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综述

  • 来源:学术视界
  • 关键字:综述,钢琴创作,钢琴教育
  • 发布时间:2023-09-15 16:07

  傅安然

  (浙江音乐学院 杭州 310024)

  摘 要:钢琴创作与钢琴教育组成了钢琴音乐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密不可分。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史虽然短暂,但也经历了萌芽、成熟、繁荣时期,也曾在短暂徘徊后上升、发展直到今天逐渐多元化,每个阶段都个性鲜明。通过研究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提炼出规律。这将有助于促进中国钢琴教育和创作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钢琴艺术人才,并使中国钢琴文化与世界保持同步。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综述;钢琴创作;钢琴教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832-9317(2023)01-0068-06 DOI:10.12424/HA.2023.014  本文链接:https://www.oc-press.com/HA-03-068.html

  引言

  关于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时期,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划分方法。一部分研究者只涉及钢琴创作,有的研究者同时论及钢琴创作和钢琴教育,还有些会涉猎钢琴的兴起。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与钢琴艺术有关的内容彼此都有紧密的联系。综述国内关于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研究发现,按照钢琴创作来划分时期更容易,即按照不同时期找出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这要比按照钢琴教育发展进行梳理容易一些。这是因为钢琴教育在我国历史中有几个阶段特点不是很明显,导致研究钢琴创作类的文章要多一些。另一方面,钢琴作品和钢琴教学相辅相承,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琴作品需要用不同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来加以展现,这就要求钢琴教育要有新内容、新思维和新方法,所以研究钢琴创作时大都也会提到钢琴教育。

  一、中国钢琴文化的兴起

  中国的钢琴文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出现的,我国的钢琴音乐进入20 世纪后才慢慢发展,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钢琴艺术不过百年的历史。在谈论钢琴文化的发展时,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它是如何被引入中国的。Piano-forte 的外语名称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演奏强奏或弱奏。17 世纪古钢琴在中国称为“洋琴”和“西琴”;康熙年间的古钢琴被称作“铁丝琴”。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许多欧洲商人纷纷涌入中国市场,一家著名的欧洲商行向中国输送了大量的钢琴。为了获取巨额利润,商人大肆宣传,声称钢琴由优质钢材制成,因此很有重量,“钢琴”的名称也由此传开。鸦片战争使中国开放了许多口岸和租借地,但也给中国带来了文化侵略。随着西方传教士和侨民的涌入,许多教堂都开始使用钢琴作为礼拜器材。也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人见到了钢琴,听到了钢琴的演奏,引起了中国人对钢琴的兴趣。许多西方使节将钢琴作为一种礼物送到清朝宫廷,以表达他们的尊重和感谢。据记载,清朝康熙皇帝就学过“西洋铁丝琴”。

  随着钢琴在我国利用率和国民认知度的逐渐提升,钢琴不仅在宗教唱颂活动中成为主要伴奏工具,还在新学堂的音乐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为后来的钢琴教育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很多教会学堂开设钢琴课程,让学生选学,使很多来这里学习的中国学生有了学弹钢琴的机会。1911 年,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引发了一场全民的思想革命,人们开始探索西方科学文化,并建立新的学堂。这时候在新学堂里,开始有了叫“乐歌课”的音乐教育课程。沈心工、李叔同等人在这个时期为音乐教育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不仅重视音乐教育,还从日本带回了大量的钢琴教材,成为中国钢琴初级教学中的主要教本,一直传承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史料记录,1904 年梅·帕契在上海举行的钢琴独奏会,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有机会欣赏到优美的钢琴演出。梅·帕契不仅在上海担任钢琴演奏和指挥,而且也致力于钢琴教育。中国的许多著名钢琴家,如俞便民、张隽伟,都曾受到梅·帕契的指导。此后,朱工一、周广仁、巫漪丽等人也曾受到梅·帕契的影响。梅·帕契将车尔尼和李斯特的传统钢琴教学理念发扬光大,他的教学方式为中国的钢琴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创新;他重视培养手指的灵活性,并且注重掌握指尖的力量,这种教育思想对中国早期的钢琴演奏技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中国钢琴家都是通过严格遵循梅·帕契的技术,并成为优秀的演奏家和教育家。所以说,梅·帕契在中国音乐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早期从事钢琴教育活动的大部分人是外国人,他们在中国钢琴文化发展和推动中国的钢琴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有一部分是留学回来从事钢琴教育的,如:史凤珠、王瑞娴和李恩科等人。他们在学成回国后开始从事钢琴教育,使中国早期的钢琴文化传播和钢琴教育有了正确的路径。

