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出红山:“以玉为器”的精神信仰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玉器,发展,信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16 20:30
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
文 | 《中国报道》记者 徐豪
中国人爱玉崇玉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史前时代,玉器就已经成为贯通天地、沟通祖灵和神灵、彰显礼仪的核心物质载体。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释“礼”(禮)之初意为“以玉事神”,红山文化“唯玉为葬”的习俗恰好印证了这一阐释,在一定意义上见证着礼制文明的产生、发展和体系的形成。
辽宁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周晓晶认为,红山先民在吸收和继承前红山诸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以玉器作为信仰观念的主要载体,用玉雕琢出人、龙、动物和玉勾云形器、玉斜口筒形玉器等我们现在尚不明确其具体功能的器型,形成发达的史前玉器中心,“从玉器上可以看出红山文化的容纳力与影响力”。
玉与龙的“信号”
说起红山玉器,很多人都会想到“龙”。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文化碧玉C形龙,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其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非常接近我们现在认知的龙的形象,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与C形龙齐名的,是玉猪龙,也有学者认为“不是猪而是熊”,应该叫“玉熊龙”,周晓晶称其为“玦形龙”。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文化深深印在民族基因里。1982年,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掘出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中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蚌塑龙。在5500年至5000年左右,“龙”为什么会与“玉”结合?
东北地区的玉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有人认为,这与东北地区先民们的渔猎生活有关,他们经常在河滩上活动,发现了被水冲击打磨的玉块,认为是“山川赋予的精华”。周晓晶向《中国报道》记者介绍,从黑龙江小南山文化算起,制玉史已经超过万年;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制玉工艺。到了距今约5500—5000年的红山文化后期,东北地区玉器发展达到最高峰,其中以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工艺最高。
周晓晶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那时候她在课堂演讲作业中提出一个观点,从刃状玉器的发展形态看,吉林、黑龙江地区的玉器可能要比红山文化的玉器早,这后来也成了她的硕士毕业论文。
“那时候人们认为玉器最能象征力量,就像现在的高科技。”周晓晶表示,一方面玉料难得,不像制陶能无限取材,大宗玉料来源可能是辽宁鞍山岫岩,更远的可能来自俄罗斯贝加尔湖;另一方面,制玉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要有专人设计和专门工匠制作,这需要有政权的力量。所以最后的使用者,是掌握神权、政权或军权的人。
“在史前社会,人们认为‘龙’能够驾驭风雨雷电,可以通过‘龙’来祈雨,更重要的是,‘龙’是神圣的。所以,就用他们认为可以通灵的玉把‘龙’表现出来。”周晓晶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龙与玉的结合是一个信号。
著名红山文化考古学家郭大顺表示,中国古代玉器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前后就已出现,在距今5000多年前曾发生一次突变。突变的标志是出现大量龙、凤、龟等动物神化形象,甚至还有过去被认为是商周时期才出现的“超前”的人兽合体、龙凤合体的平雕或圆雕玉件,玉器发展从此进入新阶段。
南北区域在这个“突变”发生时期,都有中心或超中心聚落和高等级玉器出现,表明这些地区都已进入“古国”阶段。
高超的制玉技术
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越绝书》记录:“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中国的传说时代开端就与玉相伴。
资料显示,现存已发掘的红山文化玉器有300多件,玉器种类丰富,从其功能与特征看,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工具类,如玉斧、玉棒、玉锥、玉钺等;二是仿动物类,如玉猪龙、C形玉龙、玉鸮、玉龟、玉蚕等;三是装饰类,如玉环、玉镯等;四是祭祀类,如玉箍形器、玉璧、双联璧、三联璧、勾云形玉器等;五是雕塑类,如人物玉雕。
郭大顺介绍,红山文化玉器以河磨玉为主料,以减地阳纹为主纹饰,以动物神化为主造型,尤其是作为神权象征的勾云形玉器上所施的一种“瓦沟纹”,在薄板状成型的器体表面,以凹槽托起棱线,凹槽极浅,棱线又极细,随器型走向而反复卷曲且甚为均匀流畅。“在没有金属工具和机械辅助的情况下,这样的工艺难度之高令人难以想象”。
周晓晶认为,从红山文化玉器上遗留的制作痕迹可以看出,制玉手工业除了使用线具、桯钻、管钻等制玉工具,已经发明了砣具。“但我们至今没能发现制玉的作坊和工具。”周晓晶推测,诸如勾云形器可能已经使用砣具,且它上面红山文化特有的瓦沟纹需用专门工具反复打磨,玉凤用到了片状的切割工具,玉镯则可能用到比较大的管钻。
藏礼于玉
红山文化层出土的玉器都是作为陪葬品出现的。不过,这些玉器的具体功用大多数我们目前还无从知晓。
周晓晶还没有研究出红山玉器礼制形态的清晰体系。“能确定的是,这些玉器有着特定的礼仪功能,以玉器表明身份差别。”她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大墓基本都是上层积石冢阶段的,年代稍晚一些,一般都有石块垒砌的石棺,有勾云形器、斜口筒形玉器等一些大的玉礼器;而下层积石冢一般为土坑墓,只有少量的环、镯和不规则小型璧等玉器。
这些5000多年前“通神”的精美玉器,从土层里重见天日之后,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好奇。
周晓晶也在探寻玉器背后的秘密。她在半拉山遗址M12号墓见到钺、璧、龙的组合陪葬物,钺是古代的兵器,而墓中是一具无头男性遗骨,这个人可能是一个军事首领,死于战争。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过两件玉猪龙,墓主人的头骨上有一个砍伤,可能也是非正常死亡。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14号墓,系二次叠骨葬,陪葬物中有玉猪龙,还有一个玛瑙打制的刃状器,墓主人也可能和军事有关。
“所以我推测,这种龙是不是和军事有关,是军事身份或权力的象征?”周晓晶说。但现在的种种迹象又表明,红山社会是一个“武力值很低的社会”。不过,接通远古先人的语言,确实需要更多打破常规的推理和想象。