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救护》:谱写急救一线的生命之歌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医疗,竞速,重庆
  • 发布时间:2023-12-04 15:48

  文/冯 刚

  60多岁老人上班时突发心梗晕倒,叹息样呼吸,2—3次的室颤,黄金4分钟,急救人员挽回了一条生命;山城重庆,36岁男子火锅店突发心梗,上坡下坡走不完的楼梯,1个多小时,医护人员接力抢救……院前急救,被喻为“与死神竞速”,每天都有数十万人拨通120,寻求医疗救助。

  由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与西安笃影文化联合出品的院前医疗急救纪录片《中国救护》,于9月30日在B站和天津卫视播出,凭借真实鲜活的院前急救案例,温暖动人的故事,收获良好口碑,截至11月7日,豆瓣获评9.3分。

  回顾该片拍摄过程,《中国救护》总导演任茹表示,首集节目中杭州急救医生许媚说过的一句话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人还是要活下来。主创团队希望能够通过这部作品告诉观众,生活中无法避免的疾病和意外时刻在提醒着我们:我们还活着,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护》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天津、

  重庆、杭州这三座城市,节目组通过24小时纪实跟拍的方式,真实记录急救一线工作情况,涉及120调度中心、急救车厢、医院急诊部等多个环节,以9集真实鲜活的院前急救内容,呈现120急救人员临危受命、争分夺秒的专业与热忱。

  任茹曾于2017年参与制作医疗题材纪录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积累了大量拍摄经验,也深化了团队对疾病、生命的理解。2019年,受B站纪录片团队邀请,双方决定合作拍摄一部聚焦院前急救的医疗纪录片,于是便有了《中国救护》这部作品。

  “以120急救为切口,能够呈现的故事类型非常多元。”任茹表示,院前急救病人以高危、突发意外等情况居多,通过救护车这一窗口,大家能够看到面对突发和意外时,人们最真实、最不设防的反应。由于工作的特殊性,120一线工作者与患者的相处时间非常短暂,大多数患者恢复意识、脱离危险时已经抵达医院,急救小组也开始奔赴下个现场,急救人员甚至很少收获来自患者的感谢。但他们同样有资格,也理应被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到。

  全程记录拍摄

  《中国救护》呈现的故事贴近百姓生活,但氛围更为紧张,节奏更快。任茹表示,因院前急救的特殊性,拍摄小组随时整装待发,以捕捉紧急救治的突发状况。经过90余个日夜的不间断拍摄,团队最终从1620个小时的可用素材中选取37个故事,制作成9集内容。

  具体到拍摄流程,任茹介绍,接到求救电话后,导演与摄像便会第一时间跟随120前往现场,记录从出发到急救再到医院的全过程。一段时间后,跟车拍摄团队基本可以快速判断故事是否有继续跟踪必要,随时与负责医院拍摄的B组沟通后续流程,确定拍摄计划。

  对于故事选取,团队秉承四个原则:一是疾病是否罕见,情况是否严重;二是当事人及家属的性格是否有亮点;三是案例能否切中社会议题;四是急救过程中是否有动人的故事。后期团队拿到素材后,会归纳一到两个亮点,如果内容比较完整,主题明确,则进入剪辑池,进行二轮、三轮剪辑。任茹表示,团队一般将剪辑后的案例称为“故事包”,大家会在所有“故事包”确定后再进行归类,构思单集主题。一些无法归纳的案例,只能遗憾放弃。

  讲好中国故事

  从项目启动策划到正式开播的3年间,《中国救护》三路导演组扎根三座城市,总计拍摄时间超过11个月,跟拍120接警任务超600次,聚焦120调度中心、急救车内外、医院急诊部,真实呈现中国一线急救人员临危受命、争分夺秒、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直击事故与疾病突发时残酷与温情并存的抢救现场,将人生百态直观记录并浓缩在急救路上。任茹认为,“这些真正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急救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大众看见社会的温暖,体会人间的真情,传递社会正能量。”

  “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纪录片人的历史使命。”B站纪录片高级顾问朱贤亮表示,以B站纪录片为例,B站出品的包括《中国救护》等在内的纪录片作品,关注社会人文、历史文化、百姓生活、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努力做到更具亲和力的价值传达,更接地气的人文情怀,更加年轻的创作语态,更富创新意识的叙事方式,让中国故事更深入人心,更受青年观众喜爱。

  在记录真实故事的同时,《中国救护》还融入对医学常识、急救技巧的科普。朱贤亮介绍,制作团队邀请专业医疗专家把关,以贴片说明等形式,科普片中出现的医学名词。此外,B站还开设了“救护小课堂”专栏,介绍常见疾病的判断与处理,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学到一些实用的医学知识和生活技巧,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