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筑牢特色产业根基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脱贫攻坚,特色产业,根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6-30 12:00
要充分且持续发挥特色产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的关键作用。
文 | 施海波 贾伟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脱贫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发展乡村产业,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这为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然而,当前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受限于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都还比较低,一些地方特色产业出现了差异化的经营问题,亟须全面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帮扶产业发展,保持特色产业的“特色招牌”和“产业效益”,充分且持续发挥特色产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的关键作用。
“守底线”的核心要义
提升脱贫地区特色帮扶产业是“守底线”的核心要义。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底线任务,其中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收是关键所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因脱贫而生,亦要为固贫所用。
在各地实践中,特色产业与脱贫人口联结最直接紧密,带动就业增收最明显。据统计,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带动脱贫人口总数达2900多万,九成以上的脱贫人口与特色产业有关联,对其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有效助力了脱贫群众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外出劳动力返乡回流成为新趋势。2021年本地农民工增加近500万人,各地区就近就地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已脱贫人口、边缘弱势群体等就业不充分、收入下降的压力骤增。因此,要全面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帮扶产业,稳住脱贫群众就业质量,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提升脱贫地区特色帮扶产业是“抓发展”的重要手段。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是抓脱贫地区发展的主攻方向,透视全国经济强县跃升路径,发展县域经济,特色产业是关键。
据统计,脱贫攻坚期间,全国建成各类特色产业基地30多万个,每个脱贫县都形成2至3个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许多脱贫地区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的跨越构建,这为后续脱贫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内部要素配置看,每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衔接资金”)投入,2022年衔接资金增加到1650亿元,且要求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55%,将会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迈上新台阶,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持续动力。
从区域要素流通看,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因地制宜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畅通区域内循环是重要趋势。通过依托已有特色产业基础,发挥承接优势,扩大有效投资,既能带动脱贫人口就业增收,又能提升地方财政造血能力,让脱贫地区产业结构逐步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因此,要全面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帮扶产业,激活区域要素活力,助推脱贫地区发展。
提升脱贫地区特色帮扶产业是“促振兴”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产业振兴作为五大振兴之首,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立足特色资源,惠及农村农民,是脱贫村产业振兴中主体板块,也是实现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的宝贵财富。只有夯实了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发脱贫地区自身的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
实践中,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是提升脱贫群众人力资本的有效路径,传承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的有机载体,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考验村级治理能力和水平重要抓手,打响了“特色产业+”的系列品牌。
因此,要全面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帮扶产业,以特色产业振兴撬动联动带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助推脱贫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理性看待不足与挑战
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短期完善的,是一个动态演化、波动上升的长期趋势,要用历史耐心看特色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状态不均衡、转型不顺畅等问题。
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样态表现。然而,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跃升阶段,产业链存在结构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生产端,产品产能和加工效能与品牌质能还不协调。全国约有40%的脱贫县以传统水果、茶叶、特色粮油为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以上,累计认定“两品一标”农产品数量不及全国的25%,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场销售等产后链条延伸有待拓展,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建设仍任重道远。
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状态不均衡。从产业发展规律看,产业是“活化”类生命体属性,具有优质、稳定、低效等不同的生命样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由于产业韧性不足,在活力状态上还存在不均衡,稳定低效为主,优质高效不多。近年来,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增加,区域经济要素流通受阻,非市场化价格波动增多,一些特色帮扶产业出现了生产运营不稳定,帮扶车间运营艰难等状况。特别是不少脱贫村来料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贫车间,受整体产业东南亚转移及疫情影响,出现了闲置状况,影响了帮扶产业整体效益发挥,呈现低效状态。
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转型不顺畅。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总体起步时间较短,发展进步慢,脱贫攻坚期主要是重效率、建基础、补链条、做增量,而进入衔接期特色产业达到了重效益、提能力、促联动、优存量阶段,在转型发展上还不顺畅。过去产业“做加法”、做增量的习惯做法难以适配当前产业发展阶段特征和演进规律,产业发展存在一些缺乏科学、系统的产业规划和定位策略,盲目跟风,快速上马,呈现特色少与同质多、市场少与规模多、收益少与投资多等产业双重张力,由政府效率向市场效益转化困难。
把握好特色产业发展趋势及举措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全面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帮扶产业,要把握好特色产业发展的三个趋势,处理好三种关系,落实三项举措。
准确把握好三个趋势。全面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帮扶产业的过程中,将会呈现三大趋势。在战略目标上,逐步向乡村富民产业演化。特色帮扶产业的内涵外延不断丰富,不仅要固贫,也要共富,利益联结范围和支持对象扩展到边缘户、一般户等,并更好统筹兼顾县域内所有脱贫出列村和非贫困村,实现从特惠向普惠的转变。在战略区域上,县域地位作用将更加凸显。特色产业发展更依托适配于县域资源环境特点、区位条件、功能定位、经济基础,并在县域内城乡、县域之间的产业链条分工、要素流动上联系更加密切。在战略布局上,更加强调全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在产业上下游配套支持更加聚焦,更强调产业功能拓展,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赋予产业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
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规模和特色的关系。要处理好大宗产品规模产业和小精特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规模要聚集提产能增效能,特色要聚集优品质打品牌,分类谋划,有序推进,避免产业发展同质化倾向。二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把握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明确边界,形成合力,使市场在特色产业发展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财政投入、金融保险、科技人才服务等资源要素统筹投入的服务作用。三是存量和增量的关系。要处理好存量产业和增量产业之间的关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存量产业与增量产业协同配合,发挥1+1>2的协同联动效应。
未来发展一要持续优化特色产业发展结构,促进特色产业平衡发展。丰富稳定特色产业支持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强化产业支撑带动作用,以全产业链建设行动为抓手,推进加工产能集聚发展,继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逐步延长产业链条,拓展特色产业功能,引导特色产业朝着精深加工、特色品牌的方向前进,发展多元农文旅融合新业态,进一步推动脱贫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要分类改善特色产业发展状态,激发特色产业发展活力。及时开展特色产业发展动态评估,对脱贫地区重点产业和行业进行监测体检,识别持续发展短板、痛点和难点,把握实际运行状态,按照改造升级一批、培育壮大一批、集聚整合一批、强链补链一批、依规退出一批等“五个一批”思路,分类施策,精准指导。
三要全面推动特色产业战略转型,适配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出台金融、人才、用地等特色产业针对性帮扶政策,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尽快适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特征,由过去单纯强调投资规模、投资数量扩张的粗放式发展尽快向产业优结构、资产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实现由产业扶贫效率到产业固贫效益的战略转型。
作者施海波为安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贾伟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