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鼓晨钟 余韵悠悠
- 来源:北京支部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沉浸式,拍照,姿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1-04 13:53
文◎李滢
初秋的京城已是如画一般的景色。巍峨的鼓楼下,重檐屋顶的绿琉璃剪边在艳阳下闪闪发亮。鼓楼东大街、鼓楼西大街和地安门外大街相会于此,形成了一个三岔路口,前来打卡的年轻人排着长队,摆着各种各样的拍照姿势。
红墙灰瓦的鼓楼,与灰墙黑瓦的钟楼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反衬。随着时代的发展,鼓楼的报时功能已被弱化,但它作为古都文化的见证者,连接着现代文明与古老历史,与周边形成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区成为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北京乡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沉浸式数字展带领人们在时间中“穿梭”
历史上的北京鼓楼与钟楼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敲响的“暮鼓晨钟”发布着标准的“北京时间”,文武百官、平民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准。古人听到的“暮鼓晨钟”是什么样的?走进古色古香的鼓楼,一场“时间的故事”展览以沉浸式数字展、交互体验带领观众聆听“暮鼓晨钟”的历史回响。
“时间的故事”展览共展出10件藏品、48件辅助展品和装置,6个数字影片和12个交互体验展项,融知识性、科技性、互动性为一体,全面阐释钟鼓楼和中轴线的无限魅力。观众可以在悬浮于空中的“报时更鼓”和“永乐大钟”前,体验虚拟击鼓、撞钟,并理解“暮鼓晨钟,鼓为号令,钟为传声”的内在联系;可以在“四九城里听钟声”展项前,选择收听《乾隆京城全图》中“四九城”里任意一座城门上的钟声大小,感受当年“钟声十里,莫不耸听”的盛况;可以在触摸屏上揭开日晷、铜刻漏、碑漏、时辰香的计时原理和精巧构造,读懂箭尺、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还可以自主查看300余张钟鼓楼不同时期的老照片,或选播曾经回响在“鼓楼前”的多种老北京叫卖声。
置身于鼓楼这座古建之中,一层7个券洞呈“丰”字形分布,一个高约11.5米的券洞横贯东西,南北各有3个券洞。各券洞相互连通、明亮宽敞。此前,由于历史原因,这里一度作为商业用房使用。经过腾退整治,采取保护性拆除及保护修缮等措施,7个券洞的历史原貌得以重现。
展览设计全面贯彻和体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价值诠释准则——最小干预,可识别、可逆化,充分保留历史沧桑感和可识别性。新置入的展墙、展项形式简洁,与古老建筑新旧融合。
恢复历史原貌后,中心券洞纵横交错的建筑空间被充分利用,借助数字艺术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文物古建体验。随着遮光帘升起、灯光转暗、提示音响起,中心券洞变身全沉浸剧场,观众循着钟鼓之声,体验四重数字光影艺术下鼓楼的时空变幻;星宿、二十四节气、古文诗句等传统文化元素呈现,带领观众见证钟鼓楼的计时智慧、历史变迁,感受时光流逝,体会跨越古今的情感共鸣……
“时间的故事”展览2022年8月开放后,百日内观众就超20万人次,观众自发晒图在网上广为传播,鼓楼也成为中轴线上古建筑空间利用的一个典范。
“新表达”让鼓楼更有北京范儿
“鼓楼一直挺火的,火的背后,是人们对首都悠久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是鼓楼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的感召,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业务部主任左艳杰在这里工作了近20年,对于鼓楼的火爆“出圈”,她觉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新理念、新技术、新文创,让饱经岁月沉淀的鼓楼不再“古板”,而是更加立体新潮。鼓楼的守护者们承古赋新,让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创新表达中延续传承。