  二、中国钢琴音乐创作

  王姣娜(2018)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成熟和繁荣。她认为,每个阶段的作品都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特色的钢琴创作风格也越来越明显。但这种划分比较粗线条,时间跨度大,对各个阶段的特点缺少总体归纳。1983 年,魏廷格在《音乐研究》杂志上发表的《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钢琴音乐。尽管本文未能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划分为历史上的不同阶段,但它仍然能够精确地概括出每一个重要时期的代表作,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中国钢琴音乐的独特之处,以及如何借鉴外国技术的方式。

  (一)萌芽时期

  1913 年,赵元任以民间音乐曲调为灵感,创作出《花八板与湘江浪》这首风琴曲,并于1914 年5 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风琴弹奏会上演奏,这标志着中国键盘音乐的开端。1915 年,赵元任发表了一首令人惊叹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它标志着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真正的钢琴音乐作品诞生了。这首曲子的音乐形象鲜明,充满活力,结构严谨,尽管不完全具有中国风格,带有模仿欧洲传统技法的痕迹,但在早期音乐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从20 世纪初开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清晰。1917—1919 年期间,赵元任先生不仅创作出了传世的《偶成》,而且还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小朋友进行曲》。李荣寿先生在1921 年创作了一首名为《锯大缸》的钢琴曲。《锯大缸》《偶成》和沈仰田的《钉缸》是最早出版于杂志的钢琴曲。20 世纪初的中国早期钢琴小曲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新霓裳羽衣舞》,这首由萧友梅于1923 年创作的钢琴曲,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专业性;青主的《大江东去》;黄自的《玫瑰三愿》《思乡》等作品将声乐与钢琴完美结合,以其真挚而精致的多声部表达,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尽管和声仍然属于欧洲古典音乐,但它们所具有的东方特色可以被视为对中国风格的一次探索;《问》和《卖布谣》分别是萧友梅和赵元任的杰作,他们借鉴了欧洲的作曲技巧,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旋律。这些作品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牧童之乐》和《摇篮曲》是中国作曲家们努力突破传统理论束缚的成果。《牧童之乐》中使用了许多四度叠置和弦,并且在二四五度平行进行中取得了创新,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成就。

  萌芽时期中国钢琴音乐有如下几个特点:

  1. 中国的钢琴音乐已经开始蓬勃发展,作曲家们在探索新的技巧和民族和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他们的作品数量仍然有限,尚未完全成熟。

  2. 许多作曲家,如赵元任、老志诚、江定仙和萧友梅,都倡导将欧洲钢琴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3.“学堂乐歌”的出现为钢琴音乐的多样性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成熟时期

  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斗争,中国的钢琴音乐也在努力推动这一过程。经过多位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中国钢琴音乐已经在当今中国音乐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钢琴音乐经历了巨大的飞跃。贺绿汀在 1934 年创作了六首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包括《牧童短笛》《晚会》《怀念》《小曲》等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简洁的形式和精致的笔法闻名。《牧童短笛》是中国钢琴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从早期的探索阶段转变为真正的艺术创作。这首曲子是第一首完全成熟的钢琴曲,对后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牧童短笛》的出色之处在于它将欧洲音乐理论和中国文化完美融合,从而使其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这首G 徵调的三段体乐曲,融合欧洲的对比复调技巧和中国传统的民间支声复调,展现出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的独特风貌,整首歌曲充满着中国传统的诗意,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仅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的成熟,也为后来的多声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灵感。通过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声,作曲家希望能够创造出独特的中国钢琴音乐。这些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作品,以其精湛的笔触和细腻的绘画技巧,成为后人学习、参考的杰出典范。正是这些音乐家的勤奋与积极探索,让中国的钢琴文化蓬勃发展起来。

