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塞上真江南

  得贺兰山庇佑和黄河滋养,千里沃野和星罗棋布的湖泊湿地,让这座西北城市有着“塞上湖城”的美称。

  山涧潺潺、林涛阵阵;城内湖光山色、相映成趣;黄河岸边,大小湿地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作为我国北方少有的山、河、湖、湿地、沙漠、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兼备的城市,地处贺兰山以东、黄河流润而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兼具江南之灵秀与塞北之雄壮。得贺兰山庇佑和黄河滋养,千里沃野和星罗棋布的湖泊湿地,让这座西北城市有着“塞上湖城”的美称。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决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和绿色发展主动仗,大力开展水域生态治理,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使塞上湖城的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保卫贺兰山生态

  “真没想到,这里有山有水、满眼皆绿,还有一眼望不到头的葡萄园,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江南。”在位于贺兰山脚下的宁夏志辉源石酒庄,第一次到银川旅游的江苏游客汪敏感叹道。

  “荒漠戈壁、飞沙走石”曾是汪敏印象中的大西北,而湿绿盈目的景象刷新了她的认知,更令她难以置信的是,眼前绿意盎然的葡萄园曾是一片废弃的矿坑。

  被宁夏人民誉为“父亲山”的贺兰山,横亘南北的山脉削弱了西伯利亚高压冷气流,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守护了宁夏平原的万顷良田,是宁夏、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然而,因有丰富的硅石、煤炭等矿产资源,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贺兰山里的大规模无序开采一度导致这座“父亲山”满目疮痍。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对砂石需求量大增,贺兰山下又成为周边地区主要的砂石料来源地,“伤痕累累”的“父亲山”,更加“衣衫褴褛”。

  “治病祛痛”需系统“辨证施治”。自2016年起,银川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了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全面开展贺兰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先后完成贺兰山自然保护区40处人类活动点位的整治修复和保护区外围11处遗留矿坑的环境治理。目前,已有近1.4万亩的矿坑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生态植被得以恢复。

  青山重塑,生灵归来。贺兰山里野生动物的生存条件明显改善,一度难觅踪迹的雪豹、兔狲、豹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也频繁现身。

  停止对自然过度消耗的同时,一场产业绿色转型悄然启幕。

  建在废弃矿坑上的志辉源石酒庄,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漫步酒庄,绿色生态元素随处可见:多彩石板路取材自周边冶金企业废弃的“过火石”,屋檐上的鱼鳞瓦回收自周边村民旧屋上拆下来的瓦片,餐厅的大梁取自拆迁的银川剧院,供游人休憩的椅子是用废弃橡木桶做成,歇脚处的石桌则是由上世纪的牛车轱辘改造而来……

  “我们把产业发展限定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选择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四荒地’上种植酿酒葡萄,不占用耕地;建设智能化葡萄园发展节水灌溉,将平均亩产水耗控制在120立方米,不足水稻种植平均水耗的1/8,是玉米种植平均水耗的1/3。”宁夏志辉源石酒庄总经理袁园说。

  从采砂到发展特色产业,志辉源石酒庄只是宁夏贺兰山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如今,一座座葡萄园在贺兰山下快速崛起,昔日风沙肆虐的荒滩、废弃的砂坑,今日变成生机盎然的绿洲,成为防风治沙、涵养水源的绿色屏障,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的产业链为十余万农民的增收提供了保障。

  要摆脱资源、能源依赖,真正实现绿色发展,改变“倚重倚能”的旧有产业模式尤为关键。

  在位于银川经开区的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铸造3D打印智能工厂,粉尘、噪声污染等传统铸造企业的顽疾难觅踪影。通过技术创新,这家传统铸造企业攻克了铸造3D打印材料、工艺、软件、设备及集成等技术难题,实现铸造3D打印产业化应用国内首创,与国外同类设备相比,成本降低约2/3,打印效率提高约3倍。

  通过科技创新“祛黑逐绿”,锚定绿色发展的不止共享装备。如今的银川,单晶硅棒、硅片、半导体大硅片、石墨烯三元正极材料等绿能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占据一定份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得以逐步夯实。

  提升入黄河水质

  秋日的塞上,天高云淡,草木葱茏。位于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河滩村的银川黄河湿地公园水草丰茂、波光潋滟,一只只水鸟掠过水面,人们一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徜徉于花海间散步乘凉。

  湿地公园紧挨着黄河,距离黄河岸边直线距离不足一公里,河滩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过去可不是这样!”年逾六旬的顾金成带着孙子在公园游玩,作为土生土长的河滩村村民,在顾金成的记忆中,以前这里是寸草不生的河滩盐碱地,附近的永二干沟是银川重要的入黄排水沟,但沟里的水质一直备受村民诟病。

  “以前水面都是泡沫,臭烘烘的,牲口都不肯喝,浇地,庄稼也长得不好,打下的粮食都不好卖,一到村子里就能闻到一股臭味。”顾金成说。

  病在水里,根在岸上。近年来,银川市以“源头治理、中段提升、末端兜底”为思路,统筹规划系统治理、岸上岸下综合整治,全市1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并通过对入黄排水沟道采取底泥清淤、水生植物种植、生物浮床等措施有效提升沟道水质,改善水环境。

