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语境下戏剧跨文化传播模式分析

  • 来源:学术视界
  • 关键字:戏剧,跨文化,传播模式
  • 发布时间:2023-09-15 15:39

  付庚辰

  (山东艺术学院 济南 250000)

  摘 要: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媒介信息传播内容、渠道以及功能的不断融合,这给新时期文化的跨界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戏剧深刻体现了我国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审美底蕴,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戏剧跨文化传播的语境逻辑,立足于“全媒体”语境下戏剧跨文化传播的微观与宏观结构困境,探索戏剧+ 电影视频、戏剧+ 视频直播的新型模式,推动戏剧文化与影视的跨界传播以及实时传播,是新时代提升我国文化话语权的可探索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戏剧;跨文化;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832-9317(2022)02-0035-04

  本文链接:https://www.oc-press.com/HA-02-035.html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媒体”建设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20 年9 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这标志着新时代的媒体建设将以全媒体为核心指引,打造“全媒体”传播格局和全媒体传播体系是媒体建设的核心任务,依托全媒体发展的契机,我国戏剧跨文化传播也将迎来新的模式。

  一、“全媒体”:新时代跨文化传播的语境逻辑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变革,必然引发传播媒介和形态的不断融合与演化。在传统媒体时代,以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媒体为核心的媒介生态格局,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单向化、被动式、固定化等特征。但在媒介技术发展的推动之下,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逐渐缩小,仅仅依靠单一的媒介传播,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群体对于信息的需求。正是源于此,全媒体应运而生。

  (一)“全媒体”的概念厘定

  郜书锴认为“全媒体”是可以同时通过声像、网络、文字等传播手段进行内容传输的新形态,具有内容生产多元化、信息发布多渠道、传播介质多终端等特征。此观点实际上强调“全媒体”并不是所有媒体类型的集合,而是不同媒体之间的不断转化与融合。也有学者认为“全媒体”在本质上就是由跨媒体衍生而来的,其将消除媒介与媒介之间的边界。虽然学者们并没有就“全媒体”的概念形成统一的结论,但其对于“全媒体” 的认知都具有共通之处,即强调全媒体的形态特征,即其并非简单的媒体组合。

  实际上,在考量“全媒体”的语义时,必须将其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中。从技术环境的角度来看,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信息内容的呈现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媒体,目前网站、VR/ AR、手机APP、直播平台等都扮演着信息传播的角色。正是源于此,在《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以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前沿科学技术驱动新闻传播融合发展,推动媒体体制与机制改革,形成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这预示着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而这正是在界定“全媒体”时必须考量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文认为“全媒体”是融合动画、声音、文字、 VR/AR、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介质进行全时空传播的媒体形态。

  (二)跨文化传播与“全媒体”的逻辑关系

  文化即交流,这一简短的界定形象地揭示了跨文化传播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地区之间,都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文化对话,而这种对话正是一种跨越文化障碍的沟通过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文化的本质主义,文化本质主义的观点认为,以国别或者地域为边界,静态、纯粹、单一、固定是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推动跨文化传播的内在动力。从本质上来看,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成员之间的文化要素传播活动的总称,其主要涉及文化要素在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迁移、扩散以及变动的过程。从古至今,跨文化传播在推动国家文化繁荣和世界文化繁荣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时代我国必须注重的文化发展战略方针。

  从逻辑关系的角度来看,“全媒体”有助于打造良好的跨文化传播场景。在区域性沟通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利益是决定国家行为的关键要素,而国家之间的不同文化观念,则将直接决定国家的利益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国家的跨文化传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家之间共同价值体系的构建,进而建立良性的沟通机制。在全媒体时代,媒介技术逐步融合到了意识形态传播的各个环节,各类媒体与平台之间呈现出“场景化”甚至“前景化”的发展趋势,媒体对于意识形态发挥着不可低估的“型塑”作用。依托“全媒体”,可以将我国的各类优秀文化要素场景化,通过视频直播、APP 等媒介,可以更为全面、生动、形象地向其他地区或国家展示我国的优秀文化要素,这有助于在尊重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之上,实现我国文化的良性传播,进而构建世界文化共同体。

  二、微观与宏观:“全媒体”语境下戏剧跨文化传播的结构困境

  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技术,将文化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合,再依托“全媒体”进行发布,可以实现聚合传播,提升文化传播的效率。跨文化传播必须注重其内在的双重结构,这是全面认识戏剧跨文化传播困境的关键。

