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奈达逆转换翻译理论

  • 来源:学术视界
  • 关键字:乔姆斯基,语义分析,深层结构
  • 发布时间:2023-09-15 16:04

  肖茹琳

  [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济南 250353]

  摘 要:在翻译时依靠语言学的理论作为撰写论文的理论支撑,能够为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一些新的启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研究思想是奈达的逆转换翻译理论的灵感来源,借助语义分析,完成深层的结构转换,最终完成整个翻译。虽然运用逆转换翻译理论有利于指导翻译研究,但这种逆转换翻译理论在使用时却有更大的局限性。

  关键词:奈达;逆转换翻译理论;乔姆斯基;语义分析;深层结构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832-9317(2023)01-0043-04 DOI:10.12424/HA.2023.009  本文链接:https://www.oc-press.com/HA-03-043.html

  引言

  在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长河里,针对语言学的研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虽然现在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精神病学也都开始涉及翻译领域,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仍与语言学密切关联。奈达借助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早期思想中的两大概念: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的运作规律进行了分析,使翻译变得模式化和固定化。逆转换模式自提出起,学术界一直对此褒贬不一:一部分学者认为逆转换模式推动了翻译学的发展,对解决翻译中出现的歧义或是翻译中的拆译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逆转换翻译理论仅以乔姆斯基早期的观点作为理论支撑,且它并不是适合所有体裁,比如文学体裁,尤其是诗歌体裁,在翻译时不一定以句子为主要的分析单位。

  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与奈达的逆转换翻译理论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界的万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类可以互相交流,具有语言能力,不仅能听懂对方的意思还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乔姆斯基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因为人类的语言有某些普遍特征,而普遍特征构成了普遍语法。人类的语言能力以普遍语法为特征,就像人能走路一样,是一种先天的能力。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句法自主。句法体现最深层的意义,是最能代表自主性的。而句法也是最体现创造性的,句法分析是人类语言结构中负责语言架构的知识。通俗来讲就是,人类的语言是由深层结构生成的,这种深层且抽象的知识,根植于人类的直觉里,就像人类天生会走路,能睡觉一样。人们在纸上或从嘴里表达出来的那些话,都是最终表现形式,全世界所有的语言体系都具有这种普遍特征,并不只是存在于一门语言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围绕句法,从句法层面来解释语言。

  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言是“一组由多个结构成分构成的句群,其中每个部分表达的信息各不相同”。转换生成语法的规律是“首先生成语言的核心句,即初级语句;一部分则通过转换从核心句变成无数的派生句。”

  以乔姆斯基的核心句的概念为基础,奈达提出围绕深层结构实现源语中基本信息的翻译。因为语言的意义是由深层结构体现的,由此可得,理清语言的深层结构是翻译的基础。句法展示了人类思维的共性,透过句法可以了解语言的普遍特征。

  奈达认为,人们要去解答的是,如何将源语言中的独特信息完全展现在目的语中,这就要靠转换生成的概念来看待语言”此外,奈达认为,结构主义的成为分析法在进行翻译时也至关重要。“成分分析”是指将一个句子拆分成一个一个的短语,再形成这个句子的结构树形图来分析,优点是可以非常直观清晰。

  奈达将词汇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物体词、活体词、抽象词和关系词。这四类词汇是翻译某个句子时不可缺少的核心成分,是转换为表层结构的前提。从转换语法的概念可得,所有语言都是由6 至12 个基本单位构成的,通过转换,便可生成语言的所有表达形式。逆转换理论认为,人类语言的深层结构所表达的意义大致一样。将源语翻译为译入语需要进行如下操作:首先,从原句中提炼出结构简洁,语义准确的核心成分,然后进行翻译转换,得到译入语,最后总结出表层句子,这便是整个翻译转换的过程。

  奈达认为核心句存在于所有语言中。相比表层结构,不同的语言在核心句的表述上要相似的多,所以,如果把复杂的表层结构转变为核心句,便能将源语转换为译入语,那么误译也将减少。逆转换翻译模式把生成语法引入翻译理论研究,以新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程序这一老的问题,使人眼前一亮,客观上推动了翻译理论研究,对指导翻译实践有深远意义,但是这个模式存在某些局限性,在翻译时实际应用的不多,下文将对这一模式的可行性与可借鉴性以及局限性,发表一些浅薄的观点。

