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都市圈出炉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重庆,都市圈,竞争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1-24 15:41
到2035年,重庆都市圈重点领域同城化全面实现,综合经济实力、资源配置能力、市场主体竞争力大幅跃升,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重庆都市圈。
近期,重庆与四川联合印发了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包括重庆主城都市区21个区与四川广安市行政辖区全域的重庆都市圈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都市圈之后,第6个获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也是继南京都市圈之后的全国第2个跨省都市圈。根据《规划》,重庆都市圈将与成都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川渝融合新格局。
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谭灵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重庆都市圈在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广安“入圈”受关注
重庆都市圈规划最受社会关注的特点,是四川省广安市的加入。
日前,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
广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伟说:“长期以来,广安都受到重庆作为超大城市和经济中心的辐射,广安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有先天条件和发展基础。”
“把广安建成重庆市民的‘菜篮子’保供基地,是我们相关从业人员的奋斗目标。”9月19日,广安市经作站工作人员易建明表示,预计2022年广安市全年将有100万吨蔬菜进入重庆市场。
广安是四川省的地级市,但与重庆联系颇为紧密。
空间距离上,广安是离重庆中心城区最近的四川地级市。渝广之间距离约有145公里,渝西高铁建成后,广安站到重庆中心城区仅需20分钟。经济关联上,广安50%的工业企业是服务于重庆的配套企业,60%的游客来自重庆,70%以上的农副产品销往重庆,每年有大量人员在重庆购房、上学、就医。
跨省都市圈的建设有助于消除地方行政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无障碍地流动,促进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在这些方面,此前的都市圈实践已经有了不少经验。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协作都市圈的南京都市圈,在南京的辐射和带动下,安徽滁州市、马鞍山市受益良多。特别是滁州市,受到来自南京的交通、医疗、教育、工业等全方位辐射。
带动川渝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是重庆都市圈的一大使命。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到,川渝两地要从多方面进行融合,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
谭灵芝认为,川渝两地融合,是一个包括消费、产业、基础设施、科技、文化、公共服务、城乡建设等多方面的融合。具体来看,包括两地共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合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
张伟说,广安将与重庆市有关区县和部门落实好重庆都市圈联席会议机制,研究论证重庆渝北至广安铁路项目,规划建设广渝快速通道,开行铁路公交化列车、跨区域城际公交,形成到重庆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圈”;加快建成广安机场,融入成渝世界级机场群。
在协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广安将加快建成重庆先进制造业集群配套基地。同时深化农业全产业链合作,共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
重庆大学教授王林表示,《规划》突出以邻为伴,共谋国家战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将增强重庆都市圈辐射力、带动力,也将对全面深化川渝合作,推动“双核”联动、“双圈”互动发挥积极作用。
就重庆都市圈对相关区域带来的利好,谭灵芝认为,要从扩大经济腹地、优化城市格局和带来人口红利等方面来看。
首先,重庆的经济腹地通过都市圈建设深入到四川东部。广安拥有川东北经济区规划中最大的港口——千吨级的广安港。广安港能很好地助力重庆水路运输发展,壮大枢纽港口市场。
其次,城市格局方面,包括广安高滩园区在内的产业园区主动承接重庆中心城区产业外溢,广安中心城区就可以给更大更强的龙头企业腾出发展空间。
第三,人口方面,2021年末,广安户籍人口为453.18万,常住人口约325万,有30多万广安人在重庆定居,每年近200万人次到重庆消费,近100万人常年在重庆务工。将广安纳入重庆都市圈,重庆的服务业市场将有更大的拓展,重庆楼市也能通过更多川东人口流入而持续平稳向好发展。
聚焦同城化发展
此次重庆都市圈并未涵盖重庆全域。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余颖介绍,重庆都市圈范围包括重庆主城都市区21个区和四川省广安市行政辖区全域,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440万。
“重庆21区+广安”,其范围是如何确定的?
余颖说,《规划》编制时,依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自然资源部相关要求,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础,同城化发展为标尺,关注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利用企业资金互投、手机信令、通勤率、客货运交通流等大数据,从经济联系强度、人口流动规律和范围、交通可达性、产业协同合作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和谋划。二是对接在编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尊重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规律,经反复研究论证,征求各方的意见,最终确定重庆都市圈的范围。
从全国范围看,都市圈的建设近年来已驶入快车道。
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支持福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到,支持武汉、郑州、合肥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培育发展南昌都市圈。
不过,官方文件和城市规划专家也都提出,都市圈建设不能一哄而上。
2022年9月19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都市圈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要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发展阶段,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科学有序推动都市圈建设。
“同城化”是重庆都市圈的关键词。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江表示,《规划》内容紧扣“同城化发展”这一都市圈建设的核心要义。
在同城化的共同目标下,被纳入重庆都市圈的各地区又将如何各司其职?朱江说,重庆中心城区规划定位为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广安规划定位为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
璧山、江津、长寿、南川规划定位为重庆中心城区功能疏解承接地,在交通、市政、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与重庆中心城区一体规划、统筹布局;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规划定位为重庆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战略支点;荣昌、大足、铜梁、潼南规划定位为联动成渝、联结城乡的桥头堡城市。
机遇挑战并存
都市圈模糊了都市行政边界,其目的是促进中心城市产业升级,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并进一步推动整个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为西部地区的经济提供强劲动力,这是已获批的成都、西安、重庆都市圈的共同使命。
“可以说,建设这三大都市圈是提升西部整体经济实力的一次历史机遇。”谭灵芝说,“《规划》制定了重庆、成都两大都市圈通过相向发展,带动整个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和具体举措,意味着成渝‘双圈’新一轮城市高质量建设拉开大幕。”
重庆大学地方政府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教授陈升说,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推动重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作用,强化其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功能,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
同时,还可促进人口向重庆都市圈集聚,减轻渝东北等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压力,加快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示范作用。
重庆都市圈未来可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建设都市圈讲究“交通先行、产业为重”。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肖金成说:“山城重庆与周边城市、城镇的交通尤其是城际交通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实现同城化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修建中心城区到涪陵、合川、广安、永川的城际铁路,为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为经济要素的有序流动创造条件。”
此外,在产业技术和人才队伍方面,重庆都市圈目前还缺少国家级的本土高新技术产业支撑,经济增长仍依赖于传统制造业特别是资源密集型产业,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存在“两头缺”的问题。
谭灵芝认为,下一阶段,重庆都市圈需要发力于共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共建现代服务业高地、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推动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同时要发挥好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创新引领功能,构建高效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队伍。
“到2035年,重庆都市圈重点领域同城化全面实现,综合经济实力、资源配置能力、市场主体竞争力大幅跃升,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重庆都市圈。”朱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