2022年起,钟鼓楼文保所陆续推出了文创雪糕、打卡明信片以及一系列研学活动,以更加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文创产品带领游客了解钟鼓楼的独特内涵。今年2月,钟鼓楼文保所与文化机构紫金生态—方壶齐物社开展合作,围绕钟鼓楼的历史文化脉络,探索打造了一系列以“时间+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物活化利用产品。丰富的产品围绕历史文化脉络构建创意产品矩阵,让每一位到钟鼓楼观光游览的朋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时间礼物,也让鼓楼这座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悄然“蝶变”,以全新姿态走进游客的生活。
“鼓楼的‘爆红’不是一时之机,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厚积薄发。”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介绍了百岁鼓楼焕发出的活力。近年来,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理念,打造东城的文化标签,立足让鼓楼“更有味”,开展钟鼓楼紧邻地区、万宁桥周边等地区的环境整治,完成钟鼓楼周边申请式退租及恢复性修建;立足让鼓楼“更有颜”,进一步提升了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环境品质,同时开展鼓楼保护展示工程,让古老遗产焕发新生机;立足让鼓楼“更有范”,推出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的原创话剧《钟鼓楼》、综艺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等精品佳作,举办“时间的故事”数字沉浸展,在丰富鼓楼内涵的同时形成了文化汇聚的“流量场”。
体验胡同里的人间烟火
“北京有句老话——‘东单西四鼓楼前’,钟鼓楼地区当年可是北京城里一处繁华的商业区。早年间,不少商贩和民间艺人在此经商卖艺,这里也曾被称为‘小天桥儿’。”68岁的安定门街道居民范来友回忆道。范来友家老一辈也是表演杂技的,小时候他还在这里看父亲和姐姐表演自行车和独轮车杂技。
不仅如此,鼓楼与钟楼之间的文化广场还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健身休闲娱乐胜地。周边胡同里的老街坊、慕名而来的健身爱好者,甚至是远道而来的外国友人,大家都能因为一个毽子、一根跳绳很快熟络起来,交流切磋,不亦乐乎。生活在鼓楼脚下的人们大多居住在平房四合院,穿胡同走巷子,保留着老北京的生活气息;络绎不绝前来打卡的游客,争相参观、感受、体验鼓楼蕴含的独特魅力。这里,老北京的烟火气与文化味相互交织,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鼓楼脚下左转,就进入了钟楼湾胡同,第一个转角处就是范来友居住的90号院。对他而言,无论是自己的朋友圈、娱乐圈还是生活圈,鼓楼都是绝对的“主角”——晨光绚丽时走出家门,不出1分钟就到了人流如潮的钟鼓楼下,与邻里街坊踢毽子、抽陀螺;日上三竿时,结束了晨练的他则招呼上三五好友一同回到自家小院,支起小桌、泡好茶水,聊聊这座百年小院和周边胡同的历史变迁;夜阑人静时,当家家户户逐步开启休息模式时,他却穿上统一的“治安志愿者”服装,作为夜巡队一员为保一方平安贡献力量。
近年来,随着街区更新、背街小巷治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深入开展,古建、四合院栖身的胡同、街巷开始有规划地系统治理,恢复曾经的风貌。范来友一家住的小院内拆除违建、老房子统一翻建、水电表入户、上下水更新、低洼地增高,公共区域里安上了感应照明灯;胡同里青砖灰瓦、红门绿格窗和仿古的街灯,与钟鼓楼的高大巍峨相得益彰。空间宽敞了、环境变好了,喜爱花草的范来友在院里种上了兰花、茉莉、葡萄,生活也更加惬意了:“拥挤的大杂院变身整洁幽静的四合院,狭小的胡同宽敞多了,出门遛弯处处是景,咱这小院生活别提多美了!”范来友说。
作为“号令全城”的首都报时中心,鼓楼在中轴线北端屹立了700余年,始终默默注视着世道变迁,沐浴着人间烟火。“暮鼓晨钟”虽已不再,但钟鼓声的余韵仍悠悠地回旋在具有历史感的人们心头。
(责任编辑: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