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 关键字:公共卫生,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
  • 发布时间:2023-08-19 14:18

  赵丹丹 武英 李倩 范红敏 李云*

  【摘要】 在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公共卫生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可以为新时代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德能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因此提出了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方法。

  【关键词】 公共卫生; 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16-1273-02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了重要文章《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文中指出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作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承担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任。

  几十年来,中国的公共卫生教育发展迅速,为公共卫生一线输送了大批合格的专门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确立了“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和大卫生观,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中国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短板已经显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面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预防为主”的新要求,在公共卫生研究生的培养中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探索具有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未来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疾病防控体系、促进公众健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为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现对公共卫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评估优化和创新完善。

  1 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理性选择。从2010 年起我国首次招收全日制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公共卫生硕士招生规模稳定,随着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对公共卫生人才需求大量增加,虽然公共卫生硕士招生规模有所上升,但是人才数量和质量还是不能保证国家对高层次研究生人才需求。这为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2]。

  在实际研究生培养中,很多学校公共卫生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高度雷同,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体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与全日制学术研究生无明显区别,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足,偏重预防,轻应急,缺乏实践课程,也未融入卫生政策、法规、信息处理、医学伦理学、人文学等知识,致使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专业学位教育中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4]。一旦出现应急防疫,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薄弱就突显出来。从岗位胜任力出发,注重公共卫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可以为新时代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德能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2 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培育优秀的公共卫生人才,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输出的社会职能。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观念、内容和方法,加强德育教育,以提升研究生的岗位胜任力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和培养环节,修订培养方案,培养公共卫生卓越人才。

  2.1 加强德育教育,贯穿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整个过程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培养医学人才,公共卫生人才不仅需要他们具备精湛的医学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现在高校教育在德育教育方面的方式、方法相对传统,重教书轻育人,重专业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不能很好利用思政课教育渠道开展德育教育,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不能挖掘医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高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秀的师资团队,有助于理想信念的教育。

  第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增强公共卫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社会的意识[5]。结合医学专业公共卫生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师生点对点、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开展精准化、高效化和综合化的教育教学方法。

  第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综合贯穿教学全过程,落实到各门课程、每名教师,挖掘所有医学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和资源,努力培养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卫生情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体系教育相结合。

  第三,培养职业精神。实行导师制,采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等多方面形式,培养公共卫生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普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组织专业实践,帮着学生理解和提高公共卫生职业道德规范。

  2.2 修订培养方案

  本着专业学位重实践的理念,加强对在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以公共卫生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根据实际需要,修订适合的培养方案,在保持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从预防为主转变到“大健康”观念,开展教育改革,修改理论知识体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和实践教育,增强职业精神教育,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教学改革需要围绕由“教什么”知识来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2.3 完善公共卫生课程设置和培养环节

  注重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性,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并辅以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开设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公共卫生理论与实践、现场流行病学实践等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这些课程是提高研究生毕业后岗位胜任力的必要保证。此外,学校与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单位实践教学基地,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双导师”制,每名研究生在配备院校导师的同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主任医师、公共卫生领域专家作为实践指导导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参与授课,组织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参加为期3~6个月的公共卫生实践,保障学生可以亲自参加公共卫生的实际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人才培养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公共卫生卓越人才,构建新型公共卫生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3 参考文献

  [1] 张玉彬,项予良,何更生,等.新形势下我国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J].上海预防医学,2023,35(4):408-412.

  [2] 石建伟,徐刚,李雪,等.我国高等院校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1,55(1):110-113.

  [3] 沈敏,周丹,贾记锋,等.优化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模式,提升岗位胜任力的实践路径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3,27(3):307-312.

  [4] 齐宝宁,刘辉,吴怡,等.“健康中国”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39):17-18.

  [5] 曹松玉,杨叶,陆晓梅,等.公共卫生实践技能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5): 852-854.

  [2023-05-18收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