的这种芬芳、这种美好,就把兰花或者桂花折了,拿到家里放到花瓶里养起来了;而张九龄就说了“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草木自己开花那是它本来就有的一种芬芳,自然在生命中就展示它的这种芬芳,它的芬芳不是因为你要欣赏才有的,就是我们常说的 “ 兰生幽谷, 不为无人而不芳”。这个道理其实很好,我长大了当然都懂了。但这首诗只是把一个哲理用形象给表现出来了。
朱熹的 “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一首很好的诗, 说这半亩大的一方池塘像镜子一样,天光、云影碧波摇荡,问一问这水为什么这样清澈,因为这水不是死水,而是有源头的活水。人也是要有源头的活水,就是你的生命要不断地充实,不断地成长。这些道理当然是很好,但只是在说一个道理。
而陶渊明不是这样,陶渊明是结合了自己的人生体会,有一分诗意的感情,他的哲理诗,写得非常好。我们来看他的《饮酒》诗中的一首。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有他人生的体验,有一份感觉和感情在里面,不只是由理性安排出来的形象的象征和寓托。有的咏物诗是出于理性的安排,是由思想把形象跟意思配起来的,而陶渊明不是,陶渊明真是有他的生活。陶渊明确实在那时黑暗多歧的仕途中,有过一段彷徨的日子,但是他没有在黑暗中迷失自己。在陶渊明的诗中,我们可以体悟到,他以知命的委顺,泯没了悲苦;他以知止的固执,超越了迷途;他以闪烁着的智慧的灯火,照亮了他的四周,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与生活上, 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息之所。于是陶渊明欣然地从他周围的事物中,看到了种种可赏爱的人生妙趣,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之际,悠然吟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诗句。
这首诗中的两句 “ 因值孤生松, 敛翮遥来归”,写得真是美,而且“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更是非常使人感动。(缪可摘自微信公众号“晨读夜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