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仕女画审美变迁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仕女画,审美变迁,艺术风格
  • 发布时间:2023-10-21 21:14

  方桂凤 冯葆娟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漓江画派学院

  摘要:仕女画,原是指“士女画”,人物画细分下的一种,在封建制度下中上层妇女生活方式为主题的绘画形式,后面专门是指人物画科中记录妇女生活为主。仕女画以每个时代的经典女性形象为主要绘画对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变化,仕女画人物的形象变化更是反映不同时代审美与艺术形象变迁。

  关键词:仕女画,审美变迁,艺术风格

  “士女”(仕女)一词最早出现在《辞源》中指的是画家画出美人,宋代之后“士女”,开始叫作“仕女”,指的官宦家的女子,形容当时中上层社会的女子,到后来指的人物画的画面中女子。由于描绘对象的特殊性仕女画更是反映了各个朝代时代性的符号以及艺术形象的变化。仕女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女性地位发生的变化也是反映在画面里。仕女画的变迁,背后更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发生变更而仕女画的呈现方式更是其背后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发生了改变。

  一、审美形象变迁

  仕女画的发展史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西汉的刘向《说苑》记载:“齐敬君者,善画。齐王起九重台,召敬君画之,敬君久不得归,思其妻,乃画妻对之。齐王知其妻美,与钱百万,纳其妻。” 在文献记载中是最早关于美女图,从文献记录我们得知,这幅仕女画具备了真实以及甚美特征,但是功能上只是满足欣赏需要。

  仕女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同期出现了一部分画家专门研究画仕女画的画家。这时期的仕女画更加注重于表现描绘女子高尚的品格,绘画的对象一般都是妃嫔、顺后、贞妇、烈女等等。除此以外,还出现了专门画贵族妇女游乐的作品;也是这一时期仕女画的风格开始形成“秀骨清像”到“面短而艳” 仕女画人物形象基本特征。仕女画发展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繁荣、国家鼎盛,社会从上到下都是充满着文化自信,对外积极开放,对内宽松包容,对女性更加宽容,画家所画的仕女画人物形象的体现出“丰肥腴丽”人物形象。而到宋元时期,受到外族的不断侵犯,社会整体趋向内省的时代,文化艺术也由外向内发展,仕女画的艺术形象开始向“端严秀丽”转变,虽然北宋时期社会空前发展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是礼教的深入和朱熹理学的影响,社会风气反而变的谨慎细小起来,更是朱熹理学提出来:“存天理,灭人欲”之后,仕女画画面女性人物形象变得“阴柔婉约”,意境传达出来清冷之情。仕女画到发展明清时期艺术风格是“风露清愁”的女性形象,中国女性的柔弱的审美形象更是全面发展,崇尚“柔”美的美学价值观。

  在美学影响下以董其昌为首,在《南北宗论》的影响“崇南抑北”大肆推崇“淡雅风格”的“南崇”,这时期仕女画以淡雅之美的风格将仕女画的秀弱、仇怨形象的淡雅唯美之风推到高潮。但是在清朝时期已经有画家开始冲破传统的思想观念推翻原有的社会以病态美的人物形象为审美观。陈洪绶的画面中作品以“怪”而诞生,以超现实的手法向向传统仕女画和闺怨传统题材发起挑战。在他笔下的女性不在是传统美女而是“头大身短,脸方粗眉,大鼻子小嘴巴,有的表情还是呆萌,充满了戏谑的味道。例如陈洪绶《斗草图》所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线条细劲清圆,晚年则形象夸张,或变态怪异,性格突出。亦能画水墨写意的用笔来表现人物精神气质。仕女画的审美形象的改变不止是画面的呈现方式的改变更是其背后的社会内涵发生的变革,仕女画以现实女性为题材,反映了社会的各方面,更是画家对社会历史变迁的一种能动的记录。

  二、审美形式变迁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趋势,在中国历史的变迁中仕女画审美趣味也发生着的变化,审美变化产生式了形式的变化更是在不同时期的仕女画反映出人们追求美的形式不同。

