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创新模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8-04 14:52
文/朱虹 西京学院
摘要: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模式作为教育理论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的中介,可以有效地将教育理论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而非单纯定性研究,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精准把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构建“需求导向+课程依托+实践培育”的教育模式来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既可以聚焦问题、解决问题,又可以独立式课程为依托,而非将其融入其他课程或活动中,可以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稳定性与专业性,同时探索有效的实践培育方案,在行动、行为中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创新模式
1. 网络素养教育的国内外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网络素养的概念源于西方,最初为“媒介素养”,网络素养教育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理论研究层面,国外学者的研究集中在网络素养教育的目标、内涵、内容、影响因素和教育方式等,研究视角、方法不尽相同,观点也有分歧,目前的共识是应在学校中大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提出了在当代大学教育过程中,网络素养教育的普及与推广亦应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在实践层面上,20世纪70~80年代,网络素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被纳入许多国家的学校正规教育课程之中[1]。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国家明确要求学校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或在相关学科中融入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甚至部分社会组织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且加入网络素养教育的行动中。进入21世纪,国际上网络素养教育由被动走向主动,目前国际上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课程的国家,在政策、制度等方面都给予学校大力的支持和保障。
1.2 国内研究现状
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和初步发展阶段,学界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甚至未达成统一的价值共识,实践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在理论研究上,我国学者主要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内容、目标、途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定性研究。如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上,学者意见较为统一,主要集中在网络操作技能、信息辨识能力、信息传播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以及网络安全意识和责任感等六大素养[2]。在教育策略上,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原则、方法和实践路径等方面。
实践层面,我国的网络素养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特点体现为偏活动化、单一化、偶尔化。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独立课程的高校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例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了由美国访问学者主讲的“网络素养”课,中山大学开设了“新媒体素养”课。大部分高校是在学生的计算机课、思政课尤其是“德法”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公共课程中融入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但是对此内容的重视度仍不够。
2.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为准确了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真实状况,本研究通过问卷的样本选取、设计、前测和修改以及正式发放、回收并统计等步骤收集了所需的数据。以在校本科生为调研对象,在陕西省多所高校发放了网络调查问卷,并且按照文史、理工、艺术、体育、医学五类学科随机发放,问卷兼顾其他年级和性别构成,力求使样本在性别、年级和所属学科等方面分布趋于合理。
2.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回收合格问卷306份,参与本次调查的306名学生在性别、年级、专业分布上较为均衡,他们日常获得信息的途径如图1所示,通过网络传播途径最多,达到93.46%,电视占比4.25%,书籍、杂志占比1.63%,报纸占比0.66%,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与传播途径。学生每天花在网上的时间,其中3~5小时的占比37.25%,5小时以上的占比33.66%,可见学生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比较长[3]。在上网目的调查项中,学生上网主要用于了解资讯、休闲娱乐、购物、人际交往、查取知识解决学习与生活上的问题、消磨时间等,说明网络不仅是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也是其学习、生活、交友等的重要场所,上网成为其生活必不可少的事情。因此,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他们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1 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
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情况如表1如示,调研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网络技能、网络信息鉴别与安全、网络道德与法律、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网络素养提升途径六个部分。
调研数据显示,在学生想要学习的网络技能一题中,70%以上的学生希望熟练办公软件、PS、PR视频剪辑、公众号制作等;网络信息鉴别与安全模块,46.73%的学生认为网上发布的信息半真半假,对网络上发布的某一信息及网友的看法,59.8%的学生会选择看后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盲从。32.03%的学生在网络上会偶尔透露重要身份信息;网络道德与法律模块,在对待网络上出现的不文明行为所持态度一题中,只有49.67%的学生选择坚决反对,但是有62.09%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或观点时,应着重考虑它对别人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发表言论不能产生坏的影响,对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上,只有27.12%的学生比较了解;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模块,只有9.8%的学生会对上网时间做出具体计划,接近一半的学生没有或很少规划自己的上网时间[4]。如果学校经常开展关于提升网络素养的活动,66.01%的学生选择偶尔没事可以去听一听,超过65%的学生都认为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途径主要应为学校开展提高网络素养的讲座和活动、学校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通过自学扩大知识面,提高网络技能水平。