  (一)“全媒体”语境下戏剧跨文化传播的结构构成

  从内涵的角度来看,戏剧是指以语言、音乐、动作、舞蹈等形式实现叙事目的的表演艺术。而从外延的角度来看,戏剧包含了戏曲、舞剧、话剧、音乐剧、皮影等多种艺术形态,其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态。作为文化繁荣的象征,戏剧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曾经走向成熟。我国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先秦时期开始,以歌舞为基础的戏剧开始出现,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多元化且具有独特性的戏剧艺术形态,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艺术文化传播最为鲜明的文本。比如诞生于明朝时期的戏曲《牡丹亭》,创作者汤显祖运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当时人们追求幸福、个性解放、浪漫理想生活的精神内核体现得淋漓尽致,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其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都将我国的戏曲文化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时至今日,《牡丹亭》文字版本多达26 个之多,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传播,这预示着该剧本的传播已经打破了时空之束缚,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符号。

  从跨文化传播的层次结构来看,其主要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的立体结构,跨文化传播的微观结构揭示的是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过程,而宏观结构则是文化在实际传播过程中的融合与变异。在“全媒体” 背景之下,单个媒介组织或者媒体都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播中心点,每一个使用媒介的个体,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制造主体和传播主体。单个人在传播戏剧文化的作用,可能并不会对戏剧文化的本质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因此其属于微观层面的跨文化传播。但在单个人之外,如果以国家为核心的戏剧跨文化传播,可能会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戏剧文化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进而创造出新的戏剧种类,这则会是宏观层面的戏剧跨文化传播。

  由此,从戏剧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将戏剧文化传播定义为一个层次的结构,那么戏剧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融合,则将形成新的戏剧文化,而这亦是戏剧文化的另一层次的结构,因为新形成的戏剧文化可能与原来的有所差别,但这二者共同支撑戏剧跨文化传播。

  (二)“全媒体”语境下戏剧跨文化传播的结构困境

  从戏剧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来看,由于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的模式化,使得其在“全媒体”环境下的传播面临一定的困境。

  1.“全媒体”语境下戏剧跨文化传播的微观结构困境

  从戏剧跨文化传播的微观结构来看,戏剧表现形式与“全媒体”时代的观众需求分离,导致戏剧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范围较小。在“全媒体”时代,媒介本身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功能有所减少,每个人在多媒介形态中的信息传播作用大大增强。因此,“全媒体” 时代戏剧的跨文化传播,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但从目前戏剧在我国的受众群体分布来看,其高雅的定位使得受众群体较为有限,只有具有戏剧专业背景的人士或高级知识分子才能理解和接受戏剧的精神内涵,大部分群众对于戏剧的认识较为有限。这导致的后果是戏剧离普通群众较远,缺乏足够的创新土壤。目前一些戏剧节目创作的模式较为固定化,表演者基于尊重传统戏剧文化的宗旨,在戏剧的表现手法方面呈现出一定的模仿性,导致一些戏剧节目缺乏时代感,难以满足当前青年群体的文化审美需求,这就限制了戏剧文化在更大范围和更广人群中的传播。

  2.“全媒体”语境下戏剧跨文化传播的宏观结构困境

  从戏剧跨文化传播的宏观结构来看,传统戏剧舞台的限制,导致戏剧文化与“全媒体”的媒介融合进程缓慢。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目前我国传统的一些戏剧需要借助舞台才能够全面、真实、生动地展现其艺术风采,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舞台演出是戏剧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虽然借助中央电视台以及地方电视台的直播或者转播,戏剧节目也能收获一定的观众群体,但对于国外的一些受众群体而言,其接触我国各类电视频道的概率相对较低,这使得戏剧在国外的传播效果较为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全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互动性强的特征,仅仅依靠舞台传播和电视传播,使得戏剧的观众与创作者之间难以即时进行互动和交流,削弱了观众对于戏剧文化的忠诚度和黏性。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戏剧与“全媒体”的媒介融合程度仍然不够,这也限制了戏剧跨文化传播宏观结构的形成。

  三、戏剧+ 视频:“全媒体”语境下戏剧跨文化传播模式优化

  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戏剧跨文化传播,是戏剧文化从创造、再造到共享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会推动戏剧本身不断创新,也会推动其文化向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全媒体”时代的群众精神生活较为丰富,阅读头条、观看短视频、浏览抖音直播等都可以成为群众碎片化的时间“消遣”方式,我国戏剧文化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继承和弘扬,就必须打破传统戏剧舞台对戏剧发展的空间限制。基于“全媒体” 时代的信息传播特性,“戏剧+ 视频”是我国戏剧跨文化传播可探索的路径之一。

