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并文/王海江
山水是一种属于中国人的审美,喜欢寄情于山水的人,眼中风物皆成山水。山水的母题在不同时期引发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语言的对话与共振,所以从人文和美学双重考量出发,寻找恰当的表达方式,来阐述对山水的情感,是我进行山水风景影像创作的内因。
山水不尽言,山水有残缺,而且山水不尽游。旧时好古器之人,把残破的瓷器、紫砂、锡器等用大漆和金银进行合理修缮,美其名曰“金缮”。“金缮”,化残缺为美,是在残缺上的二次创作。经过修缮的器物,每一道裂痕都是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我把这样的工艺应用到自己的影像处理中,是对不完整的影像进行物理修正和改变。“金缮山水”,是一种行为态度,用世上最贵重的物质与精神来面对影像中的缺陷,坦然接受这种不完美。在表现手法上遵循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两个立意原则。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客观自然世界的风景影像,更像是地理图像志。而主观化的风景影像,更多是借助景观表达个人的某种情思。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们要继承中国古人独特的时空观念和审美趣味,更要打破大多数人对影像空间意境表达的固有定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独特风景语言。
“金缮山水”系列作品的取景拍摄都需要预先计算好,我特意选用400度的过期黑白胶卷,降低感光度拍摄,甚至后期冲洗时增加显影时间,最终制造形成一种有“瑕疵”“缺陷”的影像。这些不那么唯美的、高清的作品,有了一些不可描述的灵动和不确定性。
“大破大立,晓喻新生”。既要有“破”,又要有“立”。这些影像在手工宣纸上成像以后,我会找到画面里觉得有缺陷的地方(曝光过量、瑕疵等),用毛笔蘸金粉加特制的树脂胶水,通过不一样的笔触,进行多次混合上色,近似于对艺术品古玩的金缮、仿作。这样的作品是在不断生长的,有着时间性的特点,若干年后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王海江 1978 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98 年开始学习传统黑白摄影及暗房技术,现工作生活在杭州,从事影像相关创作。作品曾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展览馆、公望美术馆展出,并被多家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