3. 互联网环境下“需求导向+课程依托+实践培育”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网络素养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情况的调研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可以构建一种“需求导向+课程依托+实践培育”的教育模式来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主要是以独立式课程为依托,将学生需求与实践培育融入其中,切实在知识与行为上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3.1 开设独立式大学生网络素养课程,构建长效机制
欧美发达国家一般都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大部分以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为主,从小学到大学,不同学段设有相应的网络素养课程。我国在这一方面相对滞后,极少数地区中学设有网络素养课程,也有少数高校开设了网络素养教育相关课程,但是课程内容主要还是网络技术,网络素养相关内容涉及不够全面和深刻,且内容较为陈旧,更新较慢[5] 。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在高校中未受到足够重视,若要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单靠宣传、讲座、个别活动等效果有限。在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高校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设置适合我国大学生自己的网络素养课程。
根据我国目前大学生网络素养课程开设情况,首先,可先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不仅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网络素养,也提升了高校师生对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待网络素养选修课程在各高校较为普遍且逐步完善后,可设置网络素养教育为内容的公共必修课;最后,从试点到逐步推广,从部分学生覆盖到全体学生,从较为重视到足够重视,通过课程建设使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成为长效且稳定的事业。
3.2 根据学生需要,确定网络素养课程的内容并及时更新
以独立式课程为依托,系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做好课程设计是关键。
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最初作为公共选修课在高校开设,课程设计应以学校为主体,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组织教师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相关内容进行集体备课,相互交流经验,开展理论研讨会,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网络素养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不仅要切准学生需求,而且要随着学生的反应和媒体的变化不断变更。网络素养教育课程的设计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要及时将最新技术和媒体热点问题纳入课程中,与学生充分讨论。根据调研数据,结合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课程设计可参考如下内容:
(1)课程目标的确立。通过网络素养课程,使大学生了解并掌握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具体操作技术知识及道德法律知识,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的获取、分析与辨别能力以及安全防卫能力、规范自律能力,形成对网络的正确价值判断,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高雅的审美趣味。
(2)课程内容的规划。将网络素养课与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基础”课、心理健康课等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相区别。根据调研数据,在掌握学生真实状况的基础上做有针对性、系统性、深入性的内容设计。
(3)课程实施的路径。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将网络素养教育课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议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使学生在刚入学就接触到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在大学四年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学习和使用网络。课程开设初期以通识教育课程公选课的形式设置,在上课过程及结课后注意学生反馈,教师及时查验课程目标达成度,以此为依据,继续修改完善课程内容。
3.3 将实践教学融入网络素养课程,知行合一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应该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中以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可制定课内和课外相联动的实践方案,贯穿课程始终,知行合一。课内实践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网络知识竞赛、网络技能操作展示、网络文明相关的短剧表演等。课外实践可鼓励学生创建自己的微博、博客、公众号等,积极传播正能量;在校内组建网络素养提升相关的社团,组织活动,宣传教育;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也可开办网络素养教育的知识讲座和论坛;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校园网的编辑或论坛维护工作;推荐学生到新媒体等领域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
结语
目前我国大学互联网普及率近100%,网络在显著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甚至已影响到其自身的成才与发展,也影响其对整个社会适应和应对互联网时代的能力。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的重大意义日益显现,虽然高校在网络素养教育中存在一种“无力”感,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但在长期实践中,我国网络素养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一定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梁丽.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融合式课程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 (1):79-81.
[2]朱翔.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领导科学,2022,(2):157.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2023-03-14].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
[4]孙霞.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J].计算机教育,2021,(5):149-151.
[5]杨宁,曾振华.培养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转向与出路[J].教育观察,2021,(10):138-140.
作者简介:朱虹,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编号:SGH21Q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