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整合的小学三行体验课程活动方式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课程整合,三行体验,活动方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09 19:52
吴丽琴
(临海市大田中心校)
摘要:课程整合不仅仅是指学科知识的整合,还意味着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整合,其最终指向构建民主社会和培养完人。“三行体验”通过“亲近自然行、走进社会行、认识自我行”探寻主题,在传统的说教德育活动中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得德育课程化、活动化、体验化。
关键词:课程整合 三行体验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2-005-01
课程整合不仅仅是指学科知识的整合,还意味着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整合,其最终指向构建民主社会和培养完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与社会生活相整合,对儿童说来,展示的是真实而富有生机的当下社会生活。“三行体验”活动是基于课整合背景之下提出的管理新模式,通过“亲近自然行、走进社会行、认识自我行”探寻主题,在传统的说教德育活动中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得德育课程化、活动化、体验化。
根据学校现有资料,举办的各类丰富多彩的整合课程形式,学生们在三行体验实践中不断挖掘兴趣点、培养特长,可谓一石多鸟。实践证明 :实践主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效果越明显。走进临海古长城,感受临海文化的象征;游览紫阳街,感叹文化遗址;畅游东湖……我们可以开展“弘扬临海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等途径,让学生或实地参观,或阅读,了解临海文化历史,多渠道搜集临海文化的历史资源,让学生从“临海旅游”、 “民间特色小吃”等等方面去探索研究。
1.亲近自然行¬——探索奇妙世界
“三行体验”式德育活动是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星光大道。在活动中, “探究”贯穿整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激情,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本主题的实践活动设计主要从走进乡村、“小农”科创、探秘自然三方面进行:
(1)走进乡村
在走进乡村的实践方案设计中,学生通过行走于美丽的城市与乡村之间,观赏风景名胜、认识动植物、体验农村生活的“亲近自然行”来亲近大自然、了解家乡,从而激发热爱家乡之情,感受旅行带来的乐趣与魅力。重在体验农乐:以走进乡村体验“农活、农乐、农俗、农情”为主要实践项目,体会农家的艰辛、体验农家的乐趣,感受新农村发展的美好,懂得敬畏自然、敬崇生命、敬重生活。
(2)“小农”科创
“小农”科创课程中,让学生开始亲手种植,一年级学生种秀珍菇、二年级种绿豆芽、三年级种凤仙花等,通过种植的过程,感知生命的神奇,通过守护生命,让孩子们懂得珍惜生命。孩子们还带着探究卡,走进农业观光园,感受科技种植的发达与神奇,体验果苗种植和采摘,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认知、拓宽自己的眼界。“每颗种子都有其独特的生长规律,我们在‘小农’科创德育课程中融入了静待花开的慢教育理念,让孩子们明白老师园丁会默默守候他们成长。”这也是说教德育无法替代的。
(3)探秘自然
带领学生通过访谈、查找资料、实地考察,探究家乡风景名胜的分布情况及其历史和现状,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加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保护家乡风景名胜的意识。通过实践探究,学生们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是家乡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发展家乡旅游的基石,是推动家乡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家乡的风景名胜集中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也反映了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
2.走进社会,提升综合能力
社会力量无疑是必要且重要的。消防、交通、国防、工商等这些行业的知识不仅能让学生大开眼界。此外,还可以在组织参观教育基地、素质拓展中心、科技馆等,亦或参与各种公益讲座,让学生从校园小课堂走入到社会大课堂,接受方方面面的锻造。
(1)聚焦社会视点——经济
在现代社火中,每人每人生活都离不开“经济”二字。经济也是国家的命脉,标志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经济上的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我们将社会行的首要目标指向“理财教育”,在学校设置工商银行理财教育基地,设计理财活动课程,并根据需要定期进行理财教育。如我们学生去超市参观体验,懂得人民币的使用;去市场参观,培养学生讨价还价等基本的生活能力;去银行参观体验,懂得利率在生活中的作用;去银参泰城参观体验,懂得商品的折扣。
(2)感受城市新区变化——人文
城市人文体验的课程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精神品质。我校十分重视学生良好的品质教育,以综合实践的“三行体验”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养成。如组织学生去参观“临海博物馆”,让学生认识临海,了解家乡临海的历史、风俗习惯、城市规划的新成果,增长见识,感受家乡的美丽,对家乡的未来充满希望。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做一个文明的临海人。
(3)具有环保意识——环境
环境是我们社会人生存之基,环境教育在于习惯养成和价值观的培养,养成教育尤为。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人类与自然平衡协调爱护资源的世界观,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需要教育长期不懈的坚持和不断重复浸润。我们力求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出发,确立适合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理念,在学校积极推行,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以水课程为支点,进行“全课程”育人,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五水共治”行动中来。我们编了《治水三字经》,开设了“水”课程,设计了治水标识,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治水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我校的“三行体验”式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深入垃圾处理厂、水厂等场所,认识社会环境现象,投身社会环境保护,参与社会实践的“走进社会行”,增强实践感悟与体验社会环境现状。
3.认识自我行——提升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医学观念,不仅躯体、生理上健康,还应该包括精神、心理上健康。就目前是状况而言,对小学生提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促进学生心理品德教育的高速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健康的心理素养,从而引导学生懂礼、爱人、爱己,提升自我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秀梅.课程整合:永远在路上[J].中国民族教育.2016(Z1)
[2] 张传燧.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02(7).)
[3]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