  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魏晋南北朝仕女画都是以工笔画为主。但是画论上已经出现了“神”与“韵”等理论,在魏晋南北朝的并没有未触及写意的笔墨。工笔画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被称为“细笔画”,仕女画随着社会发展慢慢的形成了用工笔画的形式来表现画面效果。这时期的画家基本是“美教化,后人伦”的画面呈现方式,其中这时期仕女画还大多数是以服务封建统治的教化为目的,仕女画更是视为女德宣传一种手段。例如,在顾恺之的艺术作品中的仕女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都与当时社会思想一致,其次在创作功能服务当时女德思想,重要的是宣传女德思想与内在品德的修养,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秀骨清像”的画面中呈现出来的人物特征,“秀骨清像”之风是上层贵族特有的精神面貌。“秀骨清像”本来是指佛教造像人物形象风格,后面整指人物画的风格,具有了时代性。张僧繇在“秀骨清像”还是社会审美主流时,以张僧繇代表的“面短而艳”人物画塑像风格开始形成。在仕女画的内容上,从原来道德伦理的开始走向世俗化发生改变。张僧繇还在学习了天竺凹凸画法,“其花乃天公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富于人物变化、明暗法、透视法的新方法运用使得人物画,更加突显人物的立体感,加快人物画走向大众审美的过程。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是魏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基垫者,“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是他们艺术风格总结更是后世对他们的艺术形象的最高评价。人物画发展到了唐朝,仕女画表现形式开始走向多样化开始转变,初唐时期以阎立本为代表作《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善于运用铁线描,线条遒劲有力,设色沉着,人物面部表情生动;盛唐时期的吴道子呈现方式“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的艺术特色,所绘人物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画面效果。仕女画主要描绘宫廷贵族妇女的生活,人物形象具有弯眉丰润、体态丰满,线条工细简劲,色彩富丽典雅,代表人物有张萱和周昉,代表作是《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其画面中审美呈现方式典型的仕女画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进入宋代之后绘画已经开始慢慢的退去了政治功能、也开始摆脱宗教信仰的影响,回归人本身,也在追求哲理和真谛,绘画形式开始发生改变,在创作方向与题材上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佛道宗教绘画人物形象开始呈现没落,人物仕女画不在是风格开始趋于减放遒劲产生了墨戏的禅画的人物画,仕女画的表现方式也受到影响画面中开始记录人文、民俗以及现实题材的绘画作品;例如苏汉臣《妆靓仕女图》在仕女画中开始出现。唐代仕女画以现实人物为题材、追求写实且法度严谨、用笔周密和注重细节描绘方式。而仕女画在唐代非常流行尤其是开元与天宝年间社会风气相对的开放;例如张萱便是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的画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张萱”条中说:“萱好画妇女婴儿。有妓女图、乳母将婴儿图、按羯鼓图、秋千图、虢国夫人出游图传于代,”是唐代女性美的经典形象。“病态美人”是明清时期仕女画的典型代表,仕女画为了迎合那时代的审美与艺术市场的需要,按那是文人思想绘画出清新俊秀美人形象。 “病态美人”是清代美人的经典人物形象以及时代的产物。

  结语

  传统仕女画在追求外表美的同时也追求内在美,在现实的生活中的不完美的形象通过仕女画塑造对象理想化,更是作者内心深处完美的形象的塑造,借助仕女画的形象来暗喻自我的思想情感;也正是这些不同的审美趣味创造了仕女画的完美形象,更是使仕女画具理想化、类型化和观赏性的艺术特点。仕女画是封建社会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在思想与美学的局限下,仕女画具有艺术的自律性也有内在制约,又具有历史变革的外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宗英 《中国仕女画艺术史》 艺术学【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 2009

  [2]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艺术学【M】 上海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

  [3] 佘城《宋代绘画发展史》 艺术学【M】 北京 荣宝斋出版社 2017

  [4] 中国历代仕女画集 艺术学 【Z】 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