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的策略研究
- 来源:职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思政元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9-08 15:46
文 / 王 倩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中华文化和知识传承的载体,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使古诗文教学效果最大化,也能提高中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对此,教师应当从多个层面挖掘语文古诗文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重构教学目标和方法,创新教学理念,推动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基于此,本文从中职语文古诗文的诗词、作者以及典故等方面进行思政元素解读,并探索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策略,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 古诗文教学 思政元素
在数字信息时代,青少年价值观受到网络信息的持续性冲击,许多青少年在不良信息的干扰下或他人的刻意引导下,容易产生认知偏差,继而导致价值观偏离,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而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古诗文,是古代文人墨客思想、品格以及德行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利用解读古诗文让中职学生感知古人的信念,并通过持续的教育进行思想培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主动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古诗文进行融合,要让思政教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努力做到知识教学与德行教育同步发展。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一)帮助教师创新教学理念
理念是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必须正视应试教育在信息时代存在的弊端,并挖掘教材中的有效信息,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虽然中职院校的教学重心偏向于技能型教学,但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下,对中职学生的个人思想培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要让教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德行的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相较于单纯的思政教育,更能够体现出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也比单一的思政教育更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课程中的内容虽然在技能实用性上较弱,但在人际交往、价值观塑造以及修行个人素养等方面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政教育的融入,能够降低学生受不良信息洪流侵扰的程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自知、自强、自尊、自爱,这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利用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伦理等相关知识,向学生展示中国古文化的厚重,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荣誉感,继而由小及大,让学生认同国家、民族、风俗以及文化。
二、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古诗文本身的思政元素
古诗文并不单指古诗或者古文,而是一切与古文化相关的诗词歌赋,如四书五经便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另外,还有如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医学著作《本草纲目》、学识启蒙《三字经》等,大量的古代著作,融合的是古人的心血,也是古人对世界真理、对人天交往以及对各行各业发展的理解。由此可见,刨除著作人和著作背景的古诗文本身便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挖掘出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进行古诗文解读,向学生传达古人的思想和古诗文所承载的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提高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抵抗力。
如《鸿门宴》虽意味着凶险,但其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同样蕴含着中国自古以来的德行—— 敬天法祖。张良的“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是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表达了古人的诚实守信;当刘邦得知项伯比张良大时,说的 “君为我呼入,吾以兄事之”表达了长者为尊的道德观念;樊哙在保护刘邦时所说的“怀王与诸将约”和“沛公先破秦以待大王,大王却预诛有功之人”,更是抓准了“论功行赏”“按劳分配”“背信弃义”的关键。
可见,在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只需要将其挖掘出来,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重点解读,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
(二)古诗文作者经历与阅历中的思政元素
大多数能够历史留名的古诗文,其作者必然有着丰富的经历和阅历,因此,这些作者写出的文章或诗词,才能牵动人心、引发共鸣,使其作品在历史中流传。一个人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作者个人品格的载体,只要通过对文章进行解读,便能够明确作者所经历的事情与其在创作作品时的心路历程。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点明了潜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文人风采,在滔滔江水的冲击下,这些英雄人物依旧熠熠生辉。而在下阕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风度翩翩、神采照人的周公瑾与后文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那苍老之像形成鲜明对比,即便如此,苏轼也用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点明了自己的洒脱与豪迈。豪迈的人生即便失意,也不过是一场梦,一杯酒便足以笑对。学生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应当学习这种豪迈,只有不被失意所打倒,才能在一次次失败中成长,培养出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
(三)典故意象中的思政元素
典故意向是推动课堂教学进程和开展思政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典故中的任何一个场景都可能蕴含着思政元素。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当以动态化教学为主,抓准课堂上的随机性变化,迅速找出其中的思政点,并快速分析问题,联想出与课堂发生事件相关的典故来开展思政教学,从而让学生在了解前因后果的前提下接受思政教育,让典故深入人心,让思政教育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典故中,林教头可以出于意气帮助李小二,李小二也可以出于报恩去帮助林教头,但这二者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林教头帮助李小二是在自身有能力也不损害自己生活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李小二帮助林教头也是在保全自身的前提下进行的,即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保证自己不受影响。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告诫学生量力而行,不要在自身条件不足或能力不够时盲目出头,这样只会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重情重义、机智勇敢、知恩图报的李小二,在时代的影响下,最终沦落到靠偷窃为生,可见在当时,天道酬勤并不适用于普通人。但在当下的信息时代,天道酬勤却是适用于普通人的,要让学生意识到想要改变现状,只有努力这一条路,培养学生不放弃、不气馁、不半途而废的优秀品格,将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思政元素应用的策略
(一)科学优化“课程思维与管理”
中职课堂有时存在管理松懈和授课流程化的现象,想要在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应用思政元素,首先应当改变教师的授课态度,加强课堂纪律管理,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并帮助教师改善和优化教学方法,让语文古诗文授课变得井然有序,也让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从而让语文教学和思政教学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对此,教师需要针对语文课堂中的学生个性和课堂纪律现状,制定一系列的课堂管理规章制度、课堂奖惩制度、教学方法与课堂管理联合机制等制度,以便于教师有条不紊地开展课堂教学,也让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古诗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只有将思政元素提取出来并理解,才能将其更好地应用于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做到知识与德行的同步进步。
(二)提高语文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
思想是付诸行动的前提条件,想要在语文课堂中应用思政元素,那么语文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便显得尤其重要。对此,中职院校必须加强对语文教师的思政教育,提高语文教师的政治思想和德行修养,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为学生提供一个努力和模仿的目标,方便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同时,在提升了语文教师的思政素养之后,语文教师对古诗文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也就更为精确,使思政元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更为有效且合理,这对语文教师的授课模式创新和教学理念创新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除此之外,中职院校还可以通过组织交流会或讲座的形式,邀请其他学校的语文教师或思政教师来校交流,以促进院校之间的共同进步,提高中职院校的综合性思政教育水平。
(三)虚实结合,增强课程思政信服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让语文古诗文教学发挥出应有的思政教育作用,除了必要的理论教学之外,还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思政一体化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与长征、复兴、振兴等内容相关的音频或视频,有条件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去科技馆,利用VR设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
四、小结
由上述可知,语文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由于历史长河的淘汰和冲洗,真正流传下来的古诗文不仅用词严谨,且大多数寄托了作者本人的美好祝愿或个人品格。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应用思政元素,不仅能够通过古诗文的字词、作者的经历、典故的影射来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还能够对语文教师产生持续性影响,使语文教师的思政素养得到持续提高,使其自身的教学理念持续转变,继而更为精准地抓准教材中的思政要素,并对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推动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思政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隋晓华.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意识与策略探讨[J].新课程,2022(31).
[2]沈建强.文以载道,披文入情:中职语文思政教育探究[J].成才之路,2022(15).
[3]彭涛.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语文综合实践融合思政元素路径例谈[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2(2).
[4]宋正皑.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 科教导刊,2022(10).
(作者单位:仪征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