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而上,大湾区建设迎来“加速期”
- 来源:今日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湾区,建设,加速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27 14:11
文| 汪灵犀
“我如今带团去海外,不仅介绍香港,而是推介整个大湾区。”不久前,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林建岳带领香港工商界高质量发展考察团走进珠海、广州和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在亲身感受了大湾区的合作潜力巨大、魅力无限后,林建岳不禁这样感慨。
5.6万平方公里、8000多万人口、2022年GDP超13万亿元人民币……毫无疑问,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随着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人流、物流日渐繁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迎来“加速期”。巨大的市场和机遇释放出强大的“磁石效应”,吸引着一批批企业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信心票”。
提振企业信心
2023年6月11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正式合龙,深圳和中山在伶仃洋底实现“牵手”;再往南走,港珠澳大桥长虹卧波,在阳光照射下遒劲蜿蜒;从广州南沙港起航的万吨货轮,穿过港珠澳大桥驶向大海;科技创新大步迈进、先进制造业走势稳健、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生产要素便捷有序流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的新成就,给全球投资者源源不断注入信心动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2023年亚洲青年领袖论坛、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一系列重大活动在粤港澳大湾区陆续举办,大湾区“朋友圈”不断扩容。“对于跨国企业而言,中国是很重要的市场,在这里它们能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拥抱未来。”中国美国商会总裁何迈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粤港澳大湾区站”活动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航运、制造和采购环境方面都有优势,许多美国企业都有兴趣在粤港澳大湾区增加投资。
据香港贸易发展局与渣打银行近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23年一季度“渣打大湾区营商景气指数”从2022年第四季度的39.5增至51.3,其中“业务活动预期指数”更跳升至61.5,创下自指数推出以来最高升幅,逾半受访者表示已提高今年的业务目标。约60%受访者预期2023年第四季度,在劳动力、产能利用率、订单和销售等方面,都会恢复甚至超越疫情前水平。
“过去两个多月,公司的业务量比去年同期提升了两倍以上,很多客户都想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落地项目,还提出去内地考察交流的需求。”“港漂”十多年的王杰在香港创办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升腾的发展势头,为他带来了大量的业务订单。
外资外企也加快了在大湾区投资布局的脚步。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初步投资协议正式签订,美国安利投入6亿元人民币对广州生产基地升级改造,德国科思创宣布在珠海建立其最大的热塑性聚氨酯生产基地……在不久前举行的“投资中国年”广东专场推介活动上,外资合作项目达成74个,投资总额达905亿元人民币。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一批外资项目选择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生根、舒枝展叶。
迸发创新活力
6月7日,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鲜为人知的是,这枚运载火箭的“老家”,是在位于广州南沙的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从2020年9月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开工建设,到2023年1月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落成投产,“南沙造”火箭用不到三年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已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园区正式启用,粤港澳大湾区再添科创新地标;粤港澳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在广州南沙启动,加快粤港澳知识产权领域优势互补和融合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科技生产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聚集和流动,创新活力在大湾区尽情迸发。
“粤港澳大湾区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大步向前迈进。”英国议会上院议员戴维逊勋爵此前参加了“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和来自全球的各界人士围绕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展开讨论。他说:“大湾区内有16家量子计算领域的初创公司,有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这无一不体现了对未来技术的关注。”
胡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上,列出了全球成立于2000年之后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根据榜单,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1361家,其中大湾区有63家独角兽企业,比一年前增加12家,是疫情前30家的两倍多。“独角兽企业在哪里聚集,就说明这里有着更好的创业生态。”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与整个印度的独角兽企业数量相当,仅广州过去一年独角兽企业数量就增加12家,达到22家,相当于法国一个国家的独角兽企业数量。
“从去年9月到现在,很多专家从香港或国外带着科创项目来到南沙,进行落地转化。目前我们师生在南沙的初创公司已有近10家,涵盖微电子、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技领创中心副主任白煜说。
位于深圳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也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北区已入驻5个创业加速器,累计入驻创业团队139个,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57家,产业方向涵盖人工智能、供应链管理、数字经济、专业服务业等领域。
加速规则衔接
港澳律师实现在大湾区内地九市便利执业,财政科研资金实现跨境拨付使用,粤港澳共推“湾区标准”,“跨境理财通”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最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第一批20个典型案例公布,规则机制“软联通”的纵深推进,把“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让粤港澳三地合作更深入,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一流湾区,关键在于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由粤港澳三地在深圳共同公布的110项“湾区标准”,让“一体化”真正走入居民生活。这110项“湾区标准”,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25个领域,其中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类14项,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类16项,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类80项。有58项标准是由港澳相关单位牵头或共同牵头编制。小到广式月饼、广陈皮、传统凉茶,大到楼宇可持续发展指数、食品冷链应急配送规范,如今都有了统一标准。
有了这些“软联通”,港澳企业正明显感受到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投资和发展更加顺畅。“比如说,以前在供港澳食品领域方面,粤港澳三地的检测标准不一致,表达方式亦有不同,供港澳的食品还要专门设置一套标准,而且是只能由内地单向向港澳输送。现在有了统一的‘湾区标准’后,从单向变双向,流通更便利了。”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张定康说。
与此同时,粤港澳三地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合作也取得新突破,大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逐渐形成。内地首个采用香港学制的十二年制学校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已经开学,为在当地工作的港澳居民子女上学解决后顾之忧;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正式启用,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30分钟医疗救治圈”;约1.63平方公里的粤港深度合作园港式社区已提上日程,配套服务接续而上……香港《星岛日报》网站刊文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成为不少港人寻求工作机遇的热点;超过一半居住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港人对其生活状况感到满意。
“不同制度、规则机制,客观上给大湾区内部融合、对外协同带来一定挑战,但这也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和潜力所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表示,只要我们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相信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一定会惊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