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均:做道路养护的科技先锋官

  文◎本刊记者 沈聪 摄影◎陈澍祎

  为道路养护装上“智慧大脑”

  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是传统道路养护工人的形象。“过去,道路养护工标准的三件套是:自行车、卷尺、记录本。这种调查工作方式效率低,而且不安全。”孟均告诉记者,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让道路养护人用上“智慧大脑”,让老大笨粗的传统道路养护方式转型为科技含量高、管理精细化、安全绿色高效的现代化模式。2013年,孟均带领团队开始自主研发道路信息三维采集车,迈出了道路养护科技创新的第一步。他们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信息采集精度一直达不到要求。“当时,孟总天天带着我们在单位加班,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案。”道路数据采集负责人商旭光说。

  一个多月中,孟均带领大家对数据采集车工作流程一项项测试验证,最终找到了病因:图片自动拼接时精度偏差大。当时,国外已经有了解决方案,但是进口设备成本很高。“我们的科技创新不仅要水平高,还要具有适配性、经济性的特点,这才符合我们的发展要求。”孟均说。经过反复研讨,团队创新了多种工作方法,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成功将采集偏差由1米降低到20厘米。“如果直接引进国外设备,需要花费近80万元。现在,我们的采集车不仅达到了质量标准,而且成本没有增加。”一同参与研发的谭鹏说。

  2017年,孟均带领团队成功拿到了国内第一个道路三维数据审图号,采集了北京市8000余公里的道路多维数据,并开发了数据运用共享平台,为市有关部门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他们主导研发的道路三维数据采集设备、多维数据整合发布技术、道路多维管理平台获得北京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套“智慧大脑”在道路管养信息化领域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打造道路科技养护的“金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如果说以前的道路养护管理是‘织毛衣’,能够做到整体好看、舒适保暖,那么现在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精细化管养就是‘绣花’,每一处细节都能做到精益求精,真正实现了让城市交通动脉安全顺畅。”孟均说。

  孟均带领团队在北京道路养护变革中率先破题,以信息技术为“针”,用“绣花功夫”养护着北京城区365条道路、955座桥梁以及郊区6655公里县级以上公路、2276座桥梁通道,为城市治理“绣”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在多维数据管理与数据应用服务平台的支撑下,养护工作更精细精准。道路巡查人员发现道路病害后,通过手机客户端上传到后台,根据病害情况列入维修计划。平台调度养护人员第一时间到现场修复,实现‘24小时修复、无痕化服务’。”孟均说。

  如今,这套精细化管养模式也成为北京道路养护服务成功走向京外的“金名片”。

  2016年,养护集团与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政府合作,在当地建立了道路养护管理信息化多维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养护巡查管理、资产管理、检查井管理、综合物资管理等6套业务应用系统,为海沧区市政基础设施养护提供了信息化技术支撑。“首战告捷后,我们又将这套系统引入成都、广州、深圳等10余个城市,签订合同总金额超过20亿元,创造了养护集团外埠市场多个第一。”孟均说。

  赤峰市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赤峰项目是养护集团近年来最大的外埠养护项目。孟均带领赤峰分公司在积极推行“智慧管家”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具有示范作用的“赤峰模式”。他将“精细养护、无痕服务”的理念和夜间养护作业经验全面引入赤峰,让赤峰市民切身感受到“首善标准”的服务,得到了当地政府“工作效率高、施工质量高,交通影响小、环境污染小”的高度评价。

  记者采访时,孟均的讲述一次次被来电打断。

  他抱歉地对记者说:“我们正在为投标中东某国家的道路养护项目做前期准备。我们要努力将首都道路养护企业的精细化养护管理模式输出到世界其他国家。”

  在养护“四好农村路”中助农民增收

  2023年9月23日,中秋节前夕,孟均走进赤峰市红庙子镇,慰问在分公司从事绿化养护的农民工。一年来,通过共建“劳务专业村”,当地数百名农民实现就业,增加了收入。三眼井村的赵亚慧激动地说:“我也不知道说啥感谢的话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不耽误地里的活,现在生活特别好。今年多挣了两三万元,手头更宽裕了。”

  赵亚慧是三眼井村的在册脱贫户。她的公公、婆婆和丈夫都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由于要照顾家人和田地,她不便外出务工。2021年,孟均在赤峰市启动“劳务专业村”试点工作后,符合用工要求的赵亚慧成功进入村里的劳务“用工池”。“现在工资按月开,也不会拖到年底,家里急需用钱的时候也能帮上忙。”赵亚慧说。

  “习近平总书记对建‘四好农村路’、推进沿路群众就业增收作出了多次重要指示。我们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养护的道路不仅是一条连接远方的通途,更要成为助力沿路群众致富的大道,为当地群众带去人气、财气。”孟均说。

  “村民以前是自己出去找活干,如今村集体成立了劳务公司,牵头与养护集团签合同,再由集团出资给工人上保险、组织培训,村里安排车接送,大伙儿不仅不用担心欠薪和安全问题,而且没有了中介抽成,村民们的收入也提升了。”三眼井村党委书记孙艳军说。如今,“用工池”里有464人,其中214人已经上岗了,其他人会分批培训上岗。

  截至2023年9月底,养护集团赤峰分公司已与赤峰市红山区、松山区、喀喇沁旗的9个村签订劳务用工合作协议,通过开展市政园林养护技能培训、建立养护驿站,共接收700余人上岗作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搭建了稳定就业平台。

  “今年,我们计划再发展5个左右的专业村,解决赤峰城区养护用工问题。随着劳务专业村规模的扩大,更多村镇的富余劳动力将被输出到市场需要的岗位上。农民致富了,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孟均说。

  (责任编辑:闫正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