  二、逆转换模式的借鉴意义

  逆转换翻译模式通过核心句简洁地表达源语,客观来讲是十分公式化的。这能帮助翻译人员摆脱词句表达上的束缚,探寻表层结构下的深层含义,为科学推动翻译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每天接收大量复杂信息的翻译者来说,通过这一翻译模式有助于厘清结构,由此译出更加流畅,可读性强的文章。奈达模式使信息转换变得公式化,翻译时出现的歧义通过奈达的翻译模式也可解决,尤其在处理英汉翻译时有可行之处。

  众所周知,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英语重形和(hypotaxis),汉语重意和(parataxis)。英语中存在各种从句和修饰成分,构成了大量长难句,讲究形和,而汉语多用短句和动词,强调意和。所以英译汉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将英语中的长难句以及众多修饰成分理解拆分,进行重组,形成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小短句。经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核心句,不仅可以得到汉译需要的基本信息,还能为最后得到的汉译文提供参考。从上述描述来看,这一模式有利于推动英汉翻译研究,尤其是对拆译的研究。下面一个案例是在奈达逆转换模式下说明拆译的应用。

  例1:The American defense of Bastogne sealed their (Nazi troops) fate.

  句中的defense 为活动词(events),表示事物所采取的活动,American 为授事者,Bastogne 为接事者,所以这一句话可转换成两个核心句。

  1.American defended Bastogne.

  2.X sealed their fate.

  这两个核心句简洁地展现了原句信息,为下一步传译奠定基础,再转换为译入语的表层结构,最后以两个分句的形式重现。译为:美军守住了巴斯托尼,这已经决定了纳粹军队的命运。英译汉的译文和英语表层结构的句式差异很大,但是表达的核心信息是一致的,并且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这说明奈达逆转换模式在英译汉时进行拆译的可行性很强。

  三、逆转换模式的局限性

  奈达的逆转换模式是在分析语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无法保证完全的严密和科学。逆转换翻译模式首先要对原句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找出原句中存在的四大词类,还要找出隐含的词义结构,因此这种对原文的分析过程会有较强的任意性。尽管奈达逆转换模式看似是一种简洁的操作模式,但经过大量例证分析后会发现其存在一些局限性,下面将列举出三种在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一)误译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逆转换模式不仅不会准确传达源语的基本信息,还存在误译的可能性。比如,通过逆转换模式将核心句进行传译,再掺入一些表层信息这种方式,会对某些表层信息造成错误翻译。

  例2:The idea was not agreed by all the participants. 将被动结构转换成主动可以得到核心句:All the participants didn’t agree the idea. 但是表层结构的意思是 “这个观点未被所有的参与者同意”,而核心句的意思却变成了“所有的参与者都不同意这个观点”。核心句可以解释某些歧义现象。但是对于某些结构特殊的句子,如被动句,逆转换模式也会出现纰漏。

  例3:Everyone in the classroom loves some singer. 这也是一个歧义句,通过逆转换模式可以得到两个核心句:

  1.Everyone is in the classroom.

  2.Everyone loves some singer.

  但是这个逆转换只会使表述更加模糊,无法说明 “教室里的每个人都喜欢某一个歌星”还是“教室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星”。所以在对这类歧义句进行翻译,逆转换模式也不具有可行性,只能参考上下文的翻译以解决歧义。

  (二)文体形式漏译

  奈达从表层到深层所做的逆转换是内容上的转换,尽管他承认语法结构或语言形式同样重要,但意义是更加重要的,为了更加透彻地传达意义,形式上是可以做出改变的:“Meaning must be given priority, for it is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which is of prime importance for the bible translating. This means that certain rather departure from the formal structure are not only legitimate but may even be highly desirable.”(Nida,1969)。在奈达看来,形式可以为内容做出让步。但实际上,形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是指不同的文体风格和修辞成分。如果忽视形式,便无法展现原文的文体风格,而且可能会造成一些重要信息的混淆,进而误解作者的意图。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文学翻译的艺术性是通过文体风格来塑造的,形式的传译比内容的传译更加重要。