  (一)戏剧+ 电影视频:戏剧文化与影视的跨界传播

  从理论渊源的角度分析,戏剧与电影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即都是通过相应的动作表演来实现叙事艺术的有效表达,且二者都属于社会艺术的范畴,这给利用电影视频来推动戏剧的跨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性条件。在“全媒体”环境下,戏剧不能再局限于舞台传播的形式,而将戏剧通过电影视频展现出来,有助于推动戏剧艺术由传统的舞台艺术向数字艺术过渡,进而拓展戏剧文化的广度和深度。而要实现戏剧文化与影视的跨界传播,首先要求戏剧的创造者和表演者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意识到“全媒体”环境下的戏剧发展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兼容、开放、类型多元化是戏剧发展的必经之路,要打破戏剧类别壁垒对戏剧传播的限制,具备跨界传播的意识,这是戏剧融入电影的意识形态基础。除此之外,“全媒体” 时代的电影艺术也不再局限于荧屏,通过对戏剧的数字化处理,可以将传统的戏剧艺术进行改编,进而创造出新的戏剧表现形式。因此,应积极鼓励戏剧创作者和影视编剧展开跨界合作,深度挖掘传统戏剧艺术的影视表现潜力,将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元素进行有效的整合,设计出优秀的戏剧影视改编素材,亦是推动戏剧文化与影视跨界传播的关键环节。

  (二)戏剧+ 视频直播:戏剧文化的实时传播

  现代直播技术的发展,使得视频直播平台成了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媒介。就国内而言,目前抖音、快手等视频直播平台,其受众群体数量十分庞大,据Quest Mobile 发布的《2020 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大报告》数据显示,2020 年3 月抖音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18 亿。而国外也有YouTube Live、TikTok 等影响力较大的视频直播平台,正是这些平台的存在,使得“全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呈现出实时的特征。就戏剧表演或者节目而言,观众不用去剧院或者电影院,而是通过视频直播平台,就可以实现对戏剧艺术的实时观看。不仅如此,视频直播可以让戏剧艺术通过更为简单而又创新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戏剧创作者或表演者,可以通过目前受众群体较为庞大的国内或者国外视频直播平台,以介绍戏剧文化、即兴表演、戏剧教学等形式,在视频直播中对戏剧艺术进行再现。由此,“戏剧+ 视频直播”也是“全媒体”时代推动戏剧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

  一方面,依托“云演出”,以粉丝推动戏剧文化的聚合传播。视频直播平台中粉丝是信息聚合传播的关键要素,以李子柒在Youtube Live 平台中的粉丝为例,其在该平台上目前已有1000 多万的粉丝,一些粉丝甚至开始学习汉语,以了解李子柒视频的内容,这在无形中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跨国传播。作为戏剧而言,目前形成的粉丝群体范围还相对较小,可以探索“云演出”直播的模式,将戏剧的各个环节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呈现出来,直播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演出”,将戏剧艺术知识普及作为“云直播”的重要突破口,比如在直播平台中向粉丝展现戏剧演员的化妆、发声训练、动作训练等等。讲好戏剧故事,扩大粉丝受众群体,通过粉丝的转发、评论等途径,进一步增强戏剧文化的传播动能。

  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线上技术进行实时“舞台调度”,打造新型戏剧直播模式。在传统艺术文化观念中,戏剧必然是先创作,再进行舞台表演。而在直播的环境下,戏剧演员可以尝试创新戏剧直播模式,通过线上对戏、搭建直播“剧场”等方式完成戏剧创作到表演的整个过程,每个戏剧演员设置一组镜头,通过镜头切换的形式完成戏剧的整个表演过程,这可以颠覆传统舞台形式对于戏剧节目传播的限制。在此种直播模式之下,戏剧的传播将基于戏剧演员和观众在共时的条件下完成,这种共时的观演关系,有助于观众更为直观、全面地了解戏剧艺术文化的本质,同时也是疫情背景下戏剧能够继续跨文化传播的关键之举。

  参考文献

  [1]Asante, M.,Eileen Newmark, and Cecil Blake.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79.

  [2]QuestMobile. 2020 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大报告[EB/ OL]. https://www.questmobile.com.cn/research/reportnew/ 90,2020-08-01.

  [3] 崔士鑫.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J]. 传媒,2020(10):18-21.

  [4] 冯海颖,黄大网. 跨文化交际研究:从本质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J]. 外语界,2016(01).

  [5] 郜书锴. 全媒体: 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19(04):38.

  [6] 单波.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103.

  [7] 史安斌,盛阳. 从“跨”到“转”:新全球化时代传播研究的理论再造与路径重构[J]. 当代传播,2020(01): 18.

  [8] 石长顺,唐晓丹.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 [J]. 中国编辑,2009 (02): 53.

  [9] 王雪梅. 文化传播语境下戏剧价值微探[J]. 四川戏剧,2013(04):88.

  [10] 张璐. 外国戏剧经典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和启示—— 以美国戏剧大师米勒作品为例[J]. 出版广角,2018(03): 79-8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