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玉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摄影,镜头,“人眼”
  • 发布时间:2023-08-12 16:23

  摄影并文/邵文欢

  我们很容易沉浸并迷恋于摄影的几个特点:首先是基于“机器之眼”观看所带来的对于时空描述,即驻留在一个符合透视科学的框架中——通过镜头对拍摄对象的裁切, “瞬间”被量化、物化至一个平面中,这是以空间统摄时间的观看。另外,技术所带来的“逼肖”图示呈现后,人们习惯性的审美期许总会局囿在对客体所谓 “真实”的追求之中,从而沉浸在具象的叙事关系里,这也使得我们大多围绕关于“记忆”等时间话题对摄影展开讨论。

  这种观看使得“摄影”似乎一直在“镜头”与“人眼”之间存在的过滤、阻滞等错综诡谲的关系中发展着。

  “浮玉”系列作品则是关于另一种时空交汇的体验,是一个脱离现实焦点的——以 “虚拟”为基础来创作的系列作品。作品所有的题材来源于中国传统古画,通过截取一段中国传统山水古画中的山体作为基本元素,并对其写生素描,然后将其形态导入计算机中利用3D成像技术(包括材质的数字化)完成最终的山水影像。

  中国古画中山水世界充分利用了时间统摄空间的“观物取象”法,因此写意占据了绝对成分,而且在构置“山水”的风景中,从来不限于局部,而是时空全面性的整体表达。它不是“这一个”的时空切分,重点不是放在事物空间的形体、形质上,而是着眼于事物整体性变化的表现,偏重时间和现象的思考,具有整体性、自然性、包容性的特点,所以同时也并不排斥对形体形质的考察。

  “浮玉”中没有任何现实影像,也并不具备现实世界的透视焦点。为平衡中国古画的观看方式,计算机3D软件Camera视图中的模型在创制过程中,经过调整产生了符合视觉但却违反焦点透视法则的图景。“浮玉”中的山水,来自文人笔下理想的世界,这些山石、水波形象及其意涵似乎只能存在于中国传统古画中,对照其的写生,以及与这种基于“摄影再现” 的计算机虚拟影像在根源上相反,这成了层叠的矛盾。这也正是艺术虚虚实实“不确定”的迷人之处。“浮玉”画面中从远至近,坚实锐利的电脑皴法(一种中国画技法名)和影影绰绰的失焦物影形成的各种肌理对比,沿着消失—复活(重生)的线索,并借助“无中生有”的概念,让山水成为“有”和“无” 之间跨越时空的视像。

  邵文欢 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教授。2022 年参加第八届集美· 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灵’与‘物’――中国美院摄影· 影像展述”,在上海 OCAT 美术馆举办“万境之眼”个展。2021 年参加浙江美术馆“TOP20 · 2021 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2020 年参加美国San Diego MOPH 美术馆展览“Out of The Shadows”“2020 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2019 年在瑞士蒙泰举办“SOFTEN THE GLOW”个展 ,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举办“和光同尘”个展 。2018 年参加中国美院美术馆“非常· 西湖”首届影像西湖展,2017 年“与时间先生的一次合作”个人项目提名阿尔勒发现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