  近年来,中国钢琴音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在质量上出类拔萃,而且在数量上也达到了顶峰。作曲家们也不再满足于模仿新古典主义和印象派的技巧,而是努力探索一种更加符合中国文化的创作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丁善德的《春之旅》组曲和《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展现了作曲家精致干净的写作手法,热情洋溢的表达方式,表达出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之情。这首作品是第一首以民歌为灵感的变奏曲,它一直都被认为是一首杰出的作品。瞿维的《花鼓》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钢琴作品,它诞生于1946 年,是中国音乐家继续探索民族风格的重要成果。它不仅是当代钢琴界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在创作上的成功,使钢琴这件外来的西洋乐器更贴近了中国广大听众的心扉。《花鼓》是一首充满生机的现代钢琴曲,其独特的旋律、精湛的技巧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刻理解,使其成为四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钢琴音乐之一。与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一样,《花鼓》也被认为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钢琴曲。除了老志诚的《牧童之乐》、丁善德的《春之旅》、陆华柏的《浔阳古调》《农作舞变奏曲》以及江文的《十六首断章小品》和《五首素描》,它们都曾在威尼斯第四届国际作曲家比赛中脱颖而出,使我国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取得荣誉。

  (三)繁荣时期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我们的国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稳定、富裕,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人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得到了满足。以往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技术的作曲家们现在有了机会,钢琴教学和演奏事业也在蓬勃发展。五十年代,在多种有利因素的作用下,我国钢琴音乐教育和创作走向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音乐教育,钢琴教育也随之步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首先,政府重视建立教学机构,并通过调整现有的教学资源来提升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通过这些努力,这两所院校的钢琴专业将成为全国钢琴艺术的重要培训基地、演出中心和科研中心;此外,许多音乐院校非常注重基础课程的建立,并且鼓励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对本地民族音乐内容的教学;最后,我们能够打开国门选派优秀青年钢琴家出国学习、比赛,增强中国钢琴界与世界的交流,取长补短,缩小与钢琴文化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也使得一大批青年钢琴家脱颖而出,走上世界乐坛。

  钢琴教育事业的繁荣也使得我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高潮。受毛主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的精神鼓舞,中国人民开始尝试以西洋乐器来呈现中华民族的独特风貌,这一尝试激励了许多作曲家和钢琴家。丁善德先生将自己在新疆的经历融入到《第一新疆舞曲》和《第二新疆舞曲》中,这些作品不仅极具艺术性,而且深深地打动了人心,激励人们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音乐理想。《第一新疆舞曲》是最早以新疆独特的风情为灵感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颜色、精心设计的声音和多种节拍构成了一幅令人感动的西北地区的生活景象;《快乐的节日》是一首充满活力的儿童歌曲,它以“新中国”的风格为原调,带来一种温馨而又充满爱意的氛围。这不仅展现了儿童在节日期间的欢乐,更是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为了促进新中国音乐人才的发展,特别是钢琴人才的成长,全国各大音乐学院都会派出一批学习作曲的学生前往苏联和东欧国家进修。在过去几年中,许多学生都成功地创造出了杰出的钢琴音乐。汪立三的作品《蓝花花》和《小奏鸣曲》深受人们的喜爱。他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将这首作品改编成一首充满抒情和悲伤的叙事曲,其中描绘出了鲜明的对比和激烈的情感变化。这首作品在教学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形成了一次民族音乐学习的小高潮。《庙会》是蒋祖馨的杰作,其中大量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刘庄的《钢琴变奏曲》以《沂蒙山小调》为主题,经过九次变奏,将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巴蜀之画》由黄虎威演奏,这首钢琴组曲融合了欧洲传统和声写作技巧,并融入四川民歌的旋律。他用独特的视角,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又迷人的风景画和风俗画;王建中的《云南民歌五首》《变奏曲》、朱工一的《序曲三首》、廖胜京的《火把节之夜》、黎英海的《民歌小曲五十首》、马思聪的《三首舞曲》《粤曲三首》、陈培勋的《卖杂货》《旱天雷》、吴祖强、杜鸣心的《鱼美人》、石夫的《塔吉克舞曲》及储望华的《翻身的日子》,都是当代音乐的杰出代表作。《翻身的日子》因其充满活力、满满的快乐和生动的音乐而深受中外观众的青睐。中央音乐学院的一批年轻学生,由刘诗昆领衔创作了《青年钢琴协奏曲》,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钢琴协奏曲,它将民族乐器和钢琴完美融合,为后来的钢琴演奏提供了重要的灵感。在这一时期,作曲家们大量引用民间曲调,并运用对位法、对比法和模仿式复调二声部写作手法,创造出多变的节奏型和织体,为传统民歌注入新的艺术生命力。这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基本特征,也为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财富。

  繁荣时期中国钢琴音乐有这些特点:

