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考古成果 探问“何以中国”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考古,成果,思想
  • 发布时间:2023-12-04 15:44

  文/冯 刚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发展至今的内在脉络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文字、礼俗、思想和民族精神能始终相承而未中断?这个文明古国如此强的韧性和生命力是从何时开始,又是如何造就的?

  即将于近期在东方卫视、百视TV播出的纪录片《何以中国》,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最新发现,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早期形成和发展,探寻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壮大的客观规律和内生动力。

  《何以中国》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打造,入选中央宣传部“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节目总导演干超表示,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是古老中国的延续,想要理解今天的中国,就要走进文明创生时代的中国,跟随考古学家的脚步,解读“中国何以成为当今之中国”。

  透物见人 重现文物价值

  纪录片《何以中国》共8集,以《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为题,从迈向一体化的秦汉帝国讲起,进而溯源至新旧石器之交,见证中国大地的人们走向农业定居社会,建立美学和信仰,组成家庭和社会,开始天南海北的文化交流,形成城邦和区域国家,最终诞生广域王权国家,形成早期中国大一统格局。节目展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凸显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节目采用遗址、文物实体拍摄和历史情景再现(考古成果展示)相结合的形式,将文物、遗址与历史场景融合在一起。片中的文物不是躺在博物馆展柜中的珍贵展品,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着具体作用的用品,是中华文明中观念、技术、传播、民俗、制度的具体呈现。

  采访过程中,干超反复提及“透物见人”这一创作理念。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文物或许只是一件器具、一个孤立的存在,但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它们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

  干超表示,纪录片之所以采用情景再现形式,一方面希望观众了解文物所处的时代及当时的人是怎样的状态,了解这些文物的使用场景,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比如,某些陶器组合排列的原因是什么?五千年前的一场葬礼,300多件代表主人尊贵身份的玉石器为何分层摆放,又体现了怎样的观念和制度?”另一方面,节目组希望这部纪录片具有档案价值,通过大量历史场景的还原,提供一个可以望见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载体,带给观众鲜活的细节和历史真实感。据介绍,仅情景再现部分,节目组就拍摄了近400场,演员人数超4000人次,根据考古成果复原制作服装2268套,复原饰品1500件,复原道具3600余件。

  文明溯源 描摹多维历史

  “8500年前的陶瓶那么漂亮,美丽得像宋瓷一样。”以文物为切口,步入历史长河,干超和主创团队被这些文物的美学价值和历史底蕴所吸引。干超表示,通过《何以中国》讲述的众多故事,观众可以真切感受到中国这片土地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勃勃生机,感受到我们与祖先之间的文化与情感连接。

  《何以中国》的历史故事不仅限于王侯将相的宏大叙事,还有百姓日升月落、炊烟袅袅的生活。在干超看来,历史是多维的,既不能摒弃对王侯将相的书写,因为他们墓中的出土文物,代表着当时物质成就的高度,记录着历史大势与社会结构;也不能忽略小人物的日常,因为那是更加鲜活的烟火世界。所以,纪录片中有悬泉置的啬夫弘,他是悬泉置存在前后数百年间,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有秦军中的普通士兵黑夫和弟弟惊,他们写在木牍上的信,在20多个世纪后终被考古工作者发现。

  “或许今天我们的思考,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在历史中早已出现过。”干超感慨,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人在回望历史时也许并不孤独,我们今天所走的路,是我们先辈思想的融汇或共识。这是我们于历史长河中所体会到的文化自信,并会肇启未来。我们所处的今日中国,不仅是历史的结果,历史的延续,更是历史的新起点。

  见微知著 感悟中华文明

  从2021年年初启动筹备,《何以中国》纪实摄制团队历经700多个日夜,跋涉超过4万公里,到访全国考古遗址、考古工作站、博物馆等点位230余个。主创团队梳理文字资料300多万字,前后脚本撰写40万字,并邀请中国考古学界泰斗严文明担任节目学术总顾问,近百位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组成顾问专家团。摄制组进入中国几乎所有最高等级的博物馆、考古所,90%的文物都是从玻璃柜中取出拍摄,观众因此得以近距离观察文物细节。

  干超表示,考古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追求见微知著,通过小切口感受历史长河中的人、器物、文化等方面的温度。在某些方面,纪录片创作者和考古工作者一样,都执着于追求真实,需要进行长期的田野工作。

  干超认为,考古类纪录片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答疑解惑,观众观看后可得出某种结论;一种是激发兴趣,观众观看后希望去了解更加专业的内容。干超表示,《何以中国》属于后者,“《何以中国》展示了很多考古成果,中华文明是个宏大的体系,随着中国考古的深入,也许‘何以中国’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更加清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