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文化遗产保护的“陕西力量”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明交流,贡献,“陕西力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6-30 12:09
近年来,陕西主动担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责任取得实效,在提升文物国际传播效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文 | 潘睿
4月24日至26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22个亚洲国家及3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汇聚一堂,为亚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搭建起沟通桥梁、构建合作机制。
文明因故步自封而丧失生机,因交流互鉴而充满活力。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将联合亚洲国家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成为大会成果之一。新时代的中国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进行全方位的文明合作,尤其在亚洲用力颇多。
近年来,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坚定步伐中,陕西在3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104场,与境外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意向书、备忘录94项,发起成立丝绸之路考古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平台……一系列行动为亚洲遗产保护贡献“陕西力量”,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发挥资源优势,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众所周知,陕西西安既是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又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多年来,陕西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文物,以一件件文物实证周秦汉唐的盛世,阐释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近年来,陕西更主动地“走出去”,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陕西故事也是陕西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陕西文物充分发挥“金色名片”“外交使者”作用,在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以秦兵马俑和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文物进出境展览104场,配合多项高端外事活动,荣获国内国际多个奖项,在全国出境文物展览国际影响力评估中位居前茅。
2017年6月,陕西省首次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2017年11月,联合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香港举办“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获“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2018年5月,大唐西市博物馆引进哈萨克斯坦“欧亚大草原早期游牧民族文化展”,这是哈萨克斯坦珍贵文物首次来陕展出;2019年,“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皇帝与兵马俑展”在泰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成为中国首个赴泰国举办的文物展览,该展览参观人数高达27万人次,成为泰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人数最多的海外展览;2021年,配合“中希文化和旅游年”,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合作推出“平行时空”希腊线上数字展还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2022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之“卓越之星”。
据了解,目前,包括兵马俑在内,陕西省的文物出境展览已形成了涵盖周、秦、汉、唐、丝绸之路、考古新发现、佛教七大主题,涵盖青铜器、金银器、宗教、艺术、科技在内的多项内容展示。接下来,陕西还将持续创新文物出境展览模式,推动文物展览更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利用好陕西文物资源,展示文物的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
此外,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陕西坚持挖掘阐释,持续开展石峁、太平遗址与周、秦、汉、唐都城遗址及帝陵等重大考古学研究,开展长城和石窟寺考古;筹办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建立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筹建考古现场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努力形成一批科学阐释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考古成果,为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截至目前,陕西拥有各类文物点49058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处9个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97处;350座博物馆中,一级博物馆9座;522家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共收藏文物7748750件。
拓展合作交流,用心呵护亚洲文明脉络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文化遗产人类共享。西安是具有独特历史文化魅力的千年古都,多年来,陕西一直发挥文物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与亚洲多个国家开展联合申遗、联合考古、文物展览、文物科技保护等形式多样的双向交流合作,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目前,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为代表的文物单位,以及以西北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积极组织专业力量赴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越南等国家开展境外考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在文物科技保护方面,陕西现有5家国家文物重点科研基地及科技部对外合作基地,在砖石质、陶制彩绘文物,墓葬壁画保护等领域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全省文物系统建成33个国内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文物修复室。
在承接国家援外项目方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等陕西文博单位和高校承接了我国援助蒙古国博格达汗宫古建、蒲甘他冰瑜佛塔、尼泊尔王宫等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赴新加坡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合作项目等,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效果,也得到了所在地文物保护部门的高度肯定和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年的丝路考古方面,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等单位考古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考古学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将我国本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和大遗址考古的理念和实践,无私分享。“在撒扎干遗址大型墓葬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首次采用了文物保护监控大棚,并安装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环境检测和安防监控系统。这种做法促进了当地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的提升,在当地获得了广泛好评。”上述负责人说道。
在前不久于西安召开的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上,陕西省文物局指导牵头,以西北大学为实施单位的“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同一时刻,由西北大学等单位组建的陕西专家团队,正在距离西安4000多公里外的中亚,与中亚国家考古学者合作,兵分多路,分别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大遗址保护调研、考古调查、文物发掘整理、多学科联合考察,在土库曼斯坦考古项目考察以及“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据统计,近年来,陕西文博系统与境外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意向书、备忘录94项,深化拓展文物科技国际合作多元化,开展多项文物修复保护合作项目,致力于搭建多层次机制性合作平台,在亚洲乃至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出更多“陕西声音”。
以“文”会友,勾勒文明传承广阔前景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亚洲各国山河相连、人文相亲、命运相依。携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亚洲文化遗产,是亚洲各国的共同责任。历数中国的56项世界遗产,其中一些即是同邻邦一道保护的典范。如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属于几方共同努力的跨国遗产。
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倡议的提出,到2021年10国共同发起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27国共同发布《关于共同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倡议》,再到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愈织愈密,文明互鉴的共识越来越强。
在此次大会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西安宣言》的发布绘制了今后彼此共襄保护与传承大举的宏阔蓝图,这也践行了“全球文明倡议”中关于“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主旨。由此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会围绕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重点内容和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的重要部署开展重点工作,从而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增强文化遗产外交工作新实效。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陕西的召开,推动了陕西与亚洲各地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互学相长,加深了相互间了解。接下来,陕西将积极发挥“陕西文物”“陕西考古”“陕西文物保护”优势,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在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与亚洲国家加强合作,搭建起亚洲文化遗产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推动亚洲区域文化遗产交流互鉴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