  源头治理是最治本的,但难以保证入黄水质的稳定,需要通过其他补充措施进行“末端兜底”。银川的方案是——建设人工湿地,通过人工湿地为银川市生产与生活废水进入黄河之前加装一个巨型“净水器”。

  2018年以来,银川建设了银川滨河水系截污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在黄河西岸建立起一个长约49.5公里、面积约1.1万亩的滨河水系,包括3处天然湿地和5处人工湿地,黄河湿地公园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将永二干沟等11条入黄排水沟串联起来,只留一个入黄口,结束了以往沟道局部治污模式,形成综合治理总开关,实现了水系湿地互联共调同净化。”银川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曹婧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巨型“净水器”中有不少科技元素。通过铺设石墨烯催化网,进一步吸附降解水体中的氨氮、总磷等污染物,同时通过科学种植芦苇、菖蒲、睡莲、荷花、水葱、梭鱼草等挺水、漂浮、沉水植物,为微生物创造栖息地,最终构建起由各类水生动物、植物、菌类、藻类等共存共生的完整湿地生态系统。

  “这里水下是人工湿地,岸上则是生态公园,每天吃完晚饭,带上小孙子在这里走一走,感觉我们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顾金成说。

  作为水环境治理的末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因其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等问题,成为生态环境整治中难啃的“硬骨头”。

  在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园子中心村污水处理站,周边1500户5400人的日常生活污水经排污管网逐级加压运送至此统一处理,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至河湖沟的问题,进一步改善了河湖水环境质量。

  系统施策使银川入黄水质有了向好变化。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通过人工湿地内水生植物的循环净化和石墨烯等设施的有效处理,水质获得明显提升。水质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银川市入黄水体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黄河干流银川段稳定在“Ⅱ类进Ⅱ类出”,主要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为黄河注入达标的“健康血液”。

  候鸟是生态环境变化的晴雨表。“湿地面积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让适合候鸟繁殖栖息的场所越来越多,很多原来不经宁夏的候鸟种群,也陆续改变了迁徙的路线,成为宁夏的旅鸟。”宁夏观鸟协会秘书长李志军说。

  如今,银川滨河湿地已成为“鸟类天堂”,黄河滩地的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据统计,滨河水系建成后,银川全市野生鸟类种群从最初的169种增加到目前的24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3种,红嘴鸥、黑鹳、白尾海雕等鸟类每年春秋两季如约而至。

  重现“七十二连湖”景观

  城市有水则充溢灵气。依偎在黄河之畔的银川,处处都是依托黄河水滋养的湖泊水系。很多初到银川的人,都会发出“想不到”的感叹。原本以为会是一番“大漠孤烟直”的风光,可映入眼底的却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景色。

  得黄河灌溉之利,银川自古沟渠纵横、湖泊棋布,历史上素有“七十二连湖”“水抱城”之说。然而,难得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保护意识,曾几何时,向湖泊湿地要地、围湖造田等导致大面积湖泊湿地被人为破坏,银川的湖泊湿地数量一度锐减,湖泊群日渐萎缩消失。

  湖泊湿地是银川整个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是“塞上湖城”风貌的基本支撑,也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所在。为了让“七十二连湖”的生态景观重现,多年来银川市不断加大湖泊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力度,法规保障与工程举措并重,取得明显成效。

  依法划定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加大河湖水系监管力度,严肃查处涉河涉湖违规项目,严厉打击湿地保护区域污染湿地水体的行为;加强湿地水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湖泊湿地生态补水的水权水指标长效机制,湖泊湿地年均生态补水量约8000万立方米……一系列举措有效保护与恢复了湿地,银川市常年监测的鸣翠湖、阅海、典农河等重要湿地,水体水质保持在Ⅳ类水之上,基本达到了河湖景观水标准。

  近年来,银川还相继实施了大规模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建设,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合理、完整的湿地保护体系。自2009年以来已累计投入湿地保护工程项目资金约34.5亿元,建成了集防洪、排水、生态、景观、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典农河工程、西部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系连通工程等项目,保护与恢复湿地面积5000多公顷,新增湿地面积800公顷,恢复湿地植被300多公顷。2018年,银川荣获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是当年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2021年起,银川市实施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陆续在市区内多个水域节点推广湖泊湿地生物浮岛种植技术。芦苇、菖蒲、千屈菜、慈姑、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不仅有效保护了黄河银川段的水生态环境,丰富了湿地生物多样性,还为市民营造了舒适宜居、风光旖旎的生态空间,让城市颜值稳步提升。

  数据显示,目前银川市湿地总面积5.31万公顷,占市域土地总面积7.65%,人均湿地面积236平方米,是全国的6倍。全市有自然湖泊、沼泽湿地近200个,其中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沼泽20多个。

  随着湿地面积的扩大,银川形成了一道水不断流、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湿地生态屏障和“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别样景观。很多水系周边配套建设的木栈道、亲水平台、休闲步道、运动广场等,将水系景观融入城市环境,成为市民亲水近水、运动健身、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如今的银川,一城湖光半城景,城市宜居环境不断优化提升。临湖而居成为时尚,拍照“晒湖”“晒蓝天”成了不少市民的日常习惯,一张张照片洋溢出老百姓身居于此的获得感、自豪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