  1. 作曲家精通欧洲古典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技巧,并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创造出独特的钢琴音乐。

  2. 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的钢琴音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许多作曲家和钢琴家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展示,他们的作品充满着青春和活力。

  3. 政府日益关注音乐教育。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多项举措,为中国钢琴音乐的进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 中国钢琴音乐逐渐发展出特有的风格,与欧洲传统钢琴音乐不同,它们表达了中国特有的音乐情感和形象。

  5. 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团队已经发展壮大,由海外留学生、高校教师、艺术团体、音乐研究机构等组成,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表演、研究团队。

  (四)短暂徘徊与上升期

  在文革期间,亦称“改编期”,钢琴文化被严格限制和约束,因为大多数“文革”中的中国钢琴作品都是以歌颂性的标题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当时,中国禁止演奏外来音乐,这就促进了《红灯记》的流行。这首歌将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技巧完美结合,带来了独特的音乐魅力,广受欢迎,甚至被改编成电影,在中国各地播放。随着时间的推移,《甘洒热血写春秋》《家住安源》《北风吹》等经典作品也随之问世。当前,中国的钢琴音乐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尽管有一些人对钢琴音乐的创作抱有怀疑,但这些作曲家并没有停止他们的努力。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创作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钢琴改编曲,引发了改编曲的热潮,并将这种形式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其中最著名的有王建中的《百鸟朝凤》《彩云追月》和《浏阳河》。《百鸟朝凤》被认为是王建中的代表作,它不仅在中国钢琴曲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还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杰出代表;黎英海的《夕阳萧鼓》是一首杰出的作品,它通过运用对比手法来减少细节,并增强整体氛围,取得了出色的艺术成就。《夕阳萧鼓》《梅花三弄》和《百鸟朝凤》被誉为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它们的钢琴改编版本令人叹为观止;储望华的《二泉映月》是一首充满深度理解和精湛技巧的改编曲,它展示了作者对钢琴织体的独特把握。此外,他还创作了《南海小哨兵》和《闪闪的红星》,并且都受到了青少年的欢迎;《黄河》是由殷承宗和其他六位演奏家共同创作的一首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一首改编自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钢琴协奏曲,它不仅保留了原作的精髓,而且运用了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以全新的视角展现了原作的气质,赋予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黄河》是一首融合中国传统音乐审美原则的作品,它采用了“中国化”的结构形式,并在每个乐章中进行了创新。这种方法既保留了欧洲传统的多乐章协奏曲的套曲结构,又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黄河》是当今全球最受欢迎的中国钢琴协奏曲之一,它与《梁祝》一起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受到全球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些改编的钢琴曲将西方音乐文化融汇到东方音乐文化之中,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演奏技巧上,既提高了演奏技巧,又突出了东方色彩,贯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在世界上都很有影响力。

  徘徊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风格可以总结如下:

  1. 一些以“样板戏”及其相关的革命歌曲为灵感的钢琴音乐,其创作手法也具备独特的魅力与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上钢琴的精湛技艺,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赞赏。但“集体编写”的风格缺乏独特的个性。

  2. 当时的政治形势使得一些由专门机构组成的艺术家和学者们聚集到一起,共同进行了一场集体创作活动。他们非常重视创作和改编的机遇,并且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 中国钢琴曲的独立创作并不常见,相反,许多人将中国传统音乐改编成自己的音乐,从而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作曲家们在创作钢琴独奏曲时,不断尝试追求民族风格并模仿民族器乐。

  4. 通过对中国民歌的改编,作曲家大幅提升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和声水平,使其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大胆的改革,我们吸取了许多西方近现代音乐技巧和创作思想。