  例4:I repair to the enchanted house, where there are lights, chattering, music, flowers, officers (I am sorry to see) and the oldest Miss Larking, a blaze of beauty. 译文1. 我徘徊到那所迷人的公寓,那儿有灯光、谈话声、音乐、鲜花、官员们(我很抱歉我看到了),还有年龄最大的拉金女士,在灯光下如此闪耀。(肖茹琳译《大卫·科波菲尔》)

  译文2. 我现在朝那家仙宮神宇走去,那儿灯光辉煌、人语嘈杂、乐音悠扬、花草缤纷、军官纷来(这是我看着极为痛心的),还有拉钦大小姐,简直是仪态万方、丰姿千状。(张谷若译《大卫·考坡菲》)在译文1 中, 译者针对五个并列单词“lights, chattering, music, flowers, officers”只是根据词典中的意思进行了完整的复刻,但是基于英汉表达习惯上的不同,如果只是深层结构的表达,但只能表达信息的准确性,无法展现语言的美感,所以译文1 比译文2 缺少艺术性和感染性,这就表明逆转换模式可能会导致文体形式漏译。所以在对某些题材特殊的作品进行翻译时,要更加重视形式上的对等。除文体之外,风格、情感等也是在传译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但针对这种种因素,逆转换是无法完全保证既忠实源语,又具有可读性。总之,核心句无法明晰表达所有的信息,至多只能传达深层结构,即传译基本信息,而其他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只能从表层结构中获取。因此,这种迂回式的深层传译模式就需要加以修正了。

  (三)翻译单位的误判

  现代语言学提出,意义的单位不仅仅局限在句子层面,从最小的语素到最大的句群、语篇,都可以表达意义。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描述了人类的内在语言习得机制,研究集中在对句法的分析,而奈达的逆转换模式是基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得来的,因此逆转换模式也局限在句法层面。若翻译时以语篇作为分析单位,可兼顾译文的文体形式和总体架构。要是以语段为分析单位则可考虑语境,因此翻译时不可仅局限在句子层面。

  例5:On one of the sober and rather melancholy days in the latter part of autumn, when the shadows of morning and evening almost mingle together and throw a gloom over the decline of the year, I passed several hours in rambling about Westminster. (Irving)译文:时为晚秋。风物凄清,气象萧萧,岁既将暮,一日之间几乎晨昏相连,而朦胧叆叇,浑不可辨,正逢这样一天,我曾去西敏大寺作半日之勾留。(高健译)原句是一个句式复杂的长难句,且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如果采取直译,就会像原句一样冗长复杂,逻辑不够清晰,且无法表达出中国特有的古典文雅的特色,所以在翻译这种文学体裁时,既要进行语篇分析,又要兼顾文体特色,化繁为简,同时还要考虑汉语的表达习惯,突出译入语特有的文化风格。

  结论

  翻译是和语言有关的工作,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那么翻译理论的研究需要借鉴普通语言学理论,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把语言学的理论直接用于翻译实践上。因为翻译理论是科学,而翻译不仅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或一种技巧。总而言之,奈达的逆转换模式是不完美的。在某些方面能指导翻译实践,就比如拆译,但是奈达的逆转换模式有其不可突破的局限性,即仅仅讲求翻译在语言层面的对等,没有考虑语言之外的因素,比如文体风格、情感、审美观等,没有完全做到用语言学解决翻译本身的问题。奈达的逆转换翻译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翻译研究的发展,但不能认为翻译仅是语言意义上的对等。由于作者本身语言学知识的不足,在分析逆转换模式的优点和局限性时不够全面,若有错误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Nida, 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den: E.J.Brill, 1964.

  [2] Nida, E.&Taber, 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Translation [M]. Leiden: E.J.Brill,1969.

  [3] 金隄. 等效翻译探索[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

  [4] 刘军平. 现代翻译科学的构筑:从乔姆斯基到奈达[J]. 外国语, 1996(2):30.

  [5] 李运兴. 试评奈达的逆转换翻译程序模式[J]. 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88(03):51-55+59.

  [6] 魏标. 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看奈达的翻译思想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03):3-5.

  [7] 张艳丰. 再论奈达早期翻译理论中的语言学途径[C]. 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2005:594-604.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