  (五)再次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都一派日新月异,安定团结。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不仅为中国的传统音乐带来了国际认可,也为外国人提供了一个探索中国音乐文化的平台,同时也为中国原有的创作思维和技巧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的钢琴音乐正在经历一场革命,许多作品都是根据中国传统的音色和风格,并结合了 20 世纪的现代写作技巧而创造出来的,如: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和《前奏曲》、汪立三的《他山集一五首序曲和赋格》、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陈怡的《多耶》、周龙的《五魁》、王建中的《诙谐曲》、罗京京的钢琴与乐队《离骚》和刘敦南的《山林》等等。《山林》是刘敦南的杰出之作,它以热烈的赞美之词,将他对家乡和祖国的深深思念和挚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件作品描绘了在严冬过后,中华民族再次振奋起来,并且激励着人们去追求未来。“飞歌”的音乐风格被作曲家深入挖掘,并运用专业技巧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进行阐释。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机会,可以从中汲取民族民间音乐的精髓;通过对比新旧技术,我们能够保持适度的节制和把控。《山林》是一部具有现代民族特色的杰出作品,它曾取得“中国第一名曲” 和“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两项全国性的交响音乐大赛的优异表现,其中“中国第一名曲”更是获得了第一的好成绩。中国钢琴音乐已经迈向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全新阶段,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这些杰出的作品。在1987 年的上海国际音乐节中,赵晓生的《太极》等一系列中国风格的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们不仅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将中国钢琴音乐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再次发展时期,中国钢琴音乐有如下几个特点:

  1.“文革”时期的改编曲创作模式已经从单一的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个性化创作,作曲家们不再仅仅关注外部世界的描绘,而是更加关注于对人类情感的抒发,以及对音乐内涵的深入挖掘。

  2. 通过深入研究中华民族音乐,作曲家们能够更好地展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而不仅仅局限于钢琴演奏的特点和技巧。八十年代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现代钢琴作品中传统的风格特点逐渐淡化,这使得它们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3. 当今的作曲家拥有多种多样的创作方式,他们的想象力也变得更加灵动:抛开传统的大小调的束缚,并将和声音乐融入到民族音乐中。

  三、中国钢琴文化的普及

  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外的先进科技文化大量地传进我国,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人可以更多地聆听来自国外的钢琴演奏,欣赏外国人演绎的钢琴曲。中国当代作曲家受到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深刻影响,他们通过结合十二音序列、多调性、无调性等各种音乐流派及其创作技法,使中国钢琴音乐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和声更加尖锐,节奏更加复杂,打破了传统的曲式结构形式,拓展了音乐风格,创造出了新颖的平台视角,使创作方法走向多元化。

  随着全国音乐事业的飞速发展,各地不仅恢复了原有的音乐专业学校和艺术院校,还新增了许多新的钢琴教育机构,形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钢琴教育网络。恰好这个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审美水平也在提高,于是钢琴这个“乐器之王”逐渐呈现家庭普及化,被当成培养孩子成才的工具,把会弹钢琴看做是有气质的象征。当然,钢琴进入家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通过让孩子学钢琴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快速地开发儿童的智力,对学习其他文化知识有很大帮助。在“钢琴热”的催生下,很多家庭或请进来或走出去,到处拜师求教,想让自己家的孩子成为钢琴家。随着郎朗、李云迪等一大批年轻人的加入, “钢琴热”的热潮持续升温,他们的表演让许多学习钢琴的人重拾自信,为我国钢琴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中国钢琴音乐虽然起步较晚,历经启蒙、成熟、繁荣时期,也曾在历史和社会的大环境中经历了挫折、再次腾飞乃至现在多元化的多个演变过程,并且一直给人以健康情绪的感染和高尚情操的熏陶。钢琴音乐的欣欣向荣离不开现代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新音乐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使得中国钢琴音乐伴随新音乐不断发展。所以中国钢琴音乐见证着时代的进步,具有思想内容上的进步性,其高尚的品格慰藉人们受伤的心灵,引导人们热爱生活,获得更多人的喜爱与支持。

  中国的钢琴作品在音乐表达方面与西方音乐有所不同,它们的创作技巧、风格和气质都体现出中国钢琴音乐已经超越了欧洲传统的创作模式,并且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为钢琴音乐增添了更多的表现形式。这便是我们几千年丰厚的传统文化对外来钢琴音乐的吸收、改造、并不断丰富的过程和结果。我们从起初的简单模仿借鉴到能够融入中国自己的音乐元素。时到今日,这种模仿与借鉴还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同时中国元素的融入,包括结构、意境等也向着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婵莹. 简述中国钢琴文化的历史[J]. 大众文艺,2013(07):225.

  [2] 王姣娜. 简述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史[J]. 艺术研究,2018(04):40-41.

  [3] 王琳洁. 浅谈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演进[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1):48-49.

  [4] 魏廷格. 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J]. 音乐研究,1983(02):41-52.

  [5] 熊晓辉. 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J].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62-65.

  [6] 张燕南. 中国钢琴音乐与钢琴教育发展—— 二者历史的鸟瞰[D]. 上